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遺書P.2711號載有后漢張奐《誡兄子書》一篇,內有“喜吾兄有美譽,悲汝等有惡名。嗚呼痛栥!改之為貴。”李正宇先生釋曰:“栥,疑當作栔,形近而誤。栔,音切,《廣雅·釋訓》:‘栔,憂也。’”①
案:《釋訓》所釋乃雙音節詞,李先生所引本條原作“慼慼、慅慅、怮怮、愁愁、 、栔栔、啒啒、 、惁惁、怛怛,憂也。”非釋“栔”之一字也。《康熙字典·木部》有“栥”字,引《類篇》:“津之切,音茲。欂櫨也。”(《字匯》即夷切,音咨)據此音義,則字本作“ ”,《說文·木部》“ ,欂櫨也。從木咨聲。”《玉篇·木部》引作“楶”,《集韻·屑韻》子結切:“ ,《說文》:‘欂櫨也。’或書作楶。”(“或書”云云即承《玉篇》而言)可知“栥”即“楶”之俗省。《康熙字典》又有“[木次]”字,引《字匯》:“子結切,音節,橫榼也》。”(《字匯》無此義項)則又為“ ”之俗省,是“ ”一字變為四形也。
“栥”為“ ”之俗字既明,“子結切”乃“節”字之音,《論語·公冶長》:“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包咸注:“節者栭也,刻鏤為山。梲者梁山楹,畫為藻文,言其奢侈。”《爾雅·釋宮》:“杗瘤謂之梁,其上楹為之梲……栭謂之楶。”《禮記·禮器》:“管仲鏤簋,朱纮,山節,藻梲,君子以為濫矣。”鄭玄注:“栭謂之節。”《禮記·明堂位》:“山節,藻梲。”鄭玄注:“山節,刻欂盧為山也。”節、栭、楶、欂盧,一物而四名,因儒家經典《論語》、《禮記》作“節”,故學者以“節”音統“楶”,其實“楶”從“咨”聲,本非入聲也。咨,《說文》即夷切,《宋本玉篇》子祗切,《鉅宋廣韻·脂韻》即夷切,《集韻·脂韻》津私切,皆非入聲。魏《孔羨碑》:“咨可謂命世大圣。”用“咨”作“茲”,是脂、之二韻古通,“茲”字亦非入聲。
“栥”之形音義既如上考,但施之《誡兄子書》則義不可通,知“栥”字在此處非用其本義也。上文已考“咨”可用作“茲”,則從“咨”得聲之“栥”亦可通“茲”也。《詩經·大雅·下武》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下》劉昭注引《謝沈書》引《大雅》作:“昭哉來御,慎其祖武。”《尚書·牧誓》:“夫子勗哉……勗哉夫子……勗哉夫子!”《方言》卷一:“釗、薄,免也。秦晉曰釗,或曰薄,故其鄙語曰薄努,猶勉努也。南楚之外曰薄努。自關而東周鄭之間曰勔釗。齊魯曰勖茲。”是茲、哉二字互通之證。茲為“之”韻字,哉為“咍”韻字,二韻古通,尚有例證,《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由“咨”通“茲”,由“茲”通“哉”,咨、茲、哉、 皆精母字,所謂雙聲通假也,此乃古音使然。明乎此,則《誡兄子書》之“嗚呼痛栥”即“嗚呼痛哉”可知。
①李正宇《敦煌學導論》(甘肅人民書版社,2008年)附載《敦煌文獻選講》錄文于“嗚呼”下逗斷,茲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