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超級富豪的美國紐約市長布隆伯格,總是風度翩翩,給人很好的印象。可2012年新年伊始,他卻為一件事生了氣:在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遺址上規劃的“9·11”博物館,因為財務扯皮面臨停工,“沒有機會按時完工了,因為工程已經基本停止”。這可是攸關紐約甚至美國臉面的工程,居然滑向“爛尾樓”邊緣,難怪布隆伯格心里不是滋味。
“面子工程”一拖再拖 2001年“9·11”事件發生后,紐約世貿大樓廢墟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坑。這個坑成為到紐約的游客們必看的“景點”,也成為美國人尤其是紐約人心頭抹不去的傷痛。紐約決定,在世貿原址興建一組紀念建筑,包括紀念館、博物館和一些附屬建筑。這個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2005年1月4日,全國“9·11”紀念館、博物館基金會成立,負責為工程籌款。基金會成立的頭一年半,就募得了2.7 億美元(1美元約合6.3元人民幣),布隆伯格本人就為基金會捐了1500萬美元。
但工程啟動后,進展卻很不順利。紀念館的設計方案,2004 年1月就已經宣布,但一直爭論不斷,并進行了多次修改,直到2008年9月2日才開工。按照原計劃,紀念館要在2009年竣工,但工期一拖再拖。有美國民眾揶揄說:“這真是幢好建筑,等它2035 年完工后,我一定帶我孫女來看。”2011年9月12日,紀念館終于建成開放。這是個地下廣場,有兩個“反思池”,水池四周是黃銅幕墻,雕刻著在世貿中心受襲事件中遇難者的名字。紀念館開放以來,已有上百萬人參觀。
“9·11”博物館將設在地下21 米處,陳列大量一手資料和死難者遺物。博物館原定在2012年9月開放,可現在施工方表示,工程費用超過預算,基金會欠了3億美元,而基金會則說施工方拖延工期,自己的欠賬只有1.4億美元。雙方各不相讓,還可能要對簿公堂。紐約“面子工程”就這樣“爛尾”了。
“爛尾樓”不在少數 其實,在美國,類似這樣的“爛尾工程”不在少數。有的完工遙遙無期,有的則是干脆有頭無尾。同樣在紐約,還有一個著名的拖拉工程:大西洋廣場。
大西洋廣場項目位于紐約布魯克林區,開發商森林城拉特納公司是美國最大的房地產上市公司。該項目總投資49億美元,要興建16棟高層商業和住宅大樓,建筑面積80萬平方米,此外還有一個巴克萊中心球場,是NBA球隊新澤西籃網隊的新主場。這個項目從2003年宣布之日起,先后得到了派塔基、斯皮策和帕特森三任紐約州長的支持,現任紐約市長布隆伯格也舉雙手贊成,認為工程能夠創造就業機會。另外,根據開發協議,這個項目中至少30%的住宅必須租給中低收入居民,因此得到了普通市民的支持。
然而,這個廣受好評的項目還是拖成了“馬拉松”。最初開發商稱,巴克萊球場2006年秋季開門迎客。但美國房地產信貸市場危機,以及住房市場疲軟,拖住了項目進展。2008年3月,開發商承認整個項目可能要拖上幾年。實際上,到2011年年底,項目本來都快“黃”了。幸虧那時,對NBA很感興趣的俄羅斯第二大富豪普羅霍羅夫,出手買下了籃網隊,同時也成了大西洋廣場項目的新投資方之一,才讓項目繼續運作下去。現在,工程還在建設,新的開張日期改成了2012年。至于真正的完工日期,誰也說不清。
“爛尾樓”在內華達州沙漠深處的賭城拉斯維加斯也不能幸免。就在拉斯維加斯大道上,博伊德博彩公司雄心勃勃準備投資48億美元興建埃施朗賭場酒店,可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襲擊拉斯維加斯,項目失去了融資,上萬名建筑工人一夜之間丟了飯碗。盡管如此,博伊德公司在網站上依舊“雄心勃勃”地表示,工程在3到5年里可以恢復興建。可4年過去了,還沒有傳來開工的消息。
相距不遠的另一家豪華賭場酒店楓丹白露更倒霉,工程2007年開工,計劃投資29億美元,要造68層,近4000個房間。2008年,酒店已經造了70%以上,但就在這時,他們的錢花光了,只能停工。2009年,酒店宣布進入破產保護程序。
后來,賓夕法尼亞博彩公司出價1.01億美元,購買酒店和連帶的土地。可楓丹白露光買地就花了7億多美元,蓋樓更是已經投入了20億美元。最終,投資家卡爾·伊坎以1.56億美元買下了項目的控股權。之后,伊坎把原本準備裝修酒店的家具、地毯等物都賣掉了。而這座酒店最后的命運,還是個未知數。
導致工程拖延的原因 客觀地說,美國房地產業無論投資、施工還是銷售、維護,制度上都比較成熟,管理也比較嚴格。比如,美國住宅樓的建設資金一般由銀行貸款提供,鮮有預售的做法,所以開發商把售樓款卷走逃跑的事情,幾乎聞所未聞。美國對售樓書也有嚴格管理,必須交州檢察廳批準,弄虛作假要負法律責任,開發商不敢“瞎忽悠”。但在這種情況下,為何也會出現“爛尾樓”現象?
原因之一是市場風險,拉斯維加斯的情況就是如此。2007年底,拉斯維加斯賭業收入達到近年來的頂點,賭場老板們賺瘋了,也就瘋狂擴大賭場和酒店規模。但一遇到經濟危機,資金來源枯竭,這些酒店、賭場就只能“爛尾”了。
另一個原因,是有“話語權”的人太多,一個項目總是牽涉太多的利益方,不斷的爭執影響了效率。這是比市場風險更大的不利因素,導致美國的建設項目總是拍板慢、建設慢、建建停停。“9·11”紀念館和博物館就是典型案例,大西洋廣場項目開發的過程中,“拆臺”的人也不在少數。而美國的工程審查制度也容易拖慢工程進度,比如,每當政府收到重新評估項目對環境影響的申請,就要把項目停工一段時間進行論證。這樣拖上幾次,就有可能錯過工程建設的最好時機。
至于政府投資的道路、學校之類的公共工程,更有可能因為政黨輪替、議員變換而被一拖再拖。紐約布魯克林有所中學,上世紀60年代就納入了建設規劃,拖了幾十年還沒有建成,直到最近才終于完工。而紐約曼哈頓的第二大道地鐵項目,1919年就有人建議興建,工程師也做了詳細計劃。上世紀20年代,市政部門撥出了相當于如今12億美元的建設款項,卻因為經濟大蕭條而告終。1939年,項目再度啟動,又遇到二戰而停工。此后項目一推再推,上世紀90年代再度提上議事日程。但直到2005年,才決定以發行建設公債的辦法籌措資金。再到2007年,地鐵項目總算破土動工,而完工預計要到2016年。
有人說,美國工程建設的謹慎作風值得肯定。但也有人覺得,建設太慢拖延工期,實在讓人心焦。
編輯:孫夏力 美編:陳思璐 編審:吳迎春<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