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大發展中很多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其中一個就是就業問題。對于高職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一邊是市場上對計算機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邊是職業院校培養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為此,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如何對高職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進行改革,以適應新形勢的變化。
一、準確定位,確立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高職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
以就業為導向,首先要著重解決好定位問題。要增強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關鍵在于高職教育本身要準確、科學定位。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軟件人才結構呈不合理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與合理的“金字塔型”軟件人才結構相比,尚缺乏一大批能從事基礎性工作的應用型人才,也缺乏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軟件高級人才。高等職業院校是培養計算機類專業技術高級應用型人才的主要部門,市場對計算機應用型人才有大量的需求,高等職業院校計算機教育的潛在發展空間非常大。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要面向IT產業第一線,培養計算機技術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也就是培養IT 高級藍領、應用型白領。
二、以就業為導向,合理設置專業、界定教學內容
(一)專業設置
高職院校計算機類的專業設置,取決于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取決于某個專業想培養什么樣的人。既然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計算機專業技術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那么專業的設置就是為了滿足IT產業分工和就業崗位的用人需要,即一個專業指向一個或一類就業崗位。更明確地說,高職計算機類專業設置的原則是緊跟IT產業主流技術,適當關注朝陽技術。只有緊跟主流技術、關注朝陽技術,才能保證計算機類的專業設置與IT就業市場合理對接。各類高職院校應當根據專業設置的原則并結合自身的辦學資源、實訓設備、師資力量等限制因素,合理、科學的設置計算機類的專業和方向。
(二)以就業為導向,開發適用教材
高職計算機類人才的培養,無論專業設置還是教學內容遴選,都是從相對具體的就業崗位要求出發,那么從市場上現有的教材中是難于找到符合專業要求的教材,這是當前高職教育普遍存在且較難以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案是自行組織、開發和編寫針對具體專業、具體課程的教材,但僅靠一校之力,又難以完成這樣的“使命”。因此,教材合作開發是必行之路。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各種機會和場合,交流各自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案,爭取獲得同行教師以及出版社的認同,彼此達成共識,同時積極吸收有專業造詣又有職教背景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編寫,形成多方合作,這是教材建設的新思路、新做法。
(三)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實訓環節
高職計算機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計算機技術高級應用型人才,那么注重實訓環節就是題中應有之義。實訓是指學生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校內實驗和校外實習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對高職學生要特別注重實踐環節的訓練,對實踐環節要精心設計安排,將其放在與課堂教學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教學和實踐課的比例應控制在3:1~2:1之間。注重實訓就需要加強實訓環境建設,而實訓環境建設是需要投入大量財力和物力的,在運作層面如何來解決實訓資源的問題。事實上,在高職教育實踐中已經出現了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做法,校企合作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種實訓環境建設方式就是自身投入,自己采購設備。在這種方式中要避免以下兩種誤區:一是實訓室建設重檔次,輕規模。其實只要夠用就行,規模比檔次更重要,反正是學生練習之用,性能差點、速度慢點又有什么關系呢?二是設備購買只求新、不用舊。購買別人淘汰下來的二手設備反而是更經濟的做法,這些設備可能用的時間并不長,雖然速度慢點,但完全能夠滿足學生的練習需求。這一點對沒有足夠經費的學校尤為重要。
(四)以就業為導向,建設新型師資隊伍
對于教師的職業要求,由古至今從來就沒有改變過:一個能了解并站在專業領域前沿、為學生指引學習方向并能正確指導學生如何學習的師者。能否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畢業生,教師起著重要的作用。高職教育的就業崗位指向性要求教師更新觀念、更新專業知識結構。高職學院現有計算機教師大部分來源于普通高校,以學科理論為主的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從原先單純的“教書匠”轉變為“雙師型”教師。
IT應用型崗位招不到人與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就不了業這一矛盾的解決,是一項系統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方方面面的協同努力。筆者僅從教育教學的角度出發,就以上幾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期拋磚引玉,共同促進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更好、更健康地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東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