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其中書面表達能力不僅作為學生英語學習程度的實際反映,也實際應用在現實的各種考試、求職、工作當中。然而很多醫學高校學生的英文寫作質量不高;教師平時批改作文壓力過大;學生互相批改效果不佳;學生自己修改又查找不出多少錯誤;部分學生處于盲目隨從狀態,甚至漠不關心等現象。這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學了多年外語,寫了很多篇作文,寫作能力仍很差。這就違背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要求。為此,本文將利用輸出理論中的注意功能通過實驗來證明對醫學生英語寫作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一、輸出理論的注意功能
Swain的輸出假設提出輸出的三種功能,即注意功能、檢驗假設功能和元語言功能。其中注意功能是指對目的語言的輸出能促使學習者意識到他們的語言困難,并注意到他們應該從目的語中發現什么,從而促進對語言形式的習得。從輸出的角度來看,注意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學習者通過寫作比較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監控自己的輸出,將它與操本族語者提供的輸出進行比較,注意到自己現有的中介語和目的語之間存在差別,改進自己的語言表達,這樣從而促進自己二語水平的提高。
二、實驗設計
本研究受試者來自于山東省濰坊醫學院非英語專業臨床醫學系本科二年級的學生,120個受試者均來自筆者所教的兩個自然班,共分為兩組:實驗組(60人),對照組(60人)。所有受試者在了解實驗的程序及目的后表示愿意參加此次實驗。實驗前測選取了2005年12月份的4級真題作文,前測是為了確定學生英語寫作水平,這將反映并影響學生在實驗中的注意水平及寫作水平。
在實驗前,實驗組接受了關于實驗操作的培訓。學生在寫作時需要在老師發的記錄單上記下自己注意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模式舉例為:“我不確定如何拼寫××”“我不知道這個句子用什么時態”“我不知道這個句子用英語怎么說”、然后注意、研究范文,解決自己的疑問并發現、運用范文中更好的內容,寫在第二張記錄單上,模式舉例為:“我找到××的拼寫方式”“我沒找到××的拼寫,但發現了更好的詞匯××”“我不會說句子××,范文里找到了答案”“范文里這個句子很好,我要學會運用它”。
實驗歷時16個星期,設計以寫作任務為主,每隔一個星期學生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初次寫作,與范文進行比較以及作文再形成。每隔一周,兩組學生被要求寫一篇有寫作要求的120詞的議論文。實驗組寫初稿時要記錄下出現的語言問題,歷時45分鐘,其中寫作30分鐘,記錄15分鐘。然后上交記錄單I,10分鐘休息后經過比較范文和自己的初稿,在記錄單II上記錄下注意到的語言形式,歷時10分鐘。然后再次寫同一篇作文,歷時20分鐘,上交記錄單II和二稿。二稿由老師進行批改打分評估。而對照組未參與實驗,在同樣對應的時間里只把同一篇作文寫二遍。此實驗過程重復8次。實驗后對學生進行后測及問卷調查。后測選取了2007年6月四級真題作文題目。所有試題均有筆者和另外三位老師評閱并取平均值。調查問卷由筆者自行設計。
三、研究結論
1.研究數據分析
通過前后測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實驗組的英語寫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對詞匯的運用明顯改善。句子的語法正確率有了大幅度提高。篇章結構得體合理。通過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注意最多的是詞匯,這正證實了詞匯是語言溝通的基礎。其次學生注意較多的是語法,對語篇及內容注意的不多。但大多數學生的語篇結構組織得很合理。在實驗前學生運用注意范文方法來提高寫作的學生只有11.5%,但運用這一實驗方法后,93.3%的學生認為本研究對她們的寫作具有很大幫助。
2.研究結論
因此這個實證研究的結果顯示,在“寫作——對比——再寫作”這一過程中注意對提高英語寫作水平有著積極的影響,而且給予的注意越多,質量越高,對寫作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就越明顯。因此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者對語言的注意,有助于學習者目的語寫作水平的提高,進而提高學習者目的語的整體水平。在第一次寫作階段,受試的語言片段顯示,學習者用目的語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他們首先要搜尋目的語中某個表達的相關信息,再從這些相關信息中確定自己要使用的表達,這樣的過程體現了他們表現出來的高度的注意,并能夠促進他們目的語的學習。在第二階段中,受試者能夠積極主動地研究自己的中介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差別,激發了學習者的認知意識及解決問題的欲望。在作文再形成階段,之前受到較高注意的語言點已經成為了受試者語言系統中的一部分,并通過目的語輸出表現出來,而受到較低注意的語言點對目的語輸出的影響較低。
四、研究不足之處
如實驗受試者人數較少,實驗時間短會影響實驗的效果。受試者自身更多的因素會影響注意的功能。如個體的記憶水平、心理情感因素等在本研究中都沒有考慮到。爭取后續研究中將會克服不足,得出更有價值的實證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G Cook, 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s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Hanaoka, O. Output, Noticing, and Learning: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 of Spontaneous Attention to Form in a Four-stage Writing Task.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J\\],2007,11(4).
\\[3\\]劉思雯.“注意”對提高二語寫作水平的作用: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過程研究\\[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4\\]Robinson, P. Review Article: Attention, Memory, and the “Noticing” Hypothesis. Language Learning \\[J\\], 1995,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