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它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培育人的主體精神,反映教育的豐富內涵,追求教育的藝術境界,讓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讓教育因尊重生命而深刻。
一、生命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需要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預示著一種新型文明形態的到來,這一時代轉型,根本的需要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個體的出現。只有富有活力的、具有主動生存方式的大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為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對學生生命的關懷,更可能培育出富有活力的生命個體,這是高校學生工作對時代進步的貢獻,也是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2.健全大學生心理的需要
人只有一次生命,人具有向生的本性,人具有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關系到民族的興旺、國家的繁榮、個人的幸福,作為生命而存在的人,大學生渴望著學校教育生活成為其生命成長的重要階段,渴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而整體性提升自身的存在水平。關懷生命,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對大學生全部教育的根本價值,也是高等教育必須承擔的責任。
二、關懷生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的內涵
1.直面生命存在,承擔社會發展責任
目前,許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對教育價值取向的認識,只關注規定性、操作性的技能與程序,忽略價值取向問題,加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動性。今日提倡關懷生命的價值取向,意味著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更清晰的生命意識,需要以自我的身份考慮自身存在方式和自身價值的實現。
在關懷生命價值取向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有意識地吸收各種生命資源于自身發展之中,有意識地選擇、組織、利用信息促進未來從業人員的培養。這將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走向一條自我更新的發展道路,為社會發展承擔培養后備人才的重任。
2.以生命為前提,形成積極關懷的行為方式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人的關系形態中,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忽略了生命的地位,而將知識的獲得、操作技能的訓練等作為教育的根本價值。第二種,是有意識地放任學生。這種教育價值認為,只要教師給學生完全的自由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第三種,就是有意識地關懷生命。以積極的關懷作為價值取向,意味著對生命有清醒的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就是直面人的生命需要,通過教育促進人的生命生長。
關懷生命,不是漠視,也不是放任,其價值意義是使人在教育生活中積極主動地發展,使人意識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只有意識到生命的向生本性、意義追求、成長機制,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懷才有了具體的目標。
3.以建設性的方式促進生命成長
在生命的視角下,反思現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重構新的目標體系,整體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生存方式的層面上,建設性地重建一種富有生命氣息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樣個體能夠以富有生命氣息的生存方式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喚醒學生生命意識、形成個體生存方式、提升生命質量的一種方式。
三、生命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培育的途徑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目標的生命取向
(1)養成能合理地確定自身行為目標的個體
對于個體而言,在生命歷程中,需要面對連續不斷的活動。目的合理性,是活動質量的先決條件。對于行為目的而言,需要個體對自身存在狀態有清晰理智的判斷,對自身的生命能力有充分的信任與恰當的評價,而且需要自覺意識到自身成長的可能。個體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斷、選擇,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建立合理的發展目標。這個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是對自己與世界發展、職業發展的一種開拓。這需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確定合理的教育環節和結構,不斷地養成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引導學生確立富有生命價值并具有實現可能性的目標。
(2)養成具有策略意識與能力的個體
這是期望個體能積極主動地發揮自身的力量,在復雜的環境中,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實現活動的目的。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外界機遇、開發可能資源,最終實現有價值的目標,將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素質。這種素質的形成,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安排相應的課程或活動,形成個體高質量的行為方式,幫助學生提高收集信息、判斷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幫助調整學生的行為與目標。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的生命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不僅要注重心理健康的知識等,更要注重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增加學生對生命的認知能力,使課程設置既能滿足學生生命個性發展的需要,又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體驗教學思維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通過學習情境的創造、實踐環節的開發和學習渠道的拓寬,豐富學生的經歷和經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一。
(1)主題式教學,創造“現實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感悟中體驗
所謂主題式教學,就是圍繞某一教學內容,結合教材和參考書把與之相關的概念、原理、數據、材料等進行綜合整理,結合工作生活實際情況,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傳統的理論教學過分注重抽象的邏輯推理與機械的識記訓練,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使許多學生對理論產生了枯燥、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動力。為此必須對現有教材中的理論內容進行取舍、調整,根據需要補充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理論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2)專題式教學,創造“特定情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驗
長期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缺乏引導和合適的課題。教師或者輔導員可以設計各種課外調查項目,讓學生帶著關于生命的特定情境問題,走出教室,進入社會進行實際調查和分析工作,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并在課堂上展示團隊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悅。這樣能讓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準備相關知識和技能,加強彼此的交流與合作,逐漸接觸社會并融入社會,為將來正式踏入社會奠定基礎。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建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反復循環、逐級深化的教學模式,改變單一功利性的培養模式,應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對生命內涵的感悟能力,形成個體高質量的活動方式,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寬廣、專業知識淵博、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強,富有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家成.當代中國學校教育價值取向:概念與研究定位\\[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5).
\\[2\\]萬玉.關注生命——教育新的價值取向\\[D\\].開封:河南大學,2003.
\\[3\\]李家成.學校變革應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J\\].人民教育,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