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教育理念的理論根據
人類文明的薪火相傳,無論是東方人文哲學思想還是西方理性哲學思想,所有的文明都在一點上不謀而合、殊途同歸,即教育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全面發展。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認識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追求的最高目標,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包括三方面,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國王的飛躍。因此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根本價值所在,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教育尤其是當代高等教育,必須肩負實現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歷史重任,有責任有義務為學生創造自由全面發展的生長環境。
2.歐洲啟蒙思想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認識
古希臘-羅馬文學和希伯來-基督教文學是歐洲文學的兩大源頭,從遙遠的古希臘起,文學思想中就蘊含著原始形態的“人”的觀點。瑞典古希臘、古羅馬研究專家安?邦納認為,“全部希臘文明的出發點和對象是人。”這種人本主義精神融入了希臘文明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文學藝術、宗教祭祀、體育生活等各方面,都體現了人們對自身全面自由發展的原始懵懂追求。整個歐洲歷史就是一部追求人本主義精神、實現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歷史,歐洲歷史上的幾次思想啟蒙都是對人本主義精神的追求、回歸和審視,14~15世紀的文藝復興,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乃至今天我們感觸頗多的“美國夢”,都是西方社會對個人價值的崇高追求,以及對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權捍衛。
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的意思就是閑暇。在希臘人看來學生必須要有足夠充裕的時間體驗和沉思,才能夠自由地發展其心智。法國啟蒙思想運動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說:“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盧梭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即生長,如果說教育就是生長,那么學校就是為這種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什么樣的環境最好,從歐洲的思想教育理念中我們可以得知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學生提供自由的環境促進他們全面的生長。
二、對三亞學院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現狀反思
如今的現代人生活得太熱鬧了,這是一個政治話語權不斷擴大,經濟飛速發展、信仰危機的時代,微博現象、“郭美美”事件、“小悅悅”事件等,令我們不得不反思,如今作為三亞學院的行政管理者、執行者,我們首先應該清晰地了解我們的學生正在面對怎樣的時代生存環境。
1.話語權擴大的政治生態環境
如果問誰引領著今天普通大眾的政治輿論立場,答案一定是傳媒。在國外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電視改變了美國總統選舉,美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有尼克松和肯尼迪的電視辯論,黑人總統奧巴馬的成功,也得益于交互媒體的應用。在中國兩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新浪微博和電視真人秀節目,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的學生實際上已經深深烙上這個時代的政治生態特質。
新浪微博CEO曹國偉說:“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技術的革命,都會帶來人類傳播交流的改變,比如電訊、電報、電話等等,實際上帶來通訊技術革命的同時也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的社交方式,很重要是會改變社會的政治管理和社會政治生態環境。新浪微博也一樣。”新浪微博從一誕生到如今取得了爆炸性的成長,為什么受到這么多人的青睞,因為它承擔著公共信息的快速傳播,滿足了普通人話語表達的強烈愿望和參與公共政治的機會,帶來了公共信息透明度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技術為我們學生打開了政治參與的更多空間,三亞學院的學生也是這樣一群渴望表達的人群。
電視真人秀節目在近幾年迅速發展,吸引著無數普通人,《快樂女聲》《職來職往》《非誠勿擾》《中國達人秀》等,這些電視真人秀舞臺提供公共平臺,為普通人圓夢,電視由精英媒體向大眾媒體轉變,一群群普通的圓夢者代表著群體中國人的新特征,即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和轉型期人們渴望尊嚴、實現夢想的社會心理需求,我們的學生比以往任何時代人都更加擁有話語表達的途徑,他們也是急求認可的一代。
2.轉型期的經濟生態環境
一個時代的物質發展水平決定了這個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轉型期經濟出現了很多社會問題,貧富懸殊、社會矛盾劇烈、官員貪污腐敗、工人們在血汗工廠里為生存掙扎、假冒商品充斥市場、下崗工人和農民問題……生存現狀又決定了人的價值追求,價值多元、物欲膨脹,整個社會心理變得前所未有的焦慮,甚至出現了道德精神的淪喪,某些特權階層的價值觀扭曲,多次打破社會正常的道德體系,踐踏法律規章制度。“囂張”“狂妄”成為他們的代名詞,他們卻沒有感到一絲羞辱,依舊以“富二代”“官二代”之稱為榮,權力和金錢已經完全改變了部分下一代的世界觀和行事準則,拼爹時代已經到來,社會仇富、仇官的心態日趨嚴重,“知識改變命運”不再是人人信奉的準則,教育遭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嘲笑。如果說“我爸是李剛”“寧夏跨省追捕”“長春馬自達事件”等都過去已久,相信“郭美美炫富事件”依然記憶猶新。
三亞學院的學生相比一類、二類大學的學生家境相對更加富裕,因為身處改革開放的經濟洪流中,他們的父輩們創造了更多的社會財富,為社會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社會財富和資源相對向他們這一代人傾斜,很多學生可以算得上是“富二代”“官二代”,面對社會的標簽,如何利用資源更好地成人是他們迫切需要被引導的,也是在諸多社會標簽下,學校應該深思的教育課題。
3.道德危機的文化生態環境
甲骨文、金文、竹簡、羊皮紙、普通紙、電腦……書寫材質的變化,使書寫愈加方便,于是文字就泛濫開來,寫出來的字就不值錢了。文化藝術品質降低,更深的是社會道德的危機。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亞當?斯密說:“同情是道德的根源,由之產生了兩種基本美德,即正義和仁慈。”中西兩大哲人都認為,道德是建立在生命與生命的相互同情基礎之上的。道德的淪喪起源于同情心的消失,“小悅悅”事件深刻的體現這一點,弱小的生命,被兩次碾過,18位路人經過無人伸手,最后撿垃圾的阿婆伸出援手,卻依然有人說阿婆是為了出名炒作才出手,一切的事實令人心寒。這樣的淡漠,不止一次出現,湖南婁底的老師下跪事件,依然是作為教育者的悲哀。社會道德一次次被亮起紅燈,刺痛我們每一個人的眼睛和心靈。
我們的學生正經歷著上述的現實,現代社會文明開化,物質的繁榮,禮節道德卻被一整代人忘記,我們一直在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往往忽略了心靈的荒蕪和信仰的缺失,我們在混跡都市、追名逐利、叱咤風云的過程中,卻把我們的良知和道德弄丟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協調,這群孩子正經歷著價值選擇困難,我們的學生比任何一代人更多感受到了冷漠和不安全感,更多對真善美產生質疑和無所適從,樹立陽關健康的人格對他們更加困難。
三、面對新的社會環境,輔導員為營造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生長環境的工作原則
三亞學院走過了七年的發展歷程,如今正開啟創建“高水平特色”的三亞大學的“卓越進程”,學生是成就大學的根本,三亞學院正在不斷探索著新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致力培養實用性人才。輔導員作為最基層的行政工作崗位,是學校辦校理念和學生對接的基礎和橋梁,堅持正確的工作方法和原則至關重要。
1.不給學生貼標簽,尊重愛護每一位學生
人才的培養實際上是“木桶理論”,最低的那塊木板才決定木桶能夠盛多少水。三本院校的學生通常總被貼上學習基礎差,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效率不高,甚至有玩世不恭等標簽,輔導員在工作中一定不能首先在心里就給他們貼上這些標簽,作為師長,輕視他們實質上就是輕視自己,熱愛工作,就該熱愛尊重自己的學生,用贊美的眼光和心態肯定他們,幫助他們建立自信的心態,認可自己的學校,認識自己的未來。
他們身處互聯網時代,享受著新的技術帶來的改變,參與著社會政治改革,擁有表達自我的機會和平臺,整個社會的群體心態是他們心理的真實反映,所以他們甚至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加優秀、可愛,尊重這些曾經失敗過的孩子,鼓勵他們自尊、自強,才是輔導員工作的基礎原則。
2.支持個性發展,給足發展空間
走進校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這是三亞學院質樸務實的辦學使命,三亞學院的學生很多都是“富二代”“官二代”,他們擁有更多的社會經濟資源,喜歡彰顯個性,面對社會紛亂的評價,學院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對待資源,面對社會評價,更迅速地成長。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應該細心地了解和發掘學生的個性,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對學生切實可行的發展意見。
三亞學院也在不斷為學生的個性發展進行探索,如綜合測評進行了新的調整,加入職業素質評估比重。三亞學院的學生不僅只是要求更好的就業,應該鼓勵更多有資源、有能力的學生去創業,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做一切對學生有利的事情,是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標準。
3.踐行大學精神,突出夢想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它帶給我們最為重要的是一種為“大學精神”的隱形財富。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到“兼容并包”,再到“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學精神一直在變,卻又永恒不變,自由、獨立、嚴謹、創新一直是追求的方向,三亞學院以自立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則優為校訓,不斷踐行著大學精神,輔導員應該始終抱有這樣的教育情懷,才不愧大學老師的名稱。
今天這樣道德危機時代,大學有責任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發現興趣點,樹立夢想,并且真正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夢想。只有一群有夢想的人,靈魂才不會孤單,因為一切外在的信仰只是橋梁和誘餌,其價值就是在于把人引向內心,有夢想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并為夢想努力,突出夢想教育,在混亂的社會價值觀前保持內心的定力,彰顯學院健康的陽光文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鄭克魯,黃寶華,陳建華,蔣承勇.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周國平.內在的從容[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