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礦產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資源。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力度不斷加大,資源枯竭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同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造成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污染物排放等問題也日趨嚴重,對人們生活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環境問題也成為制約社會進步的核心問題之一。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提出了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和利用的理念,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模式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模式,重點在于資源開采的高效低耗,資源利用的節約與廢棄物的少排放或零排放。要實現這些目標,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先進技術利用成為必要條件,而利用先進技術的人才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又決定了先進技術利用的程度。因此,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礦業領域,充足的人才支撐是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然而,礦業開發往往發生在偏遠山區,交通、信息、經濟條件與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條件艱苦,生活平困制約著這些地區的社會發展,礦業屬于艱苦行業。由于行業艱苦,人才的來源受到限制,有的網站甚至把礦業工程的部分專業列入十個最差的專業之一。所以,礦業工程領域人才培養的生源不足的問題非常嚴重。剛過去的20世紀末期,礦業不景氣,學生在報考學校時的專業選擇過程中,礦業工程一直是被歧視的專業,很少有學生主動報考該領域的專業。學校在招生過程中,為了完成這些專業的招生計劃,不得不進行大面積的調劑,有時出現一個班的學生中,沒有一個是報考了本專業自愿的。很多學校針對這一現象,要么限制這些專業的招生人數,部分學校已經萎縮到每年30人左右,有的學校甚至停辦這些專業。這是造成近年來礦業人才極為短缺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由于資源漲價,礦業企業經濟效益改善,技術人員和工人工資水平提高,礦業企業內部的工作環境有所改善,學校在招生過程中,已經有少數的學生開始主動報考礦業領域的專業了,這是礦業發展的希望。但是,礦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學生報考這些專業的人員增加速度,礦業人才短缺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由于礦業的發展迅猛顯得更為突出。所以,學歷教育的生源嚴重不足仍然是礦業工程人才培養的瓶頸問題,也成為制約礦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礦業企業在學校難以要到人才的情況下,為了解決工程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采取從各個層次的企業人員中抽調部分人員到高校進行培訓,接受專門的知識教育,通過非學歷教育部分緩解了礦業行業的人才供需矛盾。因此,以學歷教育為主,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的多生源渠道培養礦業人才,成為促進礦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二、礦業工程領域不同生產環節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支撐
礦業生產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同的環節需要不同的技術人才,各種人才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各自的知識優勢和能力,才能確保礦業科學、有序、良性的運行,也才談得上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人才短缺的情況下,針對各種不同的生產環節,合理有效使用人才,對企業維持正常的生產,保持穩定的技術經濟指標,維持礦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科學試驗、工程設計、工程建設、生產調試、工業生產、產品銷售、經營管理等環節構成了礦業行業的整個過程,不同的環節對人才的要求不同,合理安排人才,才能充分發揮人才效率。科學試驗階段,要求科技人員具有寬廣的知識和創新的能力,具有解決疑難問題的水平,特別是對于那些難采難選的礦石,需要進行長期的攻關研究,才能獲得理想的技術經濟指標,對于這個環節,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或相當水平的專業化人員才能滿足其技術要求。工程設計是按照試驗提供的技術參數,通過設計為工程建設提供技術依據。該環節涉及工藝、技術、設備、土建、環保、安全、水電等領域,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是難以同時具備這么廣泛的知識的,所以工程設計需要一個團隊來完成,團隊成員包括上述各方面的人才。但是設計一般以試驗和規范為依據,具有創新,但創新的程度和難度與試驗研究相比,相對弱一些,所以該環節一般本科生層次或接受過同等教育的人才就能勝任工作。工程建設過程中,技術與安全相結合,才能規范、安全、快捷的完成建設任務,該環節對技術的要求與試驗研究和工程設計相比,系統系相對較強,技術難度相對不高,所以本科生及得到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一般能滿足要求。生產調試階段又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求進行調試的人員既懂技術,又要懂得管理,一般需要技術水平高,管理能力強,具有協調的能力,所以一般需要經過實踐鍛煉的本科生及相當水平以上的人才才能滿足要求。生產管理和生產技術環節,該環節需要能維持正常生產、發現和解決生產過程出現的常規技術問題、設備問題,能夠進行生產調度、人員調配、設備管理、技術指標控制等方面工作的人員,顯然,這是一種綜合素質好、管理能力強的人才,一般情況下,只有經過多年實踐鍛煉的本科生及同等水平以上的人員才能勝任這樣的工作。車間操作環節,該環節需要操作熟練的技術工人,該環節涉及面小一些,工作單一,但要求具有豐富的經驗,善于觀察、善于總結、善于體驗,具有高的操作和控制能力,專科、中專、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及得到過專門培訓的人員,經過實踐鍛煉后能夠滿足要求。
由于礦業工程學歷教育生源不足,招生規模難以滿足迅猛發展的礦業企業對學歷教育各種層次人才的需求,所以,采用各種形式的非學歷教育實現礦業企業各層次人才的補充成為緩解礦業工程領域人才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多生源渠道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礦業可持續發展
1.學歷教育學生的知識結構及人才培養模式
(1)普通高考錄取學生的知識適應性及人才培養模式
高考是中國執行幾十年的,最為主要的升學考試方式,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至今還沒有一種更好的方式將其取代。通過高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確定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和基礎,所以通過考試成績實行分類教育成為中國人才培養最為主要的方式。礦業工程領域人才培養的主流仍然是通過高考的分類教育模式。
高考將學生分為中專、專科、本科三個層次。近年來,又對這三個層次進行更細的劃分,如專科一、專科二,一本、二本、三本等。不同層次的學生進入不同水平的學校,實現了分類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生考試時,設置了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考試,目前根據不同的需要又將碩士研究生分成了學術型和專業型,這些分類一方面實現了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不同類別企業和研究院所對人才的需求。礦業工程領域的這種生源結構同樣得到了充分的分類劃分和培養,成為礦業領域各層次企業和單位人才的主流。
由于高考、研究生考試已經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了分類,所以在一個層次上的學生,知識基礎、能力甚至培養潛力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根據教學計劃進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一般就能成功地培養出相應層次的礦業工程人才。通過不斷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也能不斷地提高相應層次人才培養的質量。所以,高考、研究生考試渠道的生源,其知識結構已經得到了分類,教學方案的制定、培養目標的確定是有的放矢的,學生的知識結構適合于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
(2)成人高考錄取學生的知識適應性及人才培養模式
成人高等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形成了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總本目標,即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支持、積極興辦多種形式、多種規格的成人高等教育,進一步增強和拓寬社會成員接受高中后教育的機會和渠道,使成人高等教育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廣泛的服務。高等層次崗位培訓、大學后繼續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點,學歷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這個總體目標,國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如大力推進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強化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質量控制機制,合理調整成人高等學校的設置和布局,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學,等等。現在,中國成人高等教育呈現出勃勃生機。
礦業工程是一個艱苦的工作領域,一般的成人都不會選擇這種專業領域實現自己上大學和繼續深造的理想,所以礦業工程領域的成人教育生源主要來源于礦業企業,礦業企業的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希望提高自己的學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選擇自己熟悉的專業進行繼續學習。所以,礦業工程領域的成人教育人才培養主要針對礦業企業。一方面,這一點存在礦業企業面窄量小,生源不足的問題;但另一方面,礦業企業的成人教育人才培養針對性強,學有所用,成效也很顯著。
礦業工程領域的成人教育,大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礦業實踐經驗,具備一定的生產操作能力,只是在理論上,在知識的系統性上,或者在學生自身的基礎方面存在不足,所以這樣的知識結構和層次,在教學計劃、培養方案、教學方法等方面需要加強基礎知識教育,加強專業知識的系統性教育,同時根據學生的基礎情況,適當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將是礦業工程領域成人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2.非學歷教育學生的知識結構及人才培養模式
學歷教育是礦業工程領域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學歷教育培養的人才在礦業企業起到了技術支撐和中堅的作用。但是隨著中國礦業開發的不斷發展,礦業成為國民經濟建設基礎性產業,支撐了中國大部分行業的發展,沒有礦業企業的飛速發展,也就沒有今天工業的快速進步。然而,礦業是一個艱苦行業,通過學歷教育獲得的人才由于生源短缺遠遠不能滿足礦業飛速發展的需要,礦業工程領域的人才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為了緩解這一矛盾,非學歷教育成為礦業工程領域補充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1)礦業企業技術培訓
由于礦業行業人才短缺,礦業企業將自身的職工派遣到高校、專業培訓機構進行技術培訓成為緩解難以獲得技術人才的手段和途徑之一。作為大型和特大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大,愿意參加培訓的職工人數多、積極性高,一般采用獨立開辦培訓班的形式進行人才培養。培訓班分為自主培養式、委托培養式,幾十天的短期培訓式、幾個月到1至2年的長期委托培養模式等。對于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接受培訓的機構或高校會將企業的要求和學員的基礎結合起來考慮,更多側重于培養學員的理論和具體操作能力,使學員學以致用,能夠為企業及時發揮作用。作為小型礦業企業,由于職工人數不多、對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是很大,一般采取選派幾人到培訓機構或高校聽課方式進行培訓,對于這種培訓,高校和培訓機構難以對這少數的幾個學員制定專門的教學計劃,也不能實施專門的培訓方案,如果學員本身的素質較好,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如果學員的基礎知識難以適應高校固有的教學計劃,培訓效果就會受到影響。但即便是受到一些影響,學員得到培訓后,也會對企業的生產技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由于礦業企業技術培訓對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具有立竿見影的作用,所以無論是大型和特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都非常重視員工的技術培訓,礦業企業技術培訓對礦業行業的技術進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后高中礦業工程職業教育
對于一些礦產資源集聚區,礦業企業相對比較集中,人才需求的問題更加突出。為了緩解礦業人才需求的問題,當地政府出面,與礦業院校聯系,達成人才培養的協議。關于培養對象的選派,當地政府考慮到了已經高中畢業,但又未能考上大學的待業高中生,經過積極的協調,解決了后高中礦業工程職業教育的生源問題。由于高中畢業難以就業,部分高中畢業生閑散在社會上,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一些問題,將這些高中畢業生中部分愿意從事礦業行業工作的人員召集起來,形成相對集中的生源,送到高校按照這些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職業培養,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有礦業高校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工作,針對這類生源的知識結構,制定合適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根據需要進行2至4年培養,基本達到了專科和本科生的專業素質。這類學生一般回到生源地,直接進入當地的礦業企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有部分學生還去到生源地以外的礦業企業,也得到這些用人單位的好評。
(3)后大學礦業工程繼續教育
目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隨著行業發展發生著很大的變化,高考時比較熱門的專業,到了分配的時候,就業有的出現困難。比如,計算機應用類,自動控制類等專業,招生時比較熱,而就業時去到礦業行業的比較多起來了。對于這些大學生,由于沒有礦業行業的背景知識,難以發揮其專業作用,為此,一些大型和特大型企業將分到這些企業的、非礦業專業的大學生集中起來,送到礦業類大學補修礦業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為其在礦山企業成為復合型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部分學員已經大學畢業,經過系統和完善的大學教育,基礎是非常好的,只是來源于不同的專業,只要對他們的專業背景具體分析,制定出以礦業領域專業知識為主的培養計劃,就能達到目的。據用人單位反饋的意見,這些學生在企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礦業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
礦業工程領域的本科生分配到礦業企業工作數年后,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在工程技術和管理方面開始發揮作用,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原來在大學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對此國務院學位辦專門制定了工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養辦法,對解決上述問題起到了積極和良好的作用。對于工程碩士研究生,因為已經經過大學本科的學習培養,其知識結構是比較完善和全面的,經過實踐的鍛煉,也具備了一定的解決生產技術和管理問題的能力,只是在新的知識、系統的研究能力方面與具有學歷的研究生比較起來,有些不足。根據這一特點,采用進校但不脫產的方式進行培養,既達到學習深造的目的,又不至于影響已經承擔的現場生產技術和管理工作,對礦業工程領域提升人才技術水平作用顯著。近年來,國務院學位辦為了加強工程碩士研究生理論知識的培養,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辦法,比如要求學生在學校的時間不得低于半年,畢業論文要結合生產實際,特別是要結合所在單位的生產實際,從而保證了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四、結語
礦業是國民經濟建設的基礎產業,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要求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而可持續發展意味著資源的高效低耗開發利用,技術支撐是實現高效低耗開發利用礦業資源的基本要求。技術的主體是人才,不同的生產環節要求不同層次的礦業人才,充足的礦業人才是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然而,礦業是一個艱苦行業,礦業人才培養缺乏足夠的生源,為了滿足快速發展的礦業對人才的需求,結合不同生源的知識結構,采用不同的培養模式,多生源渠道培養礦業人才成為促進礦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