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白族三道茶的“頭道茶”一定離不開下關沱茶,濃郁的茶水帶來的“苦味”能讓人深刻地體味到“苦盡甘來”的滋味。而在白族人們生活中,下關沱茶更是招待貴客、婚嫁大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禮品。
2011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下關沱茶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百年;它茶出下關
下關并不產茶,可作為云南主要的茶葉集散地,大理市下關匯集了來自云南省內各地最好的制茶原料,所以,這里才誕生了采用多種云南優質大葉種曬青茶作為下關沱茶原料的沱茶制作工藝。這僅僅只是下關能生產出優質沱茶的重要前提條件。另一方面,一年四季吹拂不絕的“下關風”還為下關制茶中的干燥環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因此1941年下關茶廠的前身“康茶廠”選址時,還特意將茶廠建在了下關一個稱為“江風寺”的風口上。
把緊壓的沱茶拿在手里細細端詳,聽聽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企劃主管李其康講解它的制作工藝,才知道沱茶真的很不簡單:僅制作工藝而言,手工揉制茶葉至今依舊是下關沱茶的核心環節,手工揉制出的沱茶外形精妙絕倫,非常獨特,而且具有“層次分明”的重要特點。再來細細品味下關沱茶,滋味醇厚、濃郁,且經久耐泡,往往一壺茶續上七八泡水,依舊能品味到沱茶的醇厚口感。
作為支撐整個沱茶茶型的“底茶”,沱茶的底茶選用了味道濃郁的毛茶原料制作。而位于中間的“二蓋”則選用了略比“底茶”鮮嫩的春尖茶;整個沱茶表層“頭蓋”,選用的則是最為鮮嫩、品相最好的“白毛尖”制成。
李其康自1 968年進入下關茶廠從事沱茶生產以及企業茶文化工作已經足足43年了,見證下關沱茶發展的他專注茶文化研究的同時,還參與了下關沱茶技藝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列工作,他與下關沱茶早已有了深厚的緣分和感情。
“下關風”吹出的茶香
喜歡云南普洱茶的人一定不會對“下關沱茶”這個品牌感到陌生。這個出自大理市下關的普洱茶傳統制作技藝至今已有109年的歷史,從1902年始創至今,這個“窩窩頭”模樣的沱茶,依舊保持著手工揉制成型的傳統制作方法,而這也是至今機器無法替代的傳統技藝。
還沒走進位于大理市下關鎮建設西路13號的云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能聞到一股沁人肺腑的茶香。要知道,大理下關可是和新疆喀什齊名的“風城”,從制茶工藝上來說,這可是任何地方也難以比擬的條件。千百年來著名的“下關風”穿城而過,正是得益于此,1941年云南省下關茶廠最終選址下關。綿綿不斷的下關風帶走了茶葉中的水分,也將著名的“下關沱茶”茶香吹向了世界。
大理下關,位于著名的“茶馬古道”與“蜀身毒道”的交匯處。歷史上,下關一直作為滇西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商貿重鎮發揮著自己的重要作用,幾乎所有從產地運來的茶葉在下關都要經過檢選及加工后又分路運出,而這里更是云南普洱茶銷往西藏的必經之路。千百年來,大理白族人發揮出自己對各種外來文化兼容并蓄的作用: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將白族優秀文化融入其中,創造出了屬于大理獨特的文化,這其中,就包括頗具傳奇的下關沱茶。
清代咸豐年間,云南茶葉集散地逐漸從滇南轉移到了交通方便和工商、手工業更為便利、發達的大理下關。得益于此。下關匯聚了各種云南各種優質茶葉。當地白族“喜洲商幫”在吸收這些優質普洱茶各自優點的同時,也將各種制茶工藝、文化相互融合,研制出了沱茶“窩窩頭”獨特的形狀。
玲瓏“窩窩頭”:茶馬吉道的特殊記憶
曾幾何時。馬鈴悠悠響起時,就代表著馬幫正往來于通往西藏的茶馬古道上。從大理帶上貨物穿過茶馬古道去西藏,單程最快也要80多天,一個馬幫往返大理和西藏之間一趟至少也得花上半年時間。云南出產的普洱茶,經過一路顛簸和反復的裝卸貨物,運抵西藏時總會出現大量的損耗。
隨著茶市西移,1902年,下關“永昌祥”等幾個商號對傳統普洱茶形狀做了一定的改進,率先研制出了形狀獨特的“沱茶”,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普洱茶運輸途中的損耗及淋雨變質等問題。
“沱茶利用巧妙的設計,可以說走出了云南制茶發展歷史上關健的一大步。制作工藝的改進,極大地推動了茶馬古道的茶葉交易,這是下關沱茶為茶馬古道做出的巨大貢獻。”李其康說。這些被白族人稱為“沱茶”的緊壓茶有著極其獨特的造型——猶如一個用茶葉緊緊壓成的“窩窩頭”,精巧而玲瓏。
造型獨特而小巧的緊壓茶,比起傳統的團茶來說更小巧和便于運輸;中空的形狀不但有很強的抗壓能力,同時又充分考慮到了防止團茶因過厚而內生霉變,使傳統的團茶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可能的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能有效地促進沱茶在運輸途中緩慢地自然發酵,不但有效地避免長途運輸中風雨等造成的茶葉發霉問題。也為沱茶長期貯藏提供了可能。
“沱茶借鑒了云南景谷‘姑娘茶’的模樣,讓茶體具有了更強的抗壓性,我曾嘗試單腳站立在一個沱茶上,70公斤的體重落在沱茶上,沱茶依舊完好無損。”李其康說。
“沱茶”二字是漢字記錄的白族語,白族人稱沱茶為“iua zao”,“tua”意為用模具托出來的東西,有別于散茶,指的是“用模具壓出的緊壓茶”。又因茶葉要用水來沖泡,故雅化為用三點水旁的“沱”字,就寫成了今天的“沱茶”二字。大理學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張錫祿做出了他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