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界享有極高威望的亞歷山大?阿斯廷的“才能開發”理論認為,現在大學的主要責任是開發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大學的任務是增加所有學生的學習及在外界取得成功的機會,而不僅僅是保持對有天賦學生的英才教育。在目前的教育現狀下,這樣的任務常常只能與卓越的理想相結合,高等教育仍普遍以學生考試成績、試驗及獲得新知識的成就為基礎,對教學質量實行傳統的標準化等級分配制度。以成績為衡量標準的“好”與“差”的學生評價印象由此產生,在此評價體系下,固然會有一小部分學生被劃分入精英群體,但大部分學生則會進入“普通”及“差”的評價行列。就業數量與質量是衡量高等教育產出效益的重要指標,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如何在就業時能獲得職業生涯最合適、最合理、最大化價值的起點?院校又如何在入學率與就業率之間找到最佳比率,并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在就業時獲得技術和心理上的自信,逐步成為行業中的精英?孔子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边@句話是對施教者而言的,育人,需因材施教,不可急于求成,否則,欲速不達,事與愿違。因材施教的教育平等觀,具有尊重個人自我實現,推動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雙贏的優勢。
一、社會用人理念趨勢的轉變
如今公司的用人理念正在逐步轉換為“通過才能開發來接近卓越,創造一個完全不同的情境。我們的卓越更多地依賴于我們為學生做什么,而不是靠我們招收什么樣的學生。因此,我們的卓越是根據我們開發學生教育才能地效率來衡量的,而不是僅僅根據他們入學時顯示出來的已被開發才能的水平來衡量的。”
公司文化中新的人才需求模式已悄然改變,認為能人未必高就,適合的人才是最佳人選。高等院校也應逐步調整人才能力培養目標,把眼光投入到如何為社會各崗位需求提供個性和能力與之匹配的畢業生上。這需要對每一位入學的學生持以平等的目光,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以促進其優勢智能領域的優秀品質向其他智能領域遷移,從而確保高等教育在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與轉換過程中承擔起重要的起承轉合之責任。
二、學生“精英”評價體系的調整
標準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體系固然能節約教育人力成本,提高教學管理效率,選拔出學生精英,但卻存在著忽視個性,無法激勵占學生人數大部分的普通學生,甚至是所謂“后進生”的問題。值得反思的是,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一所高等院校能夠為社會各行業貢獻幾個精英?如此的貢獻率是否匹配高等院校的投入?怎樣才能擴大學生的就業精英群體?多元化的教育眼界和教學手法以及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值得關注。美國心理學家戴恩曾向被試者提供幾組照片,分別是有魅力、無魅力和魅力中等的人,他讓被試者從職業、婚姻、能力等方面去評價這些人,結果表明,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評分都是最高的,無魅力者得分最低,這種情況實際上是暈輪效應的典型表現,它是指在觀察某個人時,他身上某種具有鮮明特征的品質會掩蓋了其他不完美的特征。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也常常會受到暈輪效應的影響,往往對精英學生喜愛有加,而忽略普通學生或所謂“后進生”的特質,這種過度評價的現象對于學生的心智成長是不利的。
對于學生而言,“好”與“差”僅用考試成績作為評價過于簡單。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各種智能只有領域的不同,而沒有優劣之分,每個學生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的領域不同而已。如何形成一個客觀、平等的學生才能評價體系?該理論給出了如下建議:評價的標準應是多元的;評價體系應以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契機為最終目的;評價的來源應為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而非一張學科成績單;評價的核心應“以學生為本”,持發展的眼光,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對比傳統的學生能力評價體系,多元智能理論提供的能力評價標準與當今的市場人才需求模式顯然更為匹配,也更為全面和客觀。這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平等的眼光、一視同仁溫和的言行,以了解學生的個人特質為基礎,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每名學生在本質上都有一顆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他們,在行為上激勵他們,容忍學生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材施教,使學生的特長和能力得以發揮,獲得他人的認可。
三、超越“教育”與“受教育”的樂趣
美國藝術家摩西遲至暮年才發現自己有驚人的藝術天才,75歲開始學畫,80歲舉行首次個人畫展,這被心理學稱為摩西奶奶效應。一個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潛在能力,它就會自行泯滅。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認為,教育應該解放人的大腦,使其更具創造力,使人生活得更加快樂,因為這種教育方式是由受教育者所累積的自然和文化的經驗而發揚光大。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有無限發展潛力的學生,選擇因材施教的教育平等觀,充分發掘他們的潛力,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使他們產生“摩西奶奶效應”,其潛能就能得到巨大的發揮,就能涌現出更多適合不同就業崗位的精英學生。
格拉寧說:“如果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干什么,那么生活會變得多么好!因為每個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覺到的大得多。”高等教育只是每名學生一生中很短暫的一段歷程,但在此階段他求學經歷,他所接受的知識教育方式、求學方法以及所獲得的來自教育方的認同感,卻將影響其之后的人生。懿言嘉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平等觀,能充分發掘個體潛能,并適應個體特性,為每個學生的持續發展需要奠定良好的能力素養基礎,并能為每個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提供后續的理想支持。
參考文獻:
\\[1\\]\\[美\\]埃里克?古爾德著.張鹿,呂博譯.公司文化中的大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