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團隊協作的科技創新活動已經成為高等學校開展重大科技研究的主流形式;自發形成的科技團隊初具規模,成果顯著;各類不同學科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正在逐步完善;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正由自發性向著學校社會需求導向性轉變。科技創新團隊在跨領域聯合創新,可持續創新等方面的建設仍在起步摸索階段。因此,尚需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的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引導性研究,從團隊建設的各個基本要素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科技創新團隊 人才建設 科研基地 平臺建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1(c)-0217-02
創新團隊建設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校戰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關于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科技創新作用的若干意見》(國科發政字[2002]202號)、《教育部
科技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地方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技[2006]3號)精神的具體要求。推進高等學校創新體系建設,提高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充分發揮高校科技創新作用,加強對學校科技創新工作的指導,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由于對象的特殊性,建設環境的復雜性,有著其特有的基本建設要素,下面具體分述:
1 工作原則要素: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1)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各學科的協調發展;科學定位,培養特色;推進科學研究、科技服務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帶動學校學科結構、效益和辦學質量的提高。引導不同學科根據自身實際,面向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提供科技支撐和服務。
(2)整體規劃,分類指導。學校傳統的學科和國家、省部重點建設的科學以及具備博士點的學科應通過建設體現特色優勢的創新平臺和基地,培養和匯聚優秀人才和創新閉隊,積極承擔各類科研項目,進一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學校新興的學科應重視原始積累,充分積累與之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原始創新思想的萌芽出現提供成長環境和沃土,同時加強基礎建設,培養和吸引人才。
(3)需求導向、整合資源、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相結合。需求導向: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要符合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現代科技發展的需要和學校學科建設的需要。整合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中應凝練重點科研方向,凝聚優秀創新人才,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學科交叉,促進科技成果產出。科學規劃:從長遠發展著手,根據《“985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科學論證、統一規劃團隊的建設。分步實施:依靠專家評審,按照科學的發展規律分批啟動實施。
(4)依據項目帶動、開放流動、政策激勵、合同約束的基本原則。項目帶動:根據科技創新團隊的研究方向,有國家計劃項目的優先進入團隊。開放流動: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面向國內外吸收人才,團隊成員根據考核績效,優勝劣汰,能進能出。政策激勵:創新團隊優先匹配科研資源、資金傾斜、優先推薦申報國家和省部級項目、申請報獎。創新團隊的成員與教育部的各類人才培養計劃銜接,優先推薦。創新團隊需要的研究生招生指標優先滿足。合同約束:根據團隊的任務書進行考核,實現目標管理,規范團隊成員行為。
2 人才要素: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中的人才工作
(1)合理考慮創造力最佳年齡層次,優化創新團隊年齡結構。以科技人才為例,國內外的統計資料表明,25-45歲是科技人才實現創造性突破的最佳年齡段,也稱為創造性表現的黃金期,峰值年齡為37歲。創新團隊除學術帶頭人外,應包含數名年齡不超過45歲的學術研究骨干及若干名青年教師。以成為科研中堅力量的中青年學者作為核心領軍人物,以處于創新科研活躍期的青年學者作為主要創新力量。科技創新團隊應依靠青年的活躍想法,依靠核心人物的科研經驗。
(2)選擇優秀的團隊領導者。核心領軍人物應品德高尚,治學嚴謹,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團隊中能發揮較強的凝聚作用;同時應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嚴謹的科學作風、創新性學術思想。團隊核心人物應具有比較深厚的學術積累。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突出成就,獲得過有重大影響的例家級獎勵,具備較好的研究基礎,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一定優勢;或活躍在某一基礎研究領域的前沿并具有有明顯的創新潛力。
(3)團隊中人才特色鮮明、研究方向明確、成員優勢互補。創新團隊中的人才應是在某一領域中具有領先研究成果的人才,同時具有鮮明的研究特色。團隊的研究方向可以是經過多年研究形成的,并具有顯著的優勢,也可以圍繞重大目標,結合原有優勢開拓出新方向。盡管研究方向和目標可以根據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進行適當調整,但核心的研究方向必須保持相對穩定,至少呈現出階段性的穩定性。在圍繞團隊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標的前提下,實現團隊成員知識結構、能力、思維方式、研究經驗的優勢互補,以及年齡、性格特征、工作風格、人文素養的優勢互補。
(4)加強團隊文化和團隊精神建設。科技創新團隊中的成員應相互尊重、相對信任,能夠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具有良好的學風。科技創新團隊的組織結構通常是扁平式的,強調“學術自由平等”。團隊能自覺地創造這種學術氛圍,充分發揮每個成員的創造能力和責任感,使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真正起作用。
3 經費要素: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經費條件
(1)多渠道增加學校科技創新工作的投入。通過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科技項目等多種方式加大科技創新工作的投入。多渠道籌措經費設立創新基金,支持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逐步加大對高校科研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設立專項經費用于高校人才隊伍建設。
(2)加強科技創新團隊培育經費的投入。學校根據團隊類型、規模和發展要求,定期給予一定額度的學科建設經費支持,用于購買儀器設備和再發展,團隊優先使用校內大型儀器等資源。資助創新團隊不具有前沿性、交叉性、創新性,有望取得國家攻關計劃或地方政府(企業)的應用研究大項目的課題,包括重人基礎培育項目、重大應用培育項目、重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培育項目。
(3)將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經費納入學校預算。學校將創新學術團隊建設納入學科建設工作中,并列出專項,用獎勵和資助創新學術團隊。對創新學術團隊計劃開展的重大基礎性研究課題,學校根據不同情況,經過專家論證,給予科研資助經費。對從國內外引進的創新學術團隊,學校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從實驗室建設、科研啟動費等方面給予綜合配套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