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釋了生物“問題鏈”設計應遵循誘發性、適度性、共振性等的多項原則,探討問題鏈的課堂教學功能。
關鍵詞:問題鏈 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1(c)-0169-01
學習總是從問題開始,問題總是與學習伴行,所有問題解決必定以對問題存在的認識為開始。問題鏈是教師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知識體系和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水平,并針對學習過程中將要產生的困惑,將教材知識轉化成為層次分明、具有系統性的一系列有中心,有序列、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教學問題。“問題鏈”教學是一種高效和發展性的教學,這是因為:第一,思維活動產生于問題;第二,解決問題的教學能使學習者的思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第三,解決問題的學習能使學習者在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舊知識和新知識之間作出聯系,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第四、學生不僅掌握了科學結論,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親身探究和實踐,參與了知識的發生、形成和發展過程,“像科學家一樣工作”地學習,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在實施“問題鏈”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是“問題鏈”的創設。因此,“問題鏈”創設是教師準備和實施“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創設“問題鏈”設計原則就必須花大力氣進行深入的研究。
1 誘發性原則
在創設問題鏈時,一定要保證所設情境能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懸念,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習興趣,把學生帶人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去,進行有效的學習。研究表明:在“新舊知識結合點”上產生的問題,最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因此,問題鏈的創設,必須基于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教材內容全面科學的分析,這樣才能找到“結合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在問題鏈的創設時,必須充分運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實驗,揭示化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和發現過程,展示內在的思維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的思維軌跡清晰可見。這既體現了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2 適度性原則
教師在創設問題鏈時,應根據特定的知識內容和教學目標,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與將要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設置難易適度、有助于學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認知沖突的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才是“難易適度”的呢?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那些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有密切的聯系,具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和強度,學生經過努力思考能夠解決的問題,即“跳起來”或“架設階梯”能摘到的“果子”,就是創設問題情境最適度的問題。
3 層次性原則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盡可能設計科學的、有梯度的、有層次的問題鏈,考慮好問題的銜接和過渡,用組合、鋪墊或設臺階等方法提高問題的整體效益,還要注意在教學中及時引導學生把問題討論結果進行有機整合,形成系統的認知結構。
4 共振性原則
如果只是教師來提問題,引導學生得出既定答案,即“以教師的思路來導學生的思路”,學生的思維會被限制在教師的思維框架之中,學生被動地學習,思維的發展將會受到限制。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應有利于學生自已去發現問題,學生提的問題越多、越深入,說明其思維越活躍。教師通過學生所提問題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動態,在和學生的討論交流中,二者的思維相互碰撞、啟發、引導,最終達到和諧共振。
5 延伸性原則
該原則指的是在所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既構建著當前教學應當解決的問題,又蘊含著與當前問題有關,讓學生自己回味、思考的問題,營造出一利一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境界,讓學生迫不及待而又興趣盎然地去繼續學習。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循著教師講課的線索去閱讀資料、思考問題、進行課外實驗,甚至進行自主、獨立、系統地自學,使課堂教學具有延伸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6 實用性原則
一個好的問題鏈的設計還需要注意:一定要緊扣課時主題。因為課時總是有限的,只有把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引向最核心的問題展開討論或體驗,才是最有效的。其它的一般性知識或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教師的講授或學生的自學予以解決。
7 開放性原則
問題鏈的設計還要廣闊的思維空間。生物教學當然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但更要解決“為什么”的問題;生物教學應當解決“為什么”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解決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問題。因此,問題的指向應當給學生留有廣闊的思維空間而不是設定一個“圈”。此類問題光憑某一個學生的智慧恐怕很難解決,需要以討論的形式進行,從不同的視角探究解決問題的線索,獲得多種結果并選擇最優途徑。有助于學生感受探究過程的重要與快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造性。
以上闡述的是新課程下生物問題鏈設計的一些原則,其他的原則如思想性原則、基礎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診斷性原則等就不再展開討論。問題鏈設計時還應依據課程的主要教學任務與具體的學情,圍繞核心問題綜合考慮,力求設計出能幫助師生順利推進教學進程的高質量的生物問題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