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地溝油選個嚴重的同題,減小這些危害已勢在必行。變度為寶,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經驗,或采用高科技,以地溝油。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制造礦物劑,甚至生產乙醇,沼氣。
關鍵詞:地溝油 分類 危害 現狀 變廢為寶
中圖分類號:F7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08X(2012)01(c)-0021-02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地溝油”之蔓延。我們生活在滿是地溝油的環境,大量的地溝油被運回餐館“重新利用”。長期食用可能會引發癌癥,對人體的危害極大,而地溝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黃曲霉素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為了我們的健康,我們有必要關注,并呼吁有關部門加大征管力度,并實行有效政策,真正實現地溝油的再利用,變廢為寶,從而杜絕地溝油現象。
1 地溝油的現狀和危害
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估計,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300萬噸。而中國人1年的動、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方噸——也就是說,按照比例,你吃10頓飯,可能有1頓碰上的就是地溝油。近日,公安部統一指揮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歷時4個月,成功破獲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件,這也是全國公安機關首次全環節偵破非法收購“地溝油”煉制食用油,并通過糧油公司銷售給群眾的案件。由此,“地溝油”流向餐桌的傳聞得到證實。肛腸專家解釋,“地溝油”確實是人們健康的大敵,尤其是對人們的腸胃健康,有著不可估量的破壞力。地溝油還會導致消化不良,腹瀉,引發強烈腹痛,甚至可能導致胃癌、腸癌。
2 地溝油的分類
地溝油實際上是一個泛指的概念,是人們在生活中對于各類劣質油的統稱。
地溝油可分為三類:一是狹義的地溝油,即將下水道中的油膩漂浮物或者將賓館、酒樓的剩飯、剩菜(通過泔水)經過簡單加工。提煉出的油。二是劣質豬肉、豬內臟、豬皮加工以及提煉后產出的油。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數超過一定次數后,再被重復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
3 各國針對政策
(1)針對“地溝油”問題,2010年3月1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辦公室發布了《關于嚴防“地溝油”流入餐飲法務環節的緊急通知》(食藥監辦食[2010]25號)。
2010年7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國辦發[2010]36號)專項部署地溝油和餐廚廢棄物整治與管理工作。
(2)日本政府高價回收地溝油,回收來的廢油中立刻加入蓖麻油以防重新被食用。此外還有對食品衛生非常苛刻的社會輿論監督制度。
(3)德國每桶泔水都有“身份證”,英國專設廢油垃圾桶,新西蘭所有泔水先粉碎。
4 變廢為寶新技術
4.1 地溝油可生產生物柴油
福建卓越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找到了一條新途徑,他們利用自主研發的技術和設備從廢棄的動植物油中成功提煉出了生物柴油,并在國內率先實現了產業化。
據專家介紹,地溝油加入反應罐后,通過一種微酸性催化劑技術,使得其醇解和酯化可同時進行,反應速度也明顯加快。另外,通過一種金屬鹽處理劑,解決了利用廢舊動植物油脂生產柴油殘留酸值高的關鍵問題。這兩項關鍵技術可以降低了生物柴油的生產成本,使得生物柴油從實驗室走進了生產車間。這種燃料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有良好的環保性,柴油車使用后排放的尾氣中不含二氧化硫,而且碳氫化合物和一氧化碳也大大降低。技術人員在研究地溝油生產生物柴油的課題過程中,發現如何從隔油池垃圾中提煉出廢棄油脂是阻礙課題發展的一個難關。經過對地溝油特性的研究。技術人員在模糊數學與生物化學指導下,開發出零能耗,零污染的綠色隔油池垃圾處理裝置。
首先在地溝油中加入破膠劑,迅速破壞膠體,降低隔油池垃圾黏度,廢油浮到表面。地溝油分成3層,上層為油品,中層為細小顆粒的淀粉、蛋白質與油品組成的混合顆粒,面食顆粒與一些蔬菜殘渣沉入水底,面食顆粒與蔬菜殘渣中不含油。這是由于破膠齊與水、廢油在面食中進行競爭吸附,破膠劑與面食是強吸附,其吸附性能明顯優于水與油品。為測試破膠劑對油品、水與面食吸附的影響,采用先將分離出的面食真空干燥,然后將油品、水加入,發現在破膠劑存在的情況下,水的吸附減弱,面食不吸附油品。這說明破膠劑改變了油脂與水在面食中飽和吸附的比例與方式,降低了水、油脂與面食的相互作用。同時,破膠劑中含有的變性蛋白質可以吸附隔油池垃圾中的蛋白質,使蛋白質迅速凝聚,從而達到分離隔油池垃圾的目的。分離過程產生的水,經過實驗宣的小試,可以用來澆灌蔬菜,固形殘渣經過進一步發酵可作為肥料。也可熱解成燃料油;油品可以作為生物柴油的原料。破膠荊可以經過回收再次利用。實驗室開發的破膠分離隔油池垃圾的機械,包括破膠劑的回收系統、隔油池含油垃圾抽取系統、破膠劑和水及地溝洫分離系統、破膠分離系統、廢水排放系統、殘渣壓縮包裝系統等幾部分。目前,這種裝置的處理能力已經達到單機每天7噸油/天,相當于一天處理20t隔油池垃圾,油品分離率達到98%,已經達到實用階段。
4.2 用“地溝油”制備選礦制劑
北京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王化軍教授等人研發成功“地溝油”制備選礦藥劑的綜合利用技術,這項技術可利用“地溝油”生產用于選礦的脂肪酸和脂肪酸鈉。幾乎不會產生二次污染。北京科技大學已于2009年開展了用“地溝油”分解的脂肪酸作為選礦捕收劑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滿意的試驗結果。目前該項技術已開始在部分鋼鐵企業應用,并正在申請國家專利。據了解,目前針對廢棄油脂的應用主要有生物柴油‘的制備及生產肥皂、動物飼料、化工原料等。北京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的老師從污染處理角度出發,創新性地提出了利用“地溝油”進行選礦藥劑的制備的綜合利用技米。使用該工藝,首先經過預處理方法將“地溝油”中的雜質進行去除,進而根據工藝需要。進行脂肪酸或脂肪酸鈉的制備,獲得的副產物甘油還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據介紹,脂肪酸是鐵礦、螢石礦、磷灰石礦等普遍使用的選礦捕收劑,一般用量為每噸礦石0.5kg。據粗略估計,全國礦石浮選需要脂肪酸類捕收劑為每年50萬至80萬t。傳統工藝上制備脂肪酸主要通過化工合成,而近年來隨著成本的增加,選擇廢棄物進行脂肪酸的制備日益受到重視。目前在利用廢棄原料制取礦物脂肪酸類捕收劑的研究中,利用的原料主要有煉制植物油、酸化油生產過程中拋弈的油腳料或中間產物,而利用“地溝油”制備脂肪酸類捕收劑尚不多見。由于“地溝油”主要來自餐飲的廢棄油脂,成分主要為脂肪酸甘油酯,如果能利用其進行脂肪酸類捕收劑的制備,可以實現污染減少和綜合利用的雙重效果。有關專家認為,該項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和推廣應用,對于避免環境污染、降低選礦成本、減少食品安全威脅等方面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4.3 “地溝油”生產乙醇、沼氣新技術
一桶桶泔水經過分揀、分離,一部分變身生物柴油的原料,另一部分繼續發酵成為燃料乙醇和沼氣,剩余的廢渣則全部轉化為肥料。這就是合肥科學島目睹的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置過程。通過技術集成創新,昔日令人頭疼的餐廚泔水和“地溝油”,如今卻變廢為寶,成為新能源。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經過多年技術攻關,成功掌握了餐廚廢棄物生產乙醇和沼氣的能源化處置技術,并形成兩項發叫專利。據介紹,該技術將餐廚廢棄物變身為四件“寶貝”,即生物柴油、乙醇、沼氣和生物肥料。餐廚玻棄物中的油脂先經過分離精制變成生物柴油,然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等成分經過酶解、厭氧發酵等過程轉化為燃料乙醇,將乙醇發酵殘留物和其他有機成分通過發酵產生沼氣,將沼氣工程的沼渣沼液通過處理變成生物肥料。據了解,該技術最火的特點是其能源化思路有別于國內以飼料化為主的技術路線,避免餐廚廢棄物再次進入人類食物鏈,產生同源性積累引發疾病風險。
4.4 “地溝油”變身航空油
從2011年9月開始,荷蘭皇家航空公司將實現新的突破,他們要對炒菜用過的汕進行加工,為飛機提供燃料。“地溝油”變飛機燃油,成本猛增,但更高效、更綠色。植物油如何轉變成飛行燃油?SkyNRG公司采用了“加氫可再生飛行燃料”技術。先將植物油進行脫氧處理,然后就是一系列的有機化學過程,關鍵一步是進行加氫裂化,在持續的氫氣壓力作用下,分子間碳鍵被破壞,生成較小的碳氯化合物,其產物就是不飽和烴,此時,就已經很接近燃料了,然后再進行“異構化”,即將化學物質的自身組成結構進行改變,真正成為所需要的“可再生飛行燃料”。據荷骯總裁卡米爾·厄爾林斯說,早在2009年,荷航的一架波音747飛機已經在引擎中采用了50%的生物燃料,證明利用生物煤油飛行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直到今年,“加氫可再生飛行燃料”技術才通過國際標準組織的認證,允許其在商業飛行中使用。過了“法律門檻”,直接促成了荷航的決定。6月22日,荷航宣布,將從9月開始,在200架阿姆斯特丹一巴黎航線上使用“地溝油”燃料,形成一條“綠色飛行通道”。根據荷航的聲明,航空公司無需對飛機引擎做任何改動,就可以使用“地溝油”燃料。
地溝油問題由來已久,在各種政策和審查下仍然因為利益而屢禁不止,從而塒我們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我國政府和各級機關應加大整治力度,完善管理機制和輿論監督制度,并加大新技術的使用,大力扶持環保公司增強地溝油變廢為寶工程,實現生產生物柴油,制造礦藥劑,生產乙醇、沼氣。從而從根本上減少危害,真正實現變廢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