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些人把這種以國有經濟主導國民經濟、強勢政府“駕馭”市場為主要特征的經濟體制稱為“中國模式”。他們認為,這種在強勢政府掌控下的“半統制、半市場”的政治經濟體制,能夠正確制定和成功執行符合國家利益的戰略和政策,“集中力量辦大事”,創造了北京奧運、高鐵建設等種種“奇跡”,而且能夠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狂潮中屹立不倒,為發達國家所爭羨,足以充當世界各國的楷模。
我不同意這種觀點。
惕防“亞洲的戲劇”
中國當前的經濟體制,是一種既有市場經濟因素、又有大量舊體制殘余的過渡性的經濟體制。它既可能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前進到法治的市場經濟,也可能蛻化為國家資本主義乃至權貴資本主義。正如前面所說,過去三十年高速增長的奇跡來源于新生的市場經濟制度解放了人們的創業精神,而靠政府強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資源實現的增長不但不能長期維持,而且早晚會造成嚴重的經濟社會后果。
第一,與強勢政府控制整個社會的體制相適應的粗放增長方式不可持續。
在這種增長方式下,雖然在一段時間內能夠依靠政府強制動員和大量投入社會資源,加上從國外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來維持高速增長,但這只是一種短期效應。近年來,這種增長方式造成的資源枯竭、環境破壞、內需不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等問題愈演愈烈。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曾成功運用日本等東亞國家的經驗,采取低估本幣匯率等出口導向政策,用凈出口需求支持經濟的高速度增長。出口貿易刺激了沿海地區加工工業大量引進技術和雇用低工資農民工。現在,這些積極效應也已風光不再。和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等最先采取出口導向政策的國家和地區經歷過的情況相同,中國在經歷了10來年出口推動的繁榮后,21世紀初期在微觀經濟領域出現技術進步緩慢、效率下降等弊病;在宏觀經濟領域,則出現了貨幣超發、資產泡沫生成和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等病象。所有這些都警示人們:如果不能盡快打破體制性的障礙,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經濟和社會災難。
第二,各級政府日益強化的資源配置的權力和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強化了尋租活動的制度基礎,使腐敗迅速蔓延和貧富差別日益擴大,官民矛盾激化,甚至可能醞釀社會動蕩。
在1988~1998年,中國經濟學家曾對轉型期間日益抬頭的腐敗現象進行深入的討論,提出通過市場化改革鏟除尋租活動的制度基礎,防止中國上演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所說的“亞洲的戲劇”。1990年代初期商品價格自由化,曾經也阻斷了通過商品價格雙軌制尋租的“官倒”們的財路。然而,行政權力不肯退出市場,使尋租的基礎在許多領域繼續保持。由于體制的演進會有路徑依賴,一旦進入政府主導的路徑,從尋租活動中得利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必然會力求推動“半統制、半市場”的經濟體制向國家資本主義乃至權貴資本主義蛻變。如果沒有步伐較大的改革阻斷這一路徑,使之回歸市場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正途,就會鎖定在這一路徑中。而一旦路徑被鎖定,就會像諾斯(Douglas North)所說,除非經過大的社會震蕩,就很難退出了。
改革目標遠未達到
兩條路徑涇渭分明,前景更是完全不同。問題在于,新經濟體制向哪一個方向繼續發展:是逐漸消除舊體制的遺產,向規范的市場經濟過渡,還是鞏固乃至擴大權力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形成一種扭曲的經濟體制?
這就是20多年來中國一直面臨的問題。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對經濟改革的目標有過不同的設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兩種:一種屬意于“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即“東亞模式”;另一種屬意于“自由市場經濟”,即“歐美模式”。大致說來,官員鐘愛“東亞模式”,具有現代經濟學知識的學者向往“歐美模式”。不過,在改革初期命令經濟仍占統治地位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差異并不顯得十分突出。而在命令經濟已被全面突破,市場的規則又還有待建立的情況下,它們之間的分歧就日益突出了。對持后一種觀點的人們來說,改革的目標還遠未達到。他們要求堅持改革,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符合社會上絕大多數人,而不是極少數尋租者利益的法治的市場經濟。對持前一種觀點的人們來說,改革的目的已經達到。特別是對其中一些要求維護從尋租活動獲得的既得利益的人們來說,最合意的做法乃是進一步增強各級政府官員不受約束的權力,以便擴大尋租的可能性。
未來究竟向何處去?
所以,就像我在上世紀末期多次說過的,在這種半統制經濟、半市場經濟的雙重體制下,中國社會一直存在一個“向何處去”的問題。兩種可能的前途嚴峻地擺在前面:一條是沿著完善市場經濟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權力,走向法治的市場經濟;另一條是沿著強化政府作用的重商主義的道路前行,走向權貴資本主義的窮途。這樣,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成為一場兩種趨勢誰跑得更快的競賽。
事實說明,當市場化改革大步推進,商品市場尋租的可能性大大縮減時,腐敗被抑制,大眾滿意的聲音也居于支配地位。反之,當進一步的改革受到阻礙時,官商一體、“權力攪買賣”的尋租和設租行為得到加強,“官商”、“官工”、“官文”、“官學”等五花八門的“紅頂商人”和貪官污吏犯下種種罪孽,貧富差別因而擴大,社會上不滿的情況則會變得強烈起來。
目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丑惡現象,從根本上說是緣于經濟改革沒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嚴重滯后,行政權力變本加厲地壓制和干預民間經濟活動,造成廣泛的尋租活動基礎的結果。大眾對這些丑惡現象的正當不滿,正可以成為推動改革繼續前行、填平陷阱、掃除腐敗的重要動力。然而,如果聽任改革開放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捍衛者利用這種情勢蒙蔽和誤導大眾, 把反對的目標從權貴既得利益者轉移到市場化改革的一般受益者——企業家、專業人員等的身上,也可以把大眾引向歧途。
(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