一到春節(jié),墨江哈尼人的年貨街上就會出現(xiàn)一些制作成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的小東西,它們五顏六色的被棉線穿成串,被小販或擺或掛的放在案頭。初看上去,這些五彩斑斕的小玩意兒好像是過年時節(jié)獎賞給孩子們的紙片玩具,但實(shí)際上它是當(dāng)?shù)靥赜械哪曦洝奥榇唷保环N風(fēng)味茶點(diǎn)。
麻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永樂年問。
明永樂四年,墨江改他郎寨長官司為恭順州,州治在碧朔(今碧溪鄉(xiāng)政府駐地),隸屬元江軍民府,大量的漢人移居墨江并安定下來,漢文明才真正逐漸滲入墨江。在這之前哈尼人只過自己的節(jié)日,一年間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十月年和六月年。十月年為歲首,六月年則是在一年中青黃不接的日子里驅(qū)趕瘟神,確保人畜平安。
哈尼人在長期與漢人的生活接觸中發(fā)現(xiàn),漢人的谷子比自己結(jié)得早,報春的布谷鳥總是先到漢人的田里叫過之后才飛到自己的田里。哈尼人百思不得其解,在來年春天快要臨近之際哈尼長老去拜訪漢人。漢人說:“要過春節(jié),辭去舊歲,迎來新春。”長老又問怎么過,漢人說:“祈求五谷豐登,要準(zhǔn)備粑粑;祈求牲畜滿倉,每戶得殺年豬。”長老回來了,哈尼人卻犯難了。每戶殺豬倒不難,難的是做粑粑用的糯米在十月年間用光了。一籌莫展的長老回到家中,翻箱倒柜也找不出十粒糯米,倒找到一些十月年沒吃完的干粑粑。干粑粑用火烤就裂開了,干粑粑用鍋蒸也裂開了。干粑粑丟進(jìn)滾燙的油里炸,結(jié)果又干又硬的粑粑變得膨松又酥脆,金燦燦的顏色。好像秋收的稻田。長老把炸好的粑粑分給哈尼人,大家惴惴不安的用它祭祀了有生以來的頭一次春節(jié)。
第二年,報春的布谷鳥飛到了漢人和哈尼人田地交界的桐子樹上叫,漢人和哈尼人的春天一起來了。從此哈尼人也同漢人一樣慶祝春節(jié)。
隨著歲月的流逝,麻脆漸漸從最初的干粑粑演繹成可以媲美手工藝品的小點(diǎn)心。用糯米為主要原料,然后按一定比例配上甘蔗、紅芋、地瓜、紅糖和一種叫山豆根的麻脆藥,把它們搗爛的汁拌入蒸熟了的糯米飯里染成紅色,或是用黃花泡出的水染成黃色,再春成糍粑,趁它還未干硬前,按人們的喜愛,剪做成繡球、燈籠、金魚、小狗、小貓、小兔、小豬等各種形狀,用線穿成串,然后晾干。待食用時,燒一鍋滾燙的油,將麻脆放進(jìn)鍋中炸到金黃膨脹。起鍋后可灑食鹽,可放白糖,或單吃,口感酥脆,米香馥郁,染色所用的都是植物,即使顏色鮮艷也不需顧忌色素問題。
把麻脆做成各種形狀圖案是有講究的,在形狀各異的麻脆中,繡球圖案代表吉祥如意,金魚代表年年有余,其他動物圖案則代表了五谷豐登家畜滿倉。所以在當(dāng)?shù)厝水?dāng)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金不貴,銀不貴,麻脆最珍貴。”如此珍貴又滿載著吉祥寓意的麻脆,自然是哈尼人年夜飯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傳統(tǒng)佳肴。
如今,這種已有600年歷史的哈尼小吃,有的已進(jìn)入了大城市的超市,或?yàn)槿藗內(nèi)粘I钪械牟椟c(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