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春晚進入倒計時階段,各路明星的出場名單基本上塵埃落定。今年的總導演換成了《非常6+1》和《詠樂匯》的制片人哈文——每一屆總導演的人選更迭,都體現出春晚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省。媒體報道稱,哈文一直積極邀請大牌明星參與,顯然,明星效應仍是春晚不變的一張王牌。
但從最近幾年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明星直接或間接地拒絕春晚。今年最具有代表性的兩位當屬宋丹丹和那英。前一位的理由是“壓力太大”,后一位則是不肯按照導演組的要求改歌詞。此外還有其他明星表達了形形色色的理由,但最終的態度都很明確:對不起,我不去了。
宋丹丹:“女人是貓科動物,安逸舒適最重要” 宋丹丹再次拒絕了春晚。自2008年的小品《火炬手》后,她已經連續4次遠離春晚舞臺,理由全都一樣:“實在是壓力太大了,那種累真的是說不出來。除非他們拘留我、給我判刑,不然我真的不想去。”
幾年前,她第一次公開說出這些話的時候,曾經引來一片噓聲。當時在外人看來,前一句或許是事實,后一句卻有“得便宜賣乖”的嫌疑。一方面,春晚競爭之激烈眾所周知,想上而不能上的明星大有人在;另一方面,宋丹丹如今的名氣就得益于春晚舞臺。從1989年的《懶漢相親》到1992年的《秧歌情》,春晚小品讓她的喜劇天賦得以展現。即使之后6年她都沒上春晚,觀眾仍對其念念不忘。宋丹丹曾回憶說,那幾年中不斷有觀眾問她:“丹丹,你怎么不演小品了?”
拒絕春晚,宋丹丹有自己的理由。作為一名北京人藝的話劇演員,她對藝術創作有自己的追求。她多次笑言:“如果你演了一個茄子,那么以后所有紫色的角色都歸你了。”在喜劇小品中的形象成了懸在她頭上的一把雙刃劍。
2008年之后,宋丹丹重返北京人藝的話劇舞臺,擔綱主演的《窩頭會館》在2009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宋丹丹有意要證明,自己不依靠小品也照樣演得精彩。
2010年年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宋丹丹一再表示不再上春晚了:“上春晚對我來說壓力太大,我是一個女人,在我看來,女人是貓科動物,安逸舒適最重要,因此對于我來說,壓力太大的事情,我不想去做。”“之前我說過告別(春晚),那就是告別了。”她甚至表示,之后永遠不會再演小品了。
龍年春晚籌備之時,宋丹丹再次重申:“說了不上春晚了就是不上了,導演組是找過我,但我不會再去了。”這種決絕的態度在所有明星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那英:“歌曲不適合我的演唱風格就不上” 從表面上看,那英今年放棄春晚的理由好像和宋丹丹完全不同。她本來跟導演組談得很好,要唱一首《Always Friends》 (永遠是朋友),結果卡在審查關上。歌中有兩句英文歌詞,加上6句重復,總共有8處英文出現。導演組為了避免中英文夾雜,怕觀眾聽不懂,要求那英把英文歌詞翻譯成中文。那英就是不改,雙方最后放棄合作。
算起來,那英曾經10次登上春晚舞臺,但大多集中在上世紀90年代。初次亮相是在1992年,已經憑借《山不轉水轉》小有名氣的那英還得不到獨唱的機會,只在一組歌曲聯唱節目中演唱了《好大一棵樹》。翌年春晚,她依然是聯唱歌手,合作者之一正是她曾經的偶像蘇芮。1994年,那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為你朝思暮想》獲得巨大成功,其歌壇地位的變化在1995年的春晚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她第一次獲得了獨唱《霧里看花》的機會。之后,那英連續幾年出現在春晚舞臺上,1998年,她和王菲合唱的《相約九八》成為當年的流行金曲。之后兩年中,由于專輯《征服》和《干脆》的熱賣,那英一直忙于全亞洲的各大演出和頒獎禮,因此無心春晚,直到與百代公司約滿之后的2000年,才又在春晚演唱了《西部狂想》。2001年再上春晚后,那英放緩了事業的步伐,側重家庭生活,一度遠離了春晚舞臺。也正是在此期間,她開始流露出對春晚的不滿。
2002年年末,那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春晚的作品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像早年時那樣給你空間。現在經常不能唱自己的歌,而春晚創作的作品又很牽強,可能最后再給你加上幾個新人,一首歌變成了小合唱,自己沒有能力左右。”
2004年,春晚總導演袁德旺曾想邀請那英和田震同臺表演。面對春晚劇組已為其準備好的歌曲,那英卻不領情。面對媒體的詢問,她一副無所謂的口氣:“歌曲不適合我的演唱風格就不上。”但同時又澄清自己并不排斥春晚,“看我今后與春晚的緣分吧!要有適合我的歌曲,和導演溝通好了,我可能再參加,一切看機緣。”
那英近來連續舉辦個人演唱會,和春晚的緣分,看得也不那么重了。
從“上不起”到“傷不起” 曾幾何時,明星對于春晚舞臺的爭奪堪稱慘烈。1996年,一首獨唱曲目《樓蘭姑娘》最后分給了6個女歌手,花枝招展地站成一排,每人一句。在當時的明星看來,即使觀眾根本記不住誰是誰,但這至少是一種在圈內混的資本:在春晚露過面,就意味著當紅、不過氣。
而現在對許多明星,特別是大牌明星來說,對春晚“既愛又怕”成了普遍心態。宋丹丹和那英拒絕春晚的理由都“很個人”,屬于內在因素。其實,來自輿論的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視。
“既要看、也要罵”已成為觀眾對待春晚的常態,發達的網絡傳播媒介使這種態度得以迅速發酵。正像在其他事件中的表現一樣,網民的意見在現在的中國成了最有存在感的聲音,甚至直接影響到春晚導演組的考量。這也影響到明星們對自身、對春晚的態度,因為他們深知:演得不好,是要挨罵的。
在2000年前后,網友通常會大年初一在論壇上討論春晚。而10多年后的今天,對春晚的點評已經到了與電視直播同步的地步。其尖銳與刻薄,伴隨著節目質量的不盡如人意而越發刺耳。
2007年春晚,主持人零點接詞出現失誤,被截成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于是“黑色三分鐘”事件成為了全國性話題。2010年春晚,國內某著名論壇上的“春晚直播帖”留言高達268頁,從春晚直播前一天開始,一直持續到大年初二。某些作品的一句臺詞、一個表情,甚至演員的服裝細節都被無限放大。在這樣的輿論監督下,登上春晚的每一位演員必然要承受一定的精神壓力。
從“無條件上春晚”到“有條件上春晚”,再到徹底拒絕,春晚對于明星的誘惑力正逐漸式微。春晚真正的問題不在于如何吸引更多明星的加入,而是如何適應時代發展地辦下去。當舞臺硬件設施與國際水平看齊之后,如何應對舞臺之外因素的考量,成了新的挑戰。<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