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長垣皮影戲的發展淵源
中國皮影戲的歷史非常久遠,是中華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它巧妙地將民間雕刻與繪畫技藝結合起來,同時還吸收了傳統戲曲、表演及文學藝術的精華。它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它最早誕生在2000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相傳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中國皮影戲起源于何時,無法確知。可確定的是,最遲在北宋時,中國影戲已極為成熟,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汴梁的市井游樂中,就有傀儡影戲之類。
二、長垣皮影戲的藝術特點
長垣皮影戲集繪畫、雕刻、音樂、文學、唱腔和表演為一體,是目前河南省尚存的最古老、最原始、土生土長的劇種之一。該劇種利用古人物、古唱腔、古神話寓言故事,反映各個歷史階段人們的人生追求和不同層次人們的喜、怒、哀、樂,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主要分布在長垣縣方里鄉呂莊村,曾活動于鄭州、開封、安陽、鶴壁、太原、石家莊、武漢等地。
長垣五彩皮影在人物造型方面非常講究,人物刻畫優美、簡練,線條粗獷豪放、大膽夸張,所畫線條古拙粗獷,裝飾圖案有著深厚的民間藝術氣息。對于影人的造型設計,一般都采用側身五分臉或七分臉的平面形象,按戲曲生、旦、凈、丑的模式進行設計的,各行當臉譜和行頭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臺戲劇而又超越于舞臺戲劇。影人的外部輪廓線很簡潔,而內部的刻工與畫工卻十分精致,是繪畫刻鏤類的,“外簡內繁”“以簡統繁”,既豐富又統一,其中,女身發飾、衣飾多為花草云鳳圖案,男身裝飾多為龍虎水云圖案,整體節奏韻律感強,剛中寓柔、疏密得當,皮影做工細膩、色彩淳樸,繼承了民族民間剪紙的質樸、渾厚、勁烈、豪放的藝術風格。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還有龍鳳禽獸、花樹蟲魚、山石門景、亭臺殿閣、軍帳兵器、陳設用具,車船馬轎、城橋塔寺等,其造型都與皮影人物相諧調,無不透著鮮明的皮影藝術特色。五彩皮影在表現方法上超越了對自然的摹擬,具有較高的繪畫、雕刻、音樂、聲樂和表演等藝術價值,凸顯出民間工藝特有的鄉土韻味、悠久的歷史和濃烈的民族韻味。
三、長垣皮影戲目前的發展現狀
當豫南皮影還熱火朝天地到處演出時,豫北各縣的皮影已漸漸沉寂,以至于到了今日,竟只剩下一些模糊的影子了。而現在,由于各種復雜的社會因素,這些散存于民間的藝術瑰寶已在經歷著弱化和消亡的過程。皮影戲隨著影視、廣播、報刊各類傳播媒介的飛躍發展漸漸退出社會舞臺,整個行業的式微己使得其遠離人們的生活視野。傳統皮影與相關民間風俗習慣有著緊密的聯系,就是人們舉行祭祀祖宗、酬神還愿、廟會集市、婚喪嫁娶之際,常需要演出影戲。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也有了極大地變化,這也是皮影走向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長垣皮影戲的保護與開發問題
1.為皮影戲創造更多的演出機會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民間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認識到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的必要性,所以民間藝術一定能夠傳承下來,一定能夠保護和發展起來。2009年5月,長垣縣古老傳統藝術項目皮影戲成功被入選“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展項目”“新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長垣皮影戲的發展迎來了一個新機遇。
隨著當代網絡的沖擊,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寧愿把自己關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至于聊天、購物之類的活動也被網絡所替代了,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為了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我們可以繼承傳統皮影的演出形式,為傳統皮影提供更多的舞臺機會,由于農村業余生活相對匱乏,結合人們的生活習慣,節假日都可以讓老藝人在廣場上演出皮影,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同時也讓他們通過這種形式了解皮影藝術。廟會也是傳播民間藝術有利的一種媒介,在現代城市生活中,逛廟會成為人們的一種休閑時尚,長垣皮影戲可以通過廟會向更多的人進行宣傳演出,吸引城市人群,人們在觀看皮影表演的過程中有更多的交流空間,也通過參加活動及演出等方式,讓人們親身體驗感受傳統藝術、民俗文化的樂趣與精髓,并努力使之走向社會、娛樂大眾,豐富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能夠使皮影藝術以它鮮明的個性及不可替代的民族、地域情感內涵而獲得人們的青睞,成為都市新的時尚文化。
2.加大資金的投入,保護傳承人
自從在“文革”中大受打擊之后,皮影戲就再也未能有大的發展,尤其是經濟改革開放之后,各種現代的娛樂方式迅速涌現,人們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觀念不斷改變,皮影戲的觀眾市場從城市退居農村、在農村又大面積地萎縮,以至于如今基本只零星地存在于農村當中,而且年輕觀眾大量流失。隨著老一代藝人的漸漸退出以至故去,年輕觀眾更容易接受現代化的娛樂方式,皮影戲的最后一塊陣地也面臨著失守的極大可能。就皮影戲的制作、創作、表演又是一門要求具有較高戲劇表演水平和美術、手工藝制作水平的綜合性藝術,一臺戲需要投入舞臺、燈光、音響、音樂、舞美、皮影偶、人員、場地、排練時間等,而表演長垣皮影戲的人在現時又沒有經濟收入保障,讓民間藝人學習皮影戲自己生存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有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和引導,加大資金的投入,讓老藝人擺脫尷尬的局面,為他們提供更理想、健康的環境進行皮影戲的宣傳及傳授。
參考文獻:
[1]孫信茹.互聯網時代的民間藝術文化傳播[J].文化研究.
[2]陳克.河南民間美術區域性特色探究[J].裝飾.
[3]耿麗娟.淺析河南民間美術傳承與發展之路[J].民間美術.
[4]姚珧.河南桐柏皮影藝術及現代影人造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
[5]蘇立丁.民間藝術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藝術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