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鄧小平南方談話20周年。這些天,從社會各界到媒體、專家,或撰文紀念,或重溫小平同志的話,稱“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依然是改革開放”。此前,新任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媒體見面會上說,改革“要突破既得利益格局”。所有的思考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在改革開放大業進行了30多年后,如何把改革更好地堅持下去?
改革進入深水區,改到深處是利益調整。動了誰的奶酪,誰都不會高興。同時,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強勢利益群體的深刻影響,最終都可能左右改革的方向、力度與速度。這一切,考驗的不僅是改革者的智慧,更有胸襟和膽略。
胡錦濤總書記在去年“七一”講話中強調:“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這里的“體制機制障礙”說到底,維護的是既得利益秩序和格局,是發展方式難以轉變的制度因素。唯有深化改革,才能釋放制度活力,激發進步動力,積聚發展后勁,化解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
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殺出一條血路”的氣魄,主要是沖破思想禁區的束縛,那么,今天深化改革所必須沖破的,就是既得利益的樊籬。盡管今天改革所面臨的環境與條件已大不相同,但有沒有這種改革的朝氣銳氣,有沒有這種敢于沖破束縛的勇氣膽氣,仍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仍是改革者的必備素養。
必須看到,沖破既得利益樊籬,要比沖破思想禁區的束縛難得多。所謂觀念一變天地寬,實踐所釋放的活力和產生的效益,能夠比較快地修正人們的看法。利益格局的調整,乃是要建立一種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利益博弈機制、利益均衡機制,使不同利益群體的收益趨向公平、合理。這就必然觸及既得利益者的現實利益,改革就必然遇到各種障礙、壓力和阻力。因而不思改革、不想改革、不敢改革、不愿改革的也就大有人在。這也正是胡錦濤同志警告的“精神懈怠”的一個重要表征。
能不能沖破既得利益樊籬,檢驗著改革者的立場,考驗著改革者的黨性。改革必須為著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著眼于解決人民群眾的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對于改革者來說,煥發改革的精神與力量,首先就要沖破自身的既得利益束縛。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小富即安,小成即滿,消弭了進一步改革的精神動力。不能畏于改革前路多艱,忌憚于少數既得利益者的壓力,擔心改得不好身敗名裂,只想守成不想進取,把矛盾和問題留給后任,而要看清更多實現人民利益的目標,掂量肩頭推動科學發展的改革重任。
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理論,就叫“帕累托改進”——一項政策對一部分人有利,同時又不會對其他人有損害。需要正視的是,這樣的改革空間越來越少。如果不建樹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發展的成果只會進一步流入少數人口袋,導致貧富差距繼續擴大。面對部門利益、行業利益、地方利益的壁壘,面對不同主體、群體的利益訴求,面對特殊利益小團體的阻礙,如何協調各方利益?如何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這一切,深化改革都必須作出回答。
深化改革尤需共識。共識斷裂,改革舉步維艱;凝聚共識,才會形成改革合力。這里的關鍵就是,建樹科學的改革觀,形成一套能夠把各方團結凝聚起來的改革理念。如此方能感召各方放下利益紛爭,以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為重,找準改革的突破口和著重點,最終進入改革新境界,贏得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