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老板善心大發給我放了四天年假,我和男友商量著準備去四川的歷史文化古鎮熏陶一下,上網一搜,古鎮還真不少,這下我們犯了愁——名氣大的,商業開發過度;保持原生態的,沒有名氣,我們也找不著在哪。比較來比較去,最后選擇了古代民居保存比較完好的上里古鎮。
被茅溪河、白馬河環繞的上里古鎮,水系交匯處的河面居然平靜如鏡,真是讓人不可思議,沿河黛瓦木屋錯落,石橋、石碑、石塔散布其間,老街、廣場石板鋪就。鎮外阡陌縱橫,不時閃現勞作的身影。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由于我們去的時候是淡季,游人不多,很是清凈,住宿、吃飯還可以討價還價,最有意思的是鎮上一家紅軍飯館,菜譜挺好玩——雪山老臘肉、搶奪瀘定橋、穿越大草地、翻越夾金山、同甘共苦、三軍會師”我們一時好奇去嘗了下鮮,發現雪山草地就是野菜豆渣,竹筍燒肉則叫三軍會師,但味道還不錯,飯館里還到處掛著紅軍的介紹和英勇事跡等文字圖片,值得推薦。
鎮上處處可見到當年紅軍留下的抗日宣傳標語,這些都是1g35年紅軍長征經過雅安時,在上里境內駐扎半年之久的紅一軍留下的。當年紅軍成立了四個代號為“認真、德城、紫光、崇安”的政治部,刻下了“共產黨是窮人的政黨”、“紅軍是窮人的軍隊”、“紅軍是北上抗日的主力軍”等近百幅標語。有噴漆的,有石刻的,歷經多年風霜仍保存完好,上里也因此成為紅色景區。
鎮上老宅院不少,鐘愛老建筑的人在這里算是得償所愿了。有一處韓家老宅,這是必看的深宅大院,是老韓家歷時三代建成的,在上里鎮堪稱一絕,進去需付兩元門票。院內建筑很是講究,處處嵌雕的工藝更是一絕,但這種工藝現在已經失傳了,有點可惜。
上里古鎮水多橋也多,大大小小的古橋共有8座。茅溪河上的二仙橋是清代建筑,傳說人們在慶賀新橋落成時活生生見到兩位和尚模樣的神仙,因此得名。這二仙橋比江南那些古鎮石橋更具野趣,橋上石縫中長滿蒿草藤蔓,橋畔淡色花叢相伴左右,很有味道。上里古鎮差不多是有橋就有石碑,二仙橋的石碑有底座、香爐、神龕、剎頂組成,更像是一座塔??瓷先ビ行┩嵝保鸪鯌岩墒且曈X誤差,后來用三腳架上的水平儀與一株筆直的松樹瞄了一下,這石碑確實向北傾斜。這個傾斜讓我聯想到比薩斜塔,只是二仙橋“斜塔”個頭小了點。
與二仙橋齊名的是三卷拱橋,叉稱清代立交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橋上、橋下東西兩端各有一人行道,皆可通行。橋畔水邊有一瓦頂小亭子,很適合小憩。
喜歡拍水中倒影的朋友一定要去長壽橋,最好選擇清晨去,那時候游客都在沉睡,路上只有上學的孩子和起早的居民,也沒人到水里去攪合,水面如鏡,倒影相當清晰。我們早上6點多鐘就起來準備拍照,到橋邊一看,有位70多歲的攝影老者已經在那里大按快門了,上學的孩子估計已經對這幫照相的游客司空見慣,招呼半天也不肯給個正臉。橋周圍的山并不高,可是陽光遲遲照不到橋面上,照張金色拱橋的愿望成了癡心妄想。當地百姓說,在長壽橋上走一走,就會長命百歲。于是,我和男友就在橋上笑嘻嘻地逛了幾個來回。
上里古鎮最大的一座橋叫“字庫橋”,上里的鄉村公交車站也設在這里,橋頭有一座文峰塔,塔高五層,四層在橋面之上,一層在橋面之下,形成了橋抱塔奇觀,塔下有字紙爐。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燒字紙之用。這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種獨特習俗——“敬天惜字”。寫有字跡的紙張不可隨意丟棄,要有專門的禮儀,在專門的場所和設施焚燒,這座塔便是專門修建來焚燒字紙的建筑,是上里古人彰顯儒雅文風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