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當代文學教學內容與授課對象文化情境有極大懸殊,如果當代文學的教學還僅僅拘囿于作家、作品與文學史知識的傳授中,機械地進行理想與道德說教,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排斥。古希臘哲人普魯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來說,點燃學生中的火種,激發和培養學習的主動性,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還原”歷史,挖掘現象的深刻內涵
“90后”的大學生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而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文化呈現出消費性、娛樂性、多元化的特點。當“90后”學生以現在的文化觀念、思維方式簡單去觀照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時,在內容上很容易覺得“味同嚼蠟”,藝術上呢,猶如一杯白開水,缺乏回味,這是很自然的。如果教師依然對每部作品都以那種高度模式化的套語作抽象評點,諸如“人物形象鮮明”“語言生動幽默”“結構嚴謹”等,雖無錯誤,但這只能是“蜻蜓點水”,無法深入,根本不可能喚起學生的學習情趣。但如果我們把這一時期的作品避開傳統的模式化的分析,換一個角度分析,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且表面簡單的問題呈現出豐富的內涵,耐人回味。
譬如,上個世紀50年代,“頌歌”,成為當時詩歌創作的普遍范式,這些作品因流于空洞的抒情或概念化敘事,其藝術上較為粗糙。對這一文學現象分析時,可以和學生一道回顧“五四”以來我們民族爭取民主、解放的歷史,讓學生感同身受其中的屈辱、艱難與曲折,在此基礎上理解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獲得自由解放后的發自內心的巨大狂喜,以至于不由自主又是絕對真誠對新政權、新政權的締造者——領袖人物的歌頌。使學生從心理及情感上認同并接受這些作品的感情,之后引導學生挖掘這種現象背后的文化內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對“清官圣君”的膜拜。在情感認同、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后,再從現代文藝批評的角度審視這些作品的藝術上——詩人主觀感情的大自由大解放與“頌歌”體的英雄膜拜心理奇妙混和的矛盾——水到渠成。
洪子誠曾這樣闡述自己編寫的文學觀及價值評析尺度:不是將創作和文學問題從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抽取出來……而是努力將問題“放回”到“歷史情境”中去審察。我認為,在當代(五六十年代)文學的學習中,也應遵循“還原”歷史的原則,努力把問題放回“歷史情境”中審察,引導學生靠近歷史的同時,努力挖掘其歷史與文化的內涵,讓單純的現象深刻化,這樣既尊重歷史,又避免了問題的簡單化、片面化,重要的是開闊了學生的思維,教會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及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開放、互動”的授課模式
當代文學的當代性,表現為當代文學時間較短,還沒有經過時間的篩選,沉淀而為“經典”,當代文學的當代性,也決定了它“開放、互動”的授課模式。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所要進行不是對某一作品終結性的論斷,更多的是對某一作品,某一體裁、樣式,某一概念的的形態特征的描述,包括這些特征演化的情景;在此基礎上,盡可能的向學生展示不同時期的研究成果,包括最前沿的學術動態,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在《紅旗譜》的講授中,先給同學陳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文藝評論家的觀點,再啟發學生自己認識、評價作品中的人物,在學生分析、質疑,師生解疑的基礎上再介紹當前學界的一些新觀點。在動態的描述、開放的討論中完成知識的系統化。
當代文學的當代性,也需要教師把文壇上影響較大的學術研究信息和論點,及時傳達給學生,鼓勵他們參與研討在當今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的文藝作品、文藝批評和文化現象,在自由、寬松、平等、開放的氛圍中,允許學生求疑、質疑、存疑,提出他們的看法和見解。這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一種學術觀念,培養開放、創新的思維模式。
三、人文精神的滲透——實現“精神的對話”
“文學即人學”。當代文學的學科內容決定了其教學將充滿著人性之美,是一種很有趣味而且很有人文價值的教育,這應該是作為當代文學課最具有魅力的地方。學術研究本質就是一次“精神的對話”,是處于現在時空中的“我們”超越時空限制,與“千載萬仞”之外的“思想者”進行的心靈的交流,靈魂的撞擊。
對于當代文學教學來說,這種精神的對話,更多的體現在教學中的具體細節。比如,“作家的生平與創作道路”的內容避免教學“零度情惑”的泛泛介紹,而是擇取重點——或人生態度,或價值取向,或人格品位,或審美角度等,合情合理地給予特別關注,來引發學生了解作家的興趣。在講授趙樹理時,先向學生介紹其命運多舛,引導學生認識作為農民出生的他自覺充當農民的代言人、忠實地表達農民的心聲的藝術追求,尤其是在“大躍進”過程,他忠實于自己作為一個忠實農民的兒子的良知,拋棄任何當時粉飾現實的虛偽寫法,說真話,說實話。有了上述的鋪墊,學生對趙樹理功利性目的性極強的“問題小說”就會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認同,為下一步深入評析做好準備。實踐證明,如果將作家的生命之旅和人生追求,因人制宜,擇取重點,投入真摯情感,議之、譽之、嘆之,其效果就會截然不同,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大增強。當然,這種情感投入應有適量的控制,否則,如果放縱情感,隨意拔高,褒揚失度,其效果反而是負值的。
當代文學的教學,無疑是一門個性極其鮮明又極富藝術性的學問。教師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對學生審美素質和文學修養“春風化雨”般的影響,對學生內心世界的豐富,對學生的道德情操的陶冶,對學生深入研究的熱情的點燃。因此,如何在教學中講出這一學科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值得我們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2007.4.
\\[2\\]錢理群.對話與漫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