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工程中經常遇到混凝土工程。如;發電洞,沖沙洞和大壩面板混凝土等混凝土工程,混凝土工程缺陷處理是嚴格按照標準要求進行的,處理前的混凝土缺陷素描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童清缺陷的數量,分布,性質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制定的赴理原則。使混凝土缺陷處理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重點突出。在處理過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新工藝、新材料,施工質量良好。
關鍵詞:混凝土 缺陷處理 發電洞 沖沙洞
中圖分類號:TU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1(c)-0112-02
水利工程工程運行后,水位變化頻繁,其主要混凝土結構將隨時承受水流的作用,另外沖沙洞流速大河道水含沙量也大,所以對結構強度及相應的止水等可靠性的要求,均高于其他同類型的水工建筑物。1混凝土質量缺陷素描
在缺陷處理前對缺陷的檢查和統計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對當前存在的缺陷類型和數量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提出研究和解決方案。缺陷素描統計開始前,需將處理的表面用高壓水或氣沖洗干凈,已存在的缺陷均要統計它的位置、長度、垂直錯縫、弧形缺陷等質量缺陷素描,并登記在案,已修補部位要全部清除,恢復其歷史狀態,并反映在統計土。
2 混凝土表面缺陷處理原則
按水利工程主體建筑物的運行條件和功能,將表面缺陷處理分為兩類:(1)類為過流而,(2)類為非過流面。
2.1 過流面可分為兩部分
高速水流部位和長期運行在水下部位。前者是在高速水流作用下,運用要求高,日后檢修困難的部位。其缺陷修補要防止產生氣蝕和沖刷造成的過流面破壞。包括沖沙洞和泄洪洞的過流面。后者為長期運行在水下的部位,主要受低速水流作用、水壓力和冰壓力。其缺陷修補要滿足過流面平整度及耐久性和穩定性要求。包括有發電間縱向底板、大壩面板水下部位。
2.2 非過流面為
有外觀要求的永久暴露面。其表面的缺陷對建筑物安全運行影響不大,處理原則以注重外觀且盡量不損傷母體混凝士為宜。包括有閘首排架柱。
3 各類缺陷的處理措施
3.1 錯臺與拉簾處理
高速水流部位采用鑿除及砂輪機打磨,使其與周邊混凝土保持平順連接,其順水流向坡度不陡于1:30,垂直水流向坡度不陡十1:10;長期運行在水下部位處理方法同前面,其順接坡度不小于1:10,非過流面處理方法也同過流面,滿足美觀要求即可。坡度可放寬至1:1各別地方 3.2 蜂窩,麻面,砂線及氣泡密集區的處理 (1)高速水流部位。麻面深度≥5mm的麻面,其處理應符合下列要求:麻面應按標定范圍鑿成四邊形或多邊形等規則面。麻面混凝土應鑿至堅實的混凝土基面,鑿除的深度應達到最凹部位的深度。并不小于5mm。平面邊緣切割成直角或鈍角(90°~100°)。鑿除后的混凝土面必須用高壓水槍或氣清掃干凈,除盡已鑿除松裂的混凝土殘體。采用環氧砂漿或預縮砂漿修補前,修補基面應保持干燥和潔凈。對深度小于5mm的非過流麻面處理以打磨為主,磨除的深度不小于麻面的深度,磨平并清洗潔凈后表面涂一層環氧基液。 (2)長期運行在水下部位。缺陷深度<10mm,有外觀要求的外露面,打磨或鑿除缺陷后來用丙乳砂漿修補,無外觀要求的外露面,打磨或鑿除缺陷后采用環氧砂漿修補。缺陷深度≥10mm,有外觀要求的外露面,不宜填補環氧砂漿而需采用預縮砂漿,鑿除深度需滿足修補厚度不小于25mm,無外觀要求的外露面,鑿至密實的混凝土填補環氧砂漿或丙乳砂漿。 (3)有外觀要求的永久暴露面。各類擋水表面或暴露面,缺陷深度 (4)背水面。缺陷深度<10mm,不作處理,缺陷深度≥10mm且<25mm。鑿至混凝土密實處,采用環氧砂漿或丙乳砂漿修補,缺陷深度>25mm,周邊用砂輪切割成規則形狀,鑿至混凝土密實處,采用預縮砂漿修補。 3.3 單個氣泡的處理 (1)高速水流部位。氣泡的外露直徑≥2mm,用尖頭小錘清除氣泡表面薄層,用高壓水槍或氣清除氣泡內的污垢乳皮,保證孔內干燥后用環氧膠泥嵌補;氣泡的外露直徑<2mm,不作處理。 (2)長期運行在水下部位。氣泡的外露直徑>5mm,基面清洗干凈后。并保證孔內干燥后,再用環氧膠泥嵌補,氣泡的外露直徑<5mm,不作處理。 (3)有外觀要求的永久暴露面。氣泡的外露直徑≥10mm,基面清洗干凈后,用比母體混凝土標號高一級的水泥砂漿填補;氣泡的外露直徑<10mm,不作處理。 (4)背水面。一般可不作處理。 3.4 模板拉筋頭,管件頭的處理 (1)高速水流部位和有外觀要求的永久暴露面。不需通水且已灌漿的管件,用套筒(鉆頭直徑50mm),鉆深25mm或人工鑿到50mmx50mm,深25mm方坑,將管件切斷,清除坑內雜物,用高壓水槍或氣沖洗干凈,用預縮砂漿抹平壓光;模板鋼筋頭處理采用鉆機鉆孔,氧割鋼筋頭處理。凡能使用這種方法施工的部位都要采用這種方法。開始鉆扎要裝小導孔鉆頭,并偏離拉筋頭鉆進,掃扎加深要去掉小導孔鉆頭。工藝流程如下: 工作面清污一氧割切除鋼筋頭一除去鐵渣一掃孔加深20mm→沖洗→刷水灰比為0.4-0.5濃水泥漿→分二次回填預縮砂漿→圓木外向錘實直至泛漿→壓光→養護驗收。 (2)長期運行在水下部位。采用砂輪機沿混凝土表面將鋼筋頭、管件頭切除,并研磨到混凝土面以下1~2mm,清洗干燥后,涂環氧膠泥處理。 (3)背水面。用砂輪機沿混凝上表面將鋼筋頭、管件頭切除并與周邊混凝上磨平,采用防銹材料進行表面涂刷,以涂2-3遍為宜。 3.5 表面缺損,非受力鋼筋露筋的處理 各類面采用統一的處理要求。深度<100mm,將其周邊切割成規則形狀并鑿至密實的混凝土后(若有露筋,則需加深鑿至鋼筋以里50mm),分層填預編砂漿,深度>100mm,應澆一級配混凝土(即骨料最大粒徑為10mm)。 4 混凝土表面質量缺陷修補施工工藝要求 4.1 預縮砂漿修補工藝要求 預縮砂漿拌制材料嚴格按配合比進行配置,并根據現場情況適當增減用水量。拌制好的砂漿以手握成團,手上有濕痕而無水為宜。拌制好的砂漿應用塑料布遮蓋存放0.5-1h后使用,并控制夏天2h內使用完畢。 修補前。修補面應保持濕潤,但不可有積水并涂一道水灰比為0.4-0.5的濃水泥漿。修補深度小于2.5cm的一次回填預縮砂漿,回填時用手將砂漿握成團壓入修補面,用木榔頭錘至表面泛漿,表層用鋼絲刷或竹刷刷毛,再用少量預縮砂漿回填高度略高于收光面,然后用木板蓋住用木榔頭錘擊木板相應部位,用鐵抹子反復壓光抹平,并與原混凝土接頭平順密實。修補深度5cm的分二次回填預縮砂漿,用木榔頭錘至表面泛漿,層與層之間用鋼絲刷成竹刷刷毛,其他要求同前。預縮砂漿回填后養護6-8d,修補強度達到一定時,用小錘敲擊表面,聲音發啞者鑿除重修。 4.2 環氧砂漿,環氧膠泥修補工藝要求 環氧基液按重量比稱量兩組分后進行攪拌,攪拌時間≥8min,基液顏色均勻一致,攪拌后的基液停10min后使用。環氧砂漿拌制同環氧基液類似,攪拌時間≥10min。 環氧砂漿修補接觸基面必須根除松裂混凝土殘體,用高壓水槍或氣沖洗干凈,并保持干燥。修補前,修補基面需用毛刷先涂一層環氧基液,使混凝土表面充分被環氧基液濕潤,保持良好的粘結力。在涂抹基液時,要薄而均勻,對于凹凸不平難干涂抹的地方,應反復多次涂抹,涂刷基液厚度以不大于1mm為宜,基液涂刷后要停留一定時間(一般為30-60min),當用手觸摸不粘手并能拔絲時。再填補環氧砂漿。 環氧砂漿的涂抹,平面涂抹時應攤鋪均勻,每層厚不宜超過1.0~1.5cm,底層厚度應在0.5~1.0cm,并用鐵鏝反復壓抹,使表面翻出漿液,如有氣泡必須刺破壓緊。 環氧砂漿修補完成后,夏天應遮陽防曬,冬天加熱保溫養護,溫度控制20±5℃,養護期5-7d。修補部位在養護的前3d不應受水浸泡或其他沖擊。 環氧膠泥修補基面必須清理潔凈,保持干燥。修補應分兩次或多次進行,且來回刮或擠壓,將修補氣泡內的氣體排出,以保證孔內填充密實和膠泥與混凝土面粘結牢靠。待膠泥材料完成收縮后,再進行一次涂刷處理,最后進行局部的填補或表面收光。外觀檢查以不出現膠泥氣泡為合格。 4.3 丙乳砂漿修補工藝要求 丙乳砂漿攪拌要用專用攪拌機,接重量比稱量后進行攪拌,攪拌時間不少于10min。 丙乳砂漿修補接觸基面必須根除松裂混凝土殘體,用高壓水槍或氣沖洗干凈。采用丙乳基液打底,按丙乳:水泥=1:2配置,均勻涂刷在修補部位,15min后可填補丙乳砂漿。丙乳砂漿攤鋪完畢后要立即壓抹,注意向一個方向用力抹平,避免反復抹面,如遇氣泡要挑破壓緊,保證表面密實。 5 修補材料 5.1 各種修補材料的適用性 根據各類缺陷的深度、大小和范圍,確定各種修補材料的應用范圍如下: 環氧膠泥,用于深度1~5mm缺陷的修補;環氧砂漿,用于深度5-20mm缺陷的修補,預縮砂漿,用于深度20-50mm缺陷的修補,一級配混凝土,用于深度>50mm缺陷的修補。除根據缺陷基面處理深度選定修補材料外,還需結合鑿挖面積及形狀進行選擇,原則上修補面積增大后應對基面加深,以選擇預縮砂漿或一級配混凝土為宜。 6 結語 通過運行未發現修補材料遭到破壞,證明修補質量可靠,其相關經驗可供類似工程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