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是就業大軍中的弱勢群體。增強女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其就業率,不僅可以彌補高校就業的短板,還可以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積極性。
一、關于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傳統的性別歧視觀念
女大學生就業難是傳統文化中男強女弱、男尊女卑在現代職場中的體現。幾千年以來,女性的傳統標準形象是“賢妻良母”,女性的社會價值往往通過家庭貢獻來體現。這造成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對女性社會參與的排斥,導致對女性職業能力的歧視和就業范圍的狹窄。
2.招聘單位追求用人成本的最小化
女性依法享有孕產期的工資待遇,這期間卻不能為單位創造價值。很多用人單位認為女性在結婚產子之后,將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方面,工作積極性會下降。有的招聘單位或明或暗的只招男生,即使有的單位招聘女生,又附加了身材、面貌等非職業條件,導致很多女大學生就業受挫。
3.高校缺乏有效的就業指導
目前,高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仍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大學生就業指導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能比較突出,服務職能欠缺。其次,專業的高素質的就業指導教師較少,一般的就業指導往往通過課堂和講座進行,效果不顯著。第三,就業指導工作的季節性突出。不少高校的就業指導主要在大學的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個學期,在其它年級很少進行。
4.女大學生自身因素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有的女大學生在校期間過于看重學習成績而忽略就業能力的培養,導致綜合素質偏低、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實踐與創新能力較弱,就業競爭力不夠;有些女生對就業期望值過高,對單位的層次、工作待遇、工作地點都很講究,認為只有到事業、機關單位才算就業,過看重“初次就業”,片面認為“一次就業定終身”,導致就業渠道狹窄。
二、當前女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存在的不足
對于女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當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校和專業教師層面,存在單一化的特點。且通常情況下,學校的就業指導僅僅關注就業形勢的分析、招聘信息的發布、就業政策的宣傳等表層工作,且多面向畢業年級開展;沒有切實促進女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措施。專業教師的指導往往通過課堂講授的方式進行,這雖然可以改變學生的就業思想,卻不能有效促成就業能力的提高。因為能力的提升,不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更需要在實踐操作中逐步提高。要切實提高女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需要多元化的思維方式。
三、培養女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多元化措施
1.培養過程的多元化
當前,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具有鮮明的季節性,往往集中在臨畢業的最后一學年。其實,就業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貫穿于大學生活的始終。大一剛入校的新生,帶有高中時代的奮斗慣性,也懷揣著遠大的奮斗目標和美好的職業理想。這時候是就對女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學業規劃的最佳時機。學校要引導女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真分析自已的人格、興趣和特長,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從而樹立明確的職業目標。在做好職業規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職業理想的引導和動力作用,幫助學生做好自己的學業規劃,制定每學期、每學年的修學計劃、考試計劃和能力培養計劃,讓學生知道在大學時期的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學習和成長任務。此外,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和監督機制,幫助學生朝著目標持之以恒地努力奮斗。
2.培養內容的多元化
當前對女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多強調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而就業招聘往往從面試開始,在短短十幾分鐘的面試中,招聘單位無從深入了解求職者的專業技能,更多關注的是求職者的基本素質。因此,培養女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應從女大學生自身特點出發,立足女大學生的性別優勢,著重培養其文明禮儀、形象設計、溝通表達、人際交往和求職面試等方面的能力。具體來說,文明禮儀方面:職場著裝禮儀,儀表禮儀(微笑、體態、手勢),電話禮儀,交往禮儀(介紹、握手、就餐、引領)等;形象設計方面:發型、化妝、服裝款式、飾品配件等;溝通表達方面:是否具備傾聽能力,表達是否富有實質內容,用詞是否準確,語句是否規范,表情、眼神等肢體語言是否富有影響力;人際交往方面:和重要人物的交往,和陌生人的交往,和異性的交往等;求職面試方面:搜索就業信息的能力、編寫求職簡歷的能力、參加面試招聘的能力。
3.培養方式的多元化
現有的女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往往通過政策宣講和課堂講授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可以改變學生的思想認識,卻不能有效提升就業能力。為突出能力培養的實效性、實踐性,我們可以借鑒情境式教學、團體心理輔導和體驗式教學等方式,提高女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情境式教學法,是一種充分利用形象、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對于女大學生文明禮儀、形象設計能力的培養,可以課堂講授法為主、情境訓練為輔的方式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是通過群體內的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的助人過程。對于女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可以利用團體心理輔導、情境訓練的形式開展。體驗式教學是一種通過創造實際的或可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建構知識、體驗情感、生成意義,最終發展能力的教學形式。這種形式適用于求職面試能力的培養。
4.培養主體的多元化
當前的就業指導往往由就業指導中心和專業教師實施,輔導員參與較少。鑒于第一課堂在能力培養方面的劣勢,可以發揮輔導員作為一線學生工作者的優勢,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和素質培養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課內外學術科技競賽,引導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進行鞏固、拓展,構建健全的素質拓展體系。
總之,培養女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需要我們多元化的思維方式,系統化地進行。需要貫穿女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每個階段,需要我們不斷豐富就業能力的培養內容,需要我們創新借鑒新的培養方式,需要輔導員和專業教師的通力合作。
參考文獻:
\\[1\\]邊勃,楊宇.女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1):191-192.
\\[2\\]王多慈,夏勇.淺談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及其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9):27-28.
\\[3\\]潘斌,楊云.新形勢下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72-73.
\\[4\\]谷國鋒,姜瑩.對女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性別歧視問題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9,(1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