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物理學家孔特教授應邀前往斯特拉斯堡大學任教。他的學生倫琴也一同前往做他的助手,兩個人的關系一直相處很融洽,但有一回,也發生了矛盾。那是一個周末,孔特教授帶著倫琴一起在實驗室做一個實驗,實驗做到一半的時候,孔特教授臨時有事離開了,倫琴看著中斷了的實驗,想要獨自把它做完。但當時實驗室有個規定:為了保持實驗儀器的精準度,除了教授本人外,任何人不得翻動實驗儀器。倫琴想了想:認為這次情況比較特殊,即使自己違反了規定,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便獨自一人堅持做完了實驗。后來,孔特教授回來了,看到倫琴翻動了實驗儀器,便大發雷霆,嚴厲地批評了倫琴,倫琴辯解了幾句,摔門而去。讓倫琴沒想到的是,他剛回到休息室沒多久,孔特教授便推門進來了,孔特教授說:“我剛才認真考慮了一下,你的行為,雖然違反了實驗室的規定。但你是為了保證實驗的完成,沒有根本的錯誤。所以,我為我剛才的沖動向你道歉!”聽到老師如此誠懇的話語,倫琴十分感動,也向老師道了歉。從此,師生二人冰釋前嫌,相處得更加愉快了。若干年以后,倫琴因為在學術上的巨大成就而被任命為斯特拉斯堡大學校長。在學術上,他和老師孔特教授一樣,對實驗的精確度要求特別高。有一回,在做一次實驗時,他的助手所調試的天平出現了極其毫微的偏差。倫琴勃然大怒,把助手大聲斥責了一頓。實驗結束后,另一個助手發現,那個助手之所以調試天平時出現了偏差,是因為天平上面粘了一塊肉眼根本看不見的鐵銹造成的。倫琴得知此事后,便主動找到那個助手,向他真誠地道了歉。事后,當有人提起這件事的時候,倫琴說:“孔特老師當年就是這樣對待我的,所以,我今天也要這樣對待我的學生。”
孔特教授的可敬之處在于,作為一個著名科學家,一個老師,能主動放下架子向自己的學生道歉;倫琴的可貴之處在于,他不但從老師那里學習到了知識和學問,而且還學習到了老師做人處世的境界,并把它們傳承下去。道歉是一種自我解剖行為,是靈魂的一種升華,兩位大師的道歉,看到了一種人性的境界,一種做人的高度。
蔡璇摘自《演講與口才》
【亮點旨趣】
“精準度”在文中出現了兩次,此三字作用有三:
其一,布局謀篇。承上啟下說“大師”,并用類似事情扣題中“傳承”。兩件“大師向學生道歉”的事,都是因“精準度”而起,“巧合”使文章緊湊。
其二,縱深開掘。兩位大師“把道歉精神傳承下去”的原因何在?緣由就在“精準度”!文章兩次提到“精準度”,都同“實驗儀器”關聯。兩位大師能傳承“道歉”,同他們從事“科學實驗”相關;兩位大師有“一種人性的境界,一種做人的高度”,同他們從事“科學實驗”緊密聯系。
其三,言盡旨遠。標題中“傳承下去”,是借“精準度”出余韻繞梁之功;由兩位大師講求“精準度”,想到更多講求“精準度”的來者——以“精準度”為相通點。標題中“傳承下去”所蘊含“寄厚望來者”之義,因有“精準度”而落到實處。
【創意仿寫】
以“接力”為題寫記敘文。從體育徑賽寫起,卒章用“傳承”收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