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設計是工程起始階段,在項目的設計階段深入貫徹交通部提出的勘察設計新理念,在接下來的工程建設和管理階段才能夠具體的落實。所以設計階段是打造節約型.環保型交通,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的現代化交通,和實現公路與環境.人的協調發展的關鍵階段。
關鍵詞:新理念 高速公路 設計
中圖分類號:U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1)01(c)-0018-01
交通部于2005年編寫發行了《新理念公路設計指南》,總結出“安全、環保、舒適、和諧”的設計理念。按照國家標準和部頒的有關公路勘察設計方面的現行標準、規范等,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轉變設計理念,實現公路建設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在總體設計中堅持:安全性原則、服務社會原則、尊重地區特性原則、整體協調性原則、自然性原則、節約資源原則,經濟合理性原則;同時.加強動態設計,依靠科技進步,不斷創新設計理念,優化設計方案,提高設計水平,合理運用國內外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爭創精品工程,實現公路的“安全、環保、舒適、和諧”。
1 新理念路線設計原則
1.1 景觀協調考慮
結合沿線地形、地貌,地質、植被等條件,路線布設順勢而為,線形走向盡可能與山川、河流、大地的勢相吻合,接近自然,融入自然,達到自然景現與再造景觀的和諧統。同時。對再造景觀用連續的手法,通過形態、質地、色彩的漸進,達到“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的景觀效果。
1.2 貫徹“安全.環保、舒適.和諧”的設計理念 路線設計結合地形,順勢而為,接近自然,融入自然,盡可能減少人為的影響,堅持“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原則。
路線方案選擇:本工程地形、地質條件較復雜,線位方案將直接影響工程的投資規模及施工、營運的安全。路線方案選擇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出發,堅持地形選線,地質選線、環保選線和安全選線,并對可能潛在的路線方案進行全方位優化和比較,盡可能避開不良地質路段;對重點、難點路段進行重點研究,選擇有利于環保、縱坡平緩、線形均衡、行車安全。占用耕地少、有利于社會協調發展的方案。根據上述原則本項目,布線時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地、廢棄地,劣質地,減少對耕地的占用。
1.3 運行車速檢驗 根據地形,地貌、地質條件,合理運用工程技術標準.采用適宜技術指標,確保整體線形的均衡、連續。運用運行車速理念來檢驗設計指標,嚴格控制銜接路段的級差,確保相接路段銜接順適,使相臨路段速度差在20公里/小時以內。
1.4 線形指標掌握 根據地形、地物、地質條件,在保證行車安全,有利于環境保護,少占農田的前提下,對強制性條款規定的線形指標嚴格掌握,對一股線形指標靈活應用,不片面追求高指標.以保持線形連續、行駛順暢、環境優美、景觀協調。
1.4.1 平縱指標
一般地形條件下,路線平曲線半徑采用1000~3000m。曲線長度控制1000-2000m,路線縱坡采用0.3%~2%}地形復雜路段,平曲線半徑采用400-1000m,最大縱坡采用5%,設置隧道路段,最小平曲線半徑采用720m,最大縱城采用3%;設置特大、大橋路段,最大縱坡采用4%。
1.4.2 平縱組合
充分考慮駕駛者在視覺和心理方面的要求,在滿足汽車運動學與力學要求的前提下,平、縱面線形的技術指標采用大小均衡,組合得當,做到安全、舒適,線形與自然環境和景觀的配合與協調。
1.4.3 路幅布設
根據自然條件,對地形平坦、自然橫坡較緩的路段,一般采崩整體式路基斷面;對設置隧道的路段,一般采用分離式路基斷面;對地形復雜、自然橫坡較陡、有條件分幅的路段,一般采用分離式路基斷面,或設計為半路半橋、半隧半路,以減少挖方,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增加路容的多樣性。 1.4.4 路線縱斷面設計 對現有道路及規劃道路的規模及標準等資料進行了詳細的收集調查,并結合地形起伏情況輔設路線的縱面線形,同時認真考慮司機在視覺上的自然誘導感、心理安全感及操作上的舒適感,井通過路線透視圖進行檢查,力求路線的平、縱組合更合理,線形更順暢,構成順滑的立體線形。與沿線的自然景觀取得協調。
2 新理念路線設計原則在路線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2.1 一般路基設計 邊坡坡率:一般路基填方邊坡高度小于8m時,邊坡坡率為1:1.5;當邊坡高度大于8m時,上部8m取1:1.5,下部邊坡取1:1.75,兩級之間設2m寬的平臺;填石路基邊坡坡率根據填石料種類、邊坡高度,上部8m取1:1.1~1:1.5,下部邊坡取1:1.3~1:1.75,兩級之間設2m寬的平臺,挖方邊坡坡率視開挖高度、地質構造、巖石風化程度而定,一級為4m,其余分級高度為10m,碎落臺寬2m。
對低填方路段(h<3m)、互通區、服務區匝道結合廢棄方,在有條件路段和不占有農田的前提下,盡可能放緩邊坡,既安全又美觀,坡頂土路肩做成圓弧形,形成草皮路肩,與原地貌融為一體,使其成為緩沖帶,提高安全性。 對挖方邊坡結合路塹地質資料,改變一坡一式的設計方法,對邊坡逐段進行細化設計,合理確定邊坡坡率,確保安全。
(1)弧形邊坡。在邊坡高度增加不多的情況下,坡頂、坡角采用弧形過渡,高陡邊坡若采用弧形邊坡則對原地表植被破壞較多,不宜采用。
(2)邊坡側面。設計中往往比較重視邊坡坡面的坡率,由于行車中首先看見的是邊坡的側面,宜適當放緩每段路塹起始處的坡率,使整個坡面在縱向也有圓弧過渡,盡量與周圍山體融為一體,從側面視覺上消除一刀切的現象。
(3)邊坡形式。在保證邊坡穩定的前提下,適當改變傳統的8~10m一級坡與2m平臺交錯的形式。適當降低每級坡的高度,使坡面形成鋸齒形,然后對其進行點式錨固防護,再進行覆土綠化,將來植被恢復后能更貼近自然。
2.2 路基防護工程設計
路基防護工程是防止路慕病害,保證路基穩定,改善環境景觀,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設施。本工程按照“安全、耐久、美觀、多變、經濟”,的原則針對當地氣候、水文.地形、地質條件和筑路材料的分布情況.從安全角度出發確定路基防護方案,并與周圍環境景觀保持協調。
全線以綠色防護為主,增強道路最觀,美化環境。沿線綠化追求主體化和四季常綠,植樹種草要富有層次,體現多樣性、多變性,并注意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路基防護在巖土結構穩定、滿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提倡“不見土少見石,適應地形、保持原樣,披上綠衣”的防護設計理念,堅持剛性結構與柔性結構相結合,多屢層防護與生態植被防護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邊坡治理。
防護應靈活掌握,充分考慮生態環保。在半填半挖路段采用以下方式:半填半挖路段設置為拋物線形橫斷面形式,充分利用廢方,在填方處填筑一定高度使之形成類似于路塹的斷面,然后采取噴草籽綠化防護。
3 結語
合理的設計能夠充分的利用資源.有效的節約資源,從某種角度上講,設計是節約資源的源頭。所以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的現代化交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工程設計人員在項目的設計中全過程的貫徹新理念,才能保證公路建設“又好又快”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