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因為它關系到學生下一步學習中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關系到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索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由此可見,新課標將閱讀教學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擬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方法傳授,教學方法選取進行探討,希望能對同行教學起到點撥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 潛移默化 閱讀方法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98X(2012)01(c)-0175-01
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告訴我。小學階段必須加強閱讀教學。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學中多探討教學經驗,努力進行教學改革,把提高學生素質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1 革新觀念,注重創新
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使我對學生的學習始終不放心,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學,課堂教學中,無論是識字、寫作、還是閱讀都是施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認為只有“滿堂灌”才能讓學生學到知識,但是,實踐告訴我,這種一教學方法,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知識學生以學習為苦,學習非常被動。由此我認識到,革新觀念,注重創新,才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
為達到科學有效教學,我從日常教學出發,從導語設計到教學過程,都下功夫創新,很好的抓住了學生注意力。比如:我在教學“雨”這篇課文時,就引導學生說:“你們都見過雨,雨對我們大家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物,它象我們的好朋友,誰也離不開誰,可你們知道下雨時天氣怎樣?風怎樣?雨水是怎樣的?莊稼又是怎樣?這些情景你們想了解嗎?”聽了這些話,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地回答:“想”。導語雖然簡單,卻抓住了學生注意力,并聯系了課文內容,把學生情緒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
2 讀經典文 品語言美
小學階段所選課文中,有較大一部分都是經典的美文,對這部分文章的合理使用、深入挖掘,能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語言之美。我們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博大精深,表情達意準確、細膩。可以講所選課文都體現了這些特點,通過讀這些經典文章,一定會讓學生獲得好的語言訓練,得到美的熏陶。
比如: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課——《燕子》,就是這種文章的代表。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課上時間加強閱讀,從中讓學生學習語言、品味語言。上課伊始,我使用多媒體,先配樂讓學生看相關畫面。
當學生們伴著音樂看到燕子在春風中上下翻飛,歡快鳴叫時,他們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欲望。這個時候,我并沒讓他們馬上就讀,而是又放了一遍經典朗讀。到這時,學生的閱讀期待就很強了。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閱讀朗朗上口,富有韻律美、節奏美,是對學生審美的一種很好的訓練,并且得到了美的熏陶!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進行品味和欣賞,從而感受美的味道,增強對美的享受。
3 解讀課文,領悟審美
無論小學還是初中,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本上,經典美文數不勝數,利用好這些文章,認真給學生解讀,提高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從中讓學生領悟學習方法,得到美的熏陶!
審美教育在小學教育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它具體是指通過形象熏陶,啟迪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靈魂。正所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有著不解之緣。將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獲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使學生在心理上更加成熟,人格上趨向完美。但是,教師應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高金嶺老師認為“學生審美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在感受美、鑒賞美的活動中對審美對象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聯想力等心理活動;一是學生在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活動中形成的各種能力。”這就為我們的美育教學指明了方向,語文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美,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增強美的享受,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4 善于總結,注重落實
語文講解中,必須注重引導,課后,主抓落實,才能鞏固教學成果,這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在日常抓緊管理,落實好每一個環節!抓好“讀、寫”結合,是語文課特殊的使命,是閱讀教學最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如《桂花雨》一課,以“桂花雨”為題目,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在解讀時就引導學生感悟語言之美,感受寫文章定題目應該要凝練精美,好的題目會有畫龍點睛之妙。再如,《祖父的園子》中,“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這是一種寄情于物的表達方法,課文沒有一個字說明自己的心情自山自在,作者把這種感情寄托于物,倭瓜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玉米想怎么樣就怎么樣,黃瓜想怎么樣就怎樣,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
在解讀一篇課文時,除了把眼光投在這些具體的語言材料L之外,還要從整體的角度去把握布局謀篇。如清晰的篇章結構、精彩的開頭、韻味悠長的結尾、鮮叫的敘事順序等。《風箏》敘述層次消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找駱駝》按照時間的起因、經過、結果進行敘述,條理分明。《科利亞的木匣》文章結尾“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語句內涵深刻。《中彩那天》采用了首尾照應的表達方式。
總之,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審美能力的培養提高,需要教師做出很大的努力。只要我們一線教師多角度立體教學,勤思苦練,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