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體系建設關系到教學及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近年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我國高職院校已嘗試著在課程體系方面的改革探索。這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經驗值得借鑒,但總體而言,當前的課程體系仍然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差甚遠。因此,正確審視高職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有摒棄有創新的進行課程體系建構勢在必行。
一、當前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目標搖擺不定
目前,關于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方向的爭論仍在繼續,其中爭論的焦點在于職業教育究竟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教育還是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由于課改方向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實際教學中課程目標在基礎素質與實踐能力之間搖擺不定。于是便出現了高職院校不斷地修訂課程目標、調整教學計劃的現象。事實上,在當今生產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僅具備單一能力的勞動者已不能滿足人才市場的需要,因此如何科學、合理的制定課程目標,使其既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又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2.課程內容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職業院校以職業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決定了其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面向市場,根據市場的需求確定課程內容。然而,建立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下的現行課程體系過分強調知識的內在邏輯性與系統性,理論知識在課程內容中占有較大比重,這給原本基礎知識薄弱的高職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學習負擔,使得他們不僅理論知識學不好,同時又缺乏實踐能力,因而遭到用人單位的排斥。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學校的課程設置與安排基本是由教務部門負責,教務人員由于專業素質的欠缺加之學校為吸引生源盲目地設置專業,導致學校內部課程體系建設出現了無人負責的混亂局面。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迫使不少用人單位不得不花費時間與財力對新招入的職業院校學生進行職前再培訓。
3.課程結構不盡合理
從課程結構上看,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沿用了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這類課程缺乏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每門課程自成體系,具有較強的獨立性,通常是圍繞理論基礎知識進行單科分段,由文化課、專業課與技能課三大板塊組成。這類課程結構所暴露出的弊端在于:其一,課程缺乏有機整合,學科之間出現的較多重合性內容占用了學生在校學習的寶貴時間。其二,這種課程結構在課程的設置上較為死板,學生無法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
4.課程實施缺乏監督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設以就業上崗能力培養為重點,技能訓練為特色。這一辦學指導思想決定了高職院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應該有企業的參與。但事實上,絕大多數院校在進行課程開發與實施時都是本校教師“親力親為”,校企聯合開發與實施課程的做法十分少見。因此,課程實施缺乏有效監督,課程所體現出的職業性非常值得人們懷疑。
二、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的建議與對策
1.認清實質,準確定位課程目標
職業教育是以全面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就業上崗能力為重點,以技能訓練為特色的教育類型。其本質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基礎文化課程的同時獲得技能應用型職業的能力與資格,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基于以上認識,高職院校的課程目標必須以職業能力教育為重點同時兼顧基礎文化理論教育。萬不可為了確保就業的技能要求而淡化基礎文化理論的學習。因為基礎文化理論雖然不像技能課程那樣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它確是支撐技能學習的基礎,具有“遠效”性。同時,也要避免過分追求基礎理論知識的系統性與內在邏輯性而忽視技能課程的學習。因此,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必須合理配置,求得其矛盾的統一。
2.認清形勢,不斷優化課程內容
高職院校的課程內容應突出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思想,處理好基本理論與實踐能力間的關系。具體說來,課程內容的改革應該做到如下幾點:第一,在進行課程內容編制之前,必須進行市場調研,了解當前的社會需求,并以此為依據建構課程內容。第二,在對正式課程進行研討、設置的基礎上,結合地方區域特色及本校實際情況,探索開發極具特點的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滿足學生的文化需要。第三,加強課程實踐內容,逐步構建起校企聯合的教學實踐體系,采取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把握方向,適時調整課程結構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教育理論的發展,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已暴露出諸多問題。為此,我們必須順應知識綜合化的趨勢,在課程實踐中實現專業課程與通實課程的融合。具體說來,高職課程結構的改革與優化應該做到:第一,從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出發,開發出一系列適應社會發展、順應企業工作流程與生產要求的課程體系,并且根據企業及用人單位的發展方向,及時調整課程結構與教學環節,著力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第二,以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綜合組織結構為依據,建立活動課程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確保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當然,我們還必須清楚的認識到:無論是學科課程模式還是綜合課程模式都不是盡善盡美的,因而很難完全由一種課程模式取代另一種課程模式。因此,當前課程結構改革的關鍵在于如何在“學科課程模式”的基礎上吸收借鑒“活動課程模式”的長處,兩者取長補短從而滿足社會生產對人才規格的新要求。
4.加大投入,逐步完善課程實施
筆者認為導致課程實施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二:一是專業教師缺乏且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二是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課程體系建設。針對師資不足的問題,高職院校可以打破原有單一的教師準入制度,建立一種開放性的教師供給機制,允許企業內部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上級領導應該盡可以多的給予學校聘用自由權,以確保師資隊伍素質的提高。另外,通過建立課程體系改革專項基金、建立課程體系改革試驗點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完善職教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引導課程順利實施。
總之,課程體系改革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順應社會發展方向。為了近一步完善課程建設,必須堅持以就業上崗能力培養為重點的課程目標,以技能訓練為特色的課程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課程結構的均衡化與合理化,從根本上保障課程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1\\]楊道才.蚌埠市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高俊學,劉偉光.高等職業院校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9,(9).
\\[3\\]徐紅申.職業技術院校課程體系改革要適應就業的探討\\[J\\].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