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炳靈寺第171龕唐代大佛史事鉤沉

2012-01-01 00:00:00石勁松王玲秀
敦煌研究 2012年4期

內容摘要:炳靈寺第171龕唐代大佛是炳靈寺體量最大、最具有標志性的大佛,亦是全省乃至全國屈指可數的大佛之一,是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上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自盛唐建成以來至近代約1300年的歷史浮沉中,大佛的形貌及其附屬建筑屢毀屢建,容顏數易。本文試通過分析大佛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維修痕跡和保存狀況,論述其盛衰起伏的時代背景和由此所反映的炳靈寺發展軌跡。

關鍵詞:炳靈寺;大佛;大佛閣;修復;背景

中圖分類號:K.87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2)04—0055—06

一 炳靈寺唐代大佛概況

炳靈寺第171龕唐代彌勒大佛為摩崖淺龕浮雕大像,上半身依山石雕后表面覆以泥塑層,下半身以泥塑為主。大佛初建于唐代,后經歷史上多次修復?,F存頭頂原唐代波浪紋頂髻外側,有明代重修的泥塑螺髻。造像面型豐圓,神態莊重,身著覆搭右肩袈裟,左手置腹部,右手撫膝,善跏趺坐,體態雄渾偉岸,造型樸實莊嚴,是炳靈寺石窟中體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佛。就佛像的高度來說,武山拉梢寺石窟摩崖浮雕的結跏趺釋迦牟尼坐像通高36m(包括佛座),是甘肅省第一大佛;敦煌莫高窟第96窟北大像高35.5m,為第二大佛;炳靈寺第171龕大佛通高27m,繼為甘肅第三大佛[1],在國內大佛造像中亦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是古絲綢之路與唐蕃古道沿線上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之一。

關于大佛的創建年代,史料中唯有北宋李遠所著《青唐錄》中有一段記載,文云:

河洲渡黃河至炳靈寺,即唐靈巖寺也。貞元十九年(803)涼州觀察使薄承祧所建。寺有大閣,附山七重,中有像,刻山為之,百余尺。環寺皆山,山悉奇秀,有泉自石壁中出,多臺榭故墓及唐人碑碣。[2]

而對于上文中大佛建于唐“貞元十九年”之說,張寶璽先生從薄承祧其人所在的歷史背景、唐時的官銜設置、安史之亂前后炳靈寺地區的民族歸屬問題、唐蕃之間時和時戰的微妙交往關系以及現存大佛頂部第169窟中的唐人題記等方面入手,提出種種質疑,并通過對比論證,提出大佛應建于唐“開元十九年(731)”的觀點。先生同時認為,炳靈寺崖壁上所刻崔林題記中,由御史大夫崔林所率領的龐大和蕃報聘使團,于唐開元十九年三月途經炳靈寺而往吐蕃,是為修建大佛的前因。大佛實為唐開元十九年,在中原佛教鼎盛發展之時、唐蕃關系密切交往之際,由時任隴右群牧使兼涼州觀察使的薄承祧為首的大批隴右官員參與下,以積功德振國威為目的而共同營建的[1]586—588。

張先生的論述既合邏輯,又與各項歷史事實、史料記載相符,業界多持同意意見,因而此后關于大佛的創建年代,均為“唐開元十九年”。

二 從大佛的維修痕跡看炳靈寺

在歷史上幾次大的興衰起伏

炳靈寺附近地理位置特殊,犄角河西,肘腋隴右,又是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兵燹不斷。而唐代大佛作為窟中最顯要的標志性造像,難免會首當其沖蒙受罹難。從大佛周圍千瘡百孔的樓閣殘留栿孔及體表滿目瘡痍的現狀和不同時代的修復痕跡來看,在一千余年的歷史變遷中,因戰亂紛爭,大佛至少遭受過兩次嚴重的摧殘破壞并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重修。這些歷史事件也同樣折射出了炳靈寺這座千年古剎的興衰起伏。現試就上述問題作一簡單考釋。

1.大佛與大佛閣的創建與毀壞

大唐盛世,隨著政治的安定和經濟的不斷繁榮,國力扶搖直上。唐初唐蕃古道的開通,與絲綢之路的進一步暢通,也更加推動了唐王朝與周邊國家的交流和文化藝術的繁榮,佛教的發展也在此時開始進入空前的昌盛時期。炳靈寺約三分之二以上的窟龕為唐代所開,其中又以盛世的武周至開元年間作品尤為突出,便是當時社會背景和宗教文化發展狀況的歷史反映。

對于唐代流行造彌勒大像,除了佛教本身的信仰問題外,還與武則天自詡其為未來彌勒佛降世,讓僧俗在全國廣詠《大云經》、造彌勒大像的政治推動亦不無關系。至開元時期,彌勒大像的建造仍久盛不衰,除彌勒信仰已在全國大盛、彌勒大像坐姿穩健、開元盛世國力強盛的因素外,從政治與親情的雙重微妙關系來講,武則天雖為獨攬皇權而使李氏子嗣遭受重創,但駕崩之前心緒終歸平靜,遺詔去帝號而改為唐皇后之謚號。隨后當權的李氏諸后人,作為武則天的直系子孫,對當年這位獨斷專橫、叱咤風云的女皇親人,畢竟有著亦恨亦懼亦敬的復雜情愫,對她曾經沒有直接損及李氏利益的許多歷史作為,并未進行政治排斥和干預,而是仍持遵循和繼承的態度。炳靈寺彌勒大佛正是創建于這樣的歷史背景下。

由《青唐錄》中炳靈寺“寺有大閣,附山七重,中有像,刻山為之,百余尺”的記載判斷,大佛前原有唐人所建的七層樓閣。炳靈寺文研所現藏近代臨摹原清代所繪之《炳靈寺彌勒圣地圖》中,佛前樓閣見為九層(圖1),且于佛閣頂部又有兩條木棧道,分別通向大佛頂部兩側的第169和172二窟。關于這幅《圣地圖》,前賢已做過詳盡的釋析,其畫作中的山水雖稍有寫意的感覺,但圖中的各類建筑和布局,與歷史上的炳靈寺基本相符,可作為依據資料。

據已故王亨通所長考證,北周時期第169窟與第172窟之間原有棧道相通,但此棧道于北周當朝已毀?!疤拼纸ㄆ鹆怂卸纯叩臈5?,而且非常暢通,每個洞窟都能到達”[3]。從大佛的創建時間來看,大佛建于開元十九年,那大佛閣的建造時間肯定不會早于731年。但第169窟11龕中,保留著一則題為“清信弟子邢□感一心供養/儀鳳四年□□五月……”的墨書題記。儀鳳為唐高宗李治的年號,儀鳳四年即為公元679年。這說明在建大佛和大佛閣之前,通往第169窟的棧道就已經是暢通無阻的。從現存痕跡來看,大佛西側崖面凹槽內,有多次構建棧道所鑿的栿孔樁眼,以及經火燒后殘存的望柱與扶手欄桿,第169窟窟門處也有梁柱殘木。王亨通考證,這些都是唐木。

種種跡象表明,唐代在修大佛像之前,就已經以大佛旁邊崖壁上的凹槽面為撐點,架通了連接第169窟與第172窟的木構棧道,至開元年間修好大佛后,又為其修建了防護樓閣。故《青唐錄》中所指的七層樓閣,與《炳靈寺彌勒圣地圖》中所見的九層樓閣,為不同年代所修,又均毀于不同的歷史劫難中。

由現存大佛周圍原樓閣栿孔與棧道栿孔的位置判斷,二者最近處相距不過數十厘米,可以說幾乎是挨著的。那么,唇齒相連,棧道被毀之時,自然也是樓閣消亡之際,通向二窟的棧道與唐代大佛閣,應該是在同一次戰火中被焚毀的。

那么這次災難淵于何時呢?筆者又詳細參考比對了魏文斌先生所做的《炳靈寺169窟內容總錄》,發現在第169窟內,共有多達20余處唐代和明清兩代香客游人的墨書題記,而其中卻沒有一條唐天寶十三年(754)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之間的題記[4]。這說明天寶之后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炳靈寺也開始蕭條慘淡,直至寶應二年(763)地陷吐蕃。

時吐蕃亦崇信佛教。敦煌文獻及大量的敦煌吐蕃時期洞窟證明,吐蕃在占領河西地區的過程中,對敦煌佛教采取了盡量保護和繼續發展的措施。在控制炳靈寺期間,雖未留下只字片語,但也仍有少量窟龕鑿出。又從《青唐錄》內容來看,至李遠成此書時,大佛閣還巍然屹立,可見11世紀之前炳靈寺雖冷落凋敝,但也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

至北宋時,據有黃河天險的炳靈寺一帶再次狼煙四起,成為中原王朝與吐蕃唃斯羅、西夏共同爭奪角逐的戰場。元祐三年(1088),宋朝將領游師雄派姚兕切斷原炳靈寺峽口處的黃河飛橋,使青唐十萬眾不得渡;元符二年(1099)九月,西夏李乾順為助吐蕃攻湟州,又以十萬兵四面圍攻,“先斷炳靈寺橋,燒絕星章峽棧道”[5]。重兵壓境,戰火又一次燒至炳靈寺,大佛閣及旁邊的棧道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時毀于兵燹的。

2.明代大規模重修及至清代再次被毀

通過《炳靈寺彌勒圣地圖》,我們已知大佛閣在后來重修時改建為九層,且于樓閣頂部再分別架設兩條木梯棧道,直接通向上面的第169窟和第172窟,這樣既便捷方便,又經濟省工。又從大佛頂髻上明顯的明代重修泥質小螺髻判斷,大佛在明時得到了有效的修復和保護??上驳氖牵`寺所藏的一塊名為《重修古剎靈巖寺碑記》的石碑,為我們揭開了大佛重修和佛閣重建的歷史面紗。

是碑鐫立于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涉及內容包括炳靈寺周邊地理生態環境變化、佛寺維修情況、建制規模等,是探究炳靈寺發展興衰狀況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碑正面行文自右至左豎刻,共22行,其中第18至21行詳細記錄了明成化至正德年間,對炳靈寺殿宇所作的多次修建。第18行第2字始記曰:

大明成化乙酉,守鎮都閫蔣公玉游窟,像露宇傾,發心修造,更名水簾為圓覺洞,落成。鄉進士揚訓成化/壬辰游洞,靜澄創構殿宇,未竟,續獲都綱三竹堅粲弘治庚戌修建救度佛洞,接蓋窟殿,蔽護/大佛。告成,鄉進士李繡志石。迨正德甲戌,戒壇僧佛畫蜀川浮圖?!跎降ぁ酢鮿摗酢酢醯鹊钣睢酢酢酢酢?蓋僧舍禪室,同助羅漢圖哈巴、僧惠寶、僧正惠濟督余記序始末……[6]

文中提到,成化乙酉年(1465),守鎮都閫蔣公玉游覽炳靈寺時,看到殿宇傾廢、佛像暴露在外,遂發心修造,同時將水簾洞改名為圓覺洞。“落成”一詞當說明在水簾洞修成了佛殿。水簾洞位于炳靈寺石窟群西南約1000米的地方,因洞內有一眼甘甜的清泉而得名,為半自然石洞外接人工建構殿宇的形制,早期的佛教活動開始于北朝時期。從《圣地圖》所描繪的景象看,水簾洞殿宇軒昂,周圍僧舍密布,應該有自明代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

成化壬辰年(1472),鄉進士揚訓游窟時亦“創構殿宇”而未竟。

緊接著都綱三竹堅粲又于弘治庚戌年(1490)修建了救度佛洞,后“接蓋窟殿,蔽護大佛。告成,鄉進士李繡志石”。

炳靈寺能稱得上“大佛”,并且可以在其外構建窟殿以蔽護之者,自然唯有第171龕唐代大佛,由此可知九層大佛閣系由都綱三竹堅粲重建于明弘治庚戌年?!岸季V”為明洪武年間所設的地方僧官官銜,憲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年間,藏傳佛教及其高僧受到明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扶植,從而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正德碑中亦載當時炳靈寺的繁盛景象為:“時逢佳節,瑞日印窟。烏思外域,所以八級九垓,國都城邑,云游黃緇俗士,咸瞻仰敬,不啻萬載猶一日也?!盵6]可見銷形于戰火中的炳靈寺,也恰在這一歷史時期又一次雨沐春風,得到較大規模的修繕重建和發展。

再從第169窟內現存的墨書題記來看,在經過了唐天寶后近600年的沉寂之后,從明嘉靖十六年(1537)開始,窟內的香客游人題記突然增多,其中嘉靖朝有9則,萬歷朝5則,崇禎朝4則,另有清康熙年間的2則。從時間推斷,三竹堅粲于弘治庚午年(1490)始修大佛閣。按照常理,唐代佛閣被焚燒時大佛定也受損,那么明代重建樓閣的同時必也妝鑾粉飾了造像。如此浩大的工程,必不是朝夕之間便可完成的。因而在時隔幾十年后,佛頂二窟內出現游人如織、墨寶不斷的盛況,自是情理中的事。

關于明代經營的炳靈寺再遭涂炭的情況,南距炳靈寺約1.5km、絕壁而起、三面臨河的險峻孤島—扎地山上亦有一石刻碑文作了記載:“蓋聞天下之久矣,一治一亂。如此扎地,四面石崖,頂有白土。天然生成此路一條,是亂時難民逃匪之扎地。大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一亂,同治七年(1868)一亂,光緒二十一年(1895)一亂,三亂三扎,堅固未破。即今民國十七年(1928)又一亂,眾生公議,修成凌云橋、上天梯,創修廟宇,伏祈神佑人,敵奈無果。大首領人于甘肅軍械局領來大小槍支,火藥炸彈,以備匪敵,保全性命??趾箐螠?,故注此序,以為古跡。民國十九年。”[7]

由上文看出,自乾隆后期至民國時期的近三百年間,因河湟之亂,炳靈寺也兵災頻發,以致當地群眾在萬夫難克的扎地孤島上修廟祈佑,并儲備槍支彈藥以自保。在匪亂強攻之下,此處“三亂三扎,堅固未破”,顯見是起到了避難作用。但經過康乾盛世的進一步發展已輝煌至極的炳靈寺卻又一次在劫難逃,遭到沉重打擊。

上述兵亂,文獻中也多有記載,均為清末以來西北地區回漢民族矛盾和晚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而起。其中以同治之亂持續的時間最長久、帶來的災難性破壞最嚴重。炳靈寺石窟中許多珍貴的大型洞窟被引爆,像廢畫毀,包括大佛閣在內幾乎所有的殿宇佛堂僧舍也均被付之一炬。這座曾經幾度輝煌燦爛的千年佛寺遭遇了有史以來最致命的傷害。

同治之亂后,在住寺僧人和當地信眾努力下,炳靈寺雖有小規模的恢復,但諸如碑文中所記的,光緒之亂和民國之亂等的大小匪亂此消彼長,使得風雨飄搖中的寺院屢建屢毀,直至僧侶逃散、鐘磬聲落。遍體鱗傷的炳靈寺再也難見昔日的輝煌了。

3.劉家峽水庫蓄水前大佛的的考古清理狀況

歷史的硝煙逐漸散去后,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千瘡百孔的炳靈寺又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保護。上世紀60年代,文物部門在劉家峽水庫建成前,對唐代大佛和其他相關洞窟、文物進行了考古清理。其時大佛閣已蕩然無存。大佛泥質木胎的鼻子也已毀失,下頜部的石塊及胸部以下的泥塑層斑駁殘失,左手于腕部齊根斷裂,右手及雙足僅殘留根部,身周與體表上密布的樁眼栿孔觸目驚心(圖版53),昭示著它曾經的莊嚴與經歷的磨難。

此次考古中,還在大佛腳底的平臺上清理出了同治之前大佛閣的柱礎、地磚及部分墻垣等建筑遺址,廣約20m,為三開間繞廊建筑。此外,大佛腳底下還殘留著明代重塑的仰覆蓮臺[8](圖2)。

1982年,在石窟對外開放的第三個年頭,炳靈寺文物保管所對大佛進行了局部的搶救性保護修復,以草泥抹平了大佛右肩、左臂、腹部及雙腿殘甚處(圖版54)。當然,此次修復因沒有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而略顯簡單粗糙,僅為防止大佛繼續受損于風雨侵襲和適應對外開放而作的權宜之計。

三 申遺之際再修大佛,若干新發現重現

在國家的大力投入下,經過文物工作者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炳靈寺已經舊貌換新顏。2007年,在炳靈寺被列為絲綢之路整體申遺備選單位之際,炳靈寺大佛的修復工作也被列為重點項目,開始進入了緊鑼密鼓的準備。

經過前期病害調查和對修復方案的多次論證審核,2011年6月,由國家文物局投資、敦煌研究院設計施工的炳靈寺大佛保護維修工程終于拉開了序幕。工程預計于2012年10月完工,重點修繕治理佛面部、手部、腳部等病害較多處。

在施工過程中,借助于腳手架之便,近距離觀察大佛,我們又有了許多新的發現,這些零碎的痕跡為考證和還原大佛的歷史原貌提供了重要依據,下面逐項加以敘述。

1.大佛頂髻上的泥塑嚴寶以白色麻布緊緊包裹(圖3),尖頂處一破損洞口內出土了一部卷成筒狀用黃布纏裹的佛經(圖4)。經卷豎置于嚴寶內,頂端遭戰火焚燒。從火燒后斷面上顯現的零星藏文字母判斷,系為藏文經典,但經卷固定于嚴寶內無法取出,故其內容難以知曉。

另在維修過程中,工作人員還在脫落下來的明代所加的小螺髻下,發現了幾粒已經炭化的麥粒和幾節殘香(圖5)。從麥粒的外形及大小來看,應為當地生產的夏小麥。

佛體內裝進佛經等吉祥物是佛教裝藏的一種形式。佛教認為佛像、佛塔等只有經過內部裝藏加持后才會具有靈性和神力?!对煜窳慷冉洝贰把b藏略”中對裝藏內容和程序作了詳細的規定,其中提到佛體內裝進經卷為法舍利裝藏的常見儀式。其規定為:“一切吉祥真言,竭力安之更佳。藏中所用真言,或梵字,或漢文,皆宜橫書,盡容于一行內,其余行另書他咒……不論其文,或自尾向上,或從頭往下,緊卷之,以凈糊封口,形如爆竹,記其上下,不可顛倒,倒則犯火災。卷畢,以黃絹裹之,始終要潔凈……”[9]

此外,裝藏還需有五寶(金、銀、珍珠、珊瑚、青金石)、五甘露(蜂蜜、石蜜、乳、酪、酥油)、五藥(基蒲、仙人掌、苦參、烏賊、藤梨)、五谷(稻、大麥、小麥、綠豆、豆芝麻)、五香(白檀、沉香、肉蔻、龍腦香、郁金香)。將這些五谷雜糧、藥材上產和金銀珠寶都碾成顆粒混在一起裝人佛藏,可使佛像不散不朽,不生蛀蟲。上述裝藏之物并非絕對一樣不能差,有時也可用其他代用品。

由上可知,炳靈寺大佛頂髻上嚴寶內的藏經為嚴格依照經典儀軌所裝的法舍利藏。螺髻下面發現的麥粒與殘香亦應為所裝五香和五谷寶藏中的殘余物。又因此嚴寶為明代常見的尖頂造型,判斷明弘治重修大佛時還進行了隆重的裝藏儀式。

2.大佛兩鬢處的明代重修螺髻部分剝落,露出底層的唐代波浪式紋路。前額頂上的螺髻保存較好,但大火之后泥塑幾被燒制成磚,異常堅硬,額部彩繪也已成焦黑色。欣慰的是佛頂兩側靠近崖壁的位置還基本保留著明代原貌,施色為漂亮的酞青藍,許多小螺髻上還可殘見印有圓形的盤長、法輪等八寶圖案。

尤為可貴的是,在佛前額正上方的螺髻間,半包裹狀鑲嵌著一顆透明無色呈玻璃光澤、不規則蛋形的水晶寶石。經專業紅外光譜測定和實驗室取樣分析后鑒定估值,該寶石屬石英族礦石中的透明水晶(圖6),橫寬7.22cm、體高8.85cm,硬度為7。水晶表面未經打磨,呈現天然的刻面,體內礦物包裹體較少,透明度高,但裂隙較多,是體量較大較為罕見的水晶寶石。水晶有磷光,所以水晶寶石又被稱作是“菩薩石”。這是因為古代佛教人士覺得水晶這種古老礦石有五彩祥云的佛光,因而被視為菩薩的化身,能佑庇人們。所以佛頭上出現水晶寶石,也符合信徒的心愿。

此外,在佛的螺髻間還發現一枚印有“乾隆通寶”四字的銅錢,蓋為當時的游人攀佛閣登至佛頂時投擲所遺。

3.大佛右頰耳根處一層極薄的彩繪泥皮下,露出一層斑駁的貼金層,此彩繪層斷斷續續又與脖頸處的彩繪層相連。由此判斷底下貼金層為唐代原作,上面的彩繪層為明代重修層。

另外,大佛右唇角殘留一塊較厚的明代重修泥層,而佛兩頰處的重修層又極薄(圖7),說明明代重修時可能對大佛風格作了較大的改變。

4.從大佛胸腹部殘留的明代重修層及其剝落痕跡看,明代在修復時先覆以粗草泥,上面再用摻和著棉麻的細泥層精心雕琢。大佛身著袒右肩覆搭袈裟,袈裟上滿繪流暢的卷云紋,邊緣處又為纏枝蓮花紋,紋路皆施以白色瀝粉,凸顯出富麗華貴和強烈的立體感。

5.大佛頭部東側崖面上殘留一塊泥層,其上殘存四行不太完整的土紅色藏文。大佛右耳處的崖壁上,亦殘留兩行墨書藏文題記。請西藏大學圖書館藏學部西熱桑布先生辨析后,能清楚辨認的唯有“預示”、“引子”、“三寶”、“彌勒”四詞,終難連詞成句。

由上述發現不難看出,唐時大佛體表貼金;明時又為大佛嵌以珠寶,裝藏開光,修復工藝繁雜精湛??梢姴还苁窃谔拼€是明朝,炳靈寺大佛的修建均耗資巨大,工藝考究,蔚為壯觀。

四 結 語

滄海桑田,自盛唐以來的近1300年間,大佛坎坷浮沉,容顏數易。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形貌特征與發展軌跡,既是炳靈寺盛衰的歷史縮影,也是我國古代各民族間相互融合、東西方文化藝術薈萃交流的歷史見證。作為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上一處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合理有效地保護好這座宏偉壯觀的千年大佛,當是我們任重道遠的歷史責任。

參考文獻:

[1]張寶璽.炳靈寺石窟大佛的創建年代及甘肅十座大佛[M]//鄭炳林,石勁松.永靖炳靈寺石窟研究文集:上冊.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1:589.

[2]李遠.青唐錄[M]//青海省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規劃辦公室.青海地方舊志五種.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9.

[3]王亨通,鄧天珍.炳靈寺石窟研究的過去、現狀與未來[M]//顏廷亮,王亨通.炳靈寺石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67.

[4]魏文斌.炳靈寺169窟內容總錄[M].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炳靈寺文物保管所合編.炳靈寺一六九窟.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

[5]賀養州.絲綢之路上的古橋梁[M]//鄭炳林,石勁松.永靖炳靈寺石窟研究文集:下冊.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1:1141.

[6]吳景山,石勁松.《重修古剎靈巖寺碑記》校讀記[J].敦煌學輯刊,2010(3):161.

[7]曹學文.從兩件重要發現看炳靈寺的盛衰[M]//鄭炳林,石勁松.永靖炳靈寺石窟研究文集:上冊.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1:461.

[8]張寶璽,王亨通.昔日炳靈寺[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53—54.

[9]工布查布.造像量度經[M]//大正藏:第21冊:951—9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一级毛片网|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99在线免费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三级a|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久久美女精品|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亚洲五月激情网|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天堂成人av|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色噜噜在线观看| 久操中文在线|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免费看美女毛片|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99在线观看国产| 午夜爽爽视频|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欧美在线网|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欧美精品另类|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精品人妻AV区|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天天色综合4|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日韩毛片视频| 97久久精品人人| 国产天天射|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亚洲熟女偷拍|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亚洲国产系列| 亚洲一区第一页| 曰AV在线无码| 无码福利视频| 欧美狠狠干|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成人夜夜嗨| 性欧美久久|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