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文娟
(今傳媒雜志社總編助理)
主持人語:全球化進程以其強勁的勢頭和廣泛的影響,引起世人對跨國家、跨民族、跨文化的普遍關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加快,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國同國際間的往來交流與傳播溝通活動日益增多。大趨勢之下,中國的國際傳播人也不可置身事外。他們清楚地認識到應在與國際社會的密切交往中確定自己的文化取向,以主動的姿態參與多種形式的對話,達成文化“拿來”和“給予”的同步實現。 在深刻理解當代世界和目前中國現實需求的基礎上,真正領悟并有效傳播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價值。同時他們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領域間進行信息交流,這種信息交流實質上是文化組織傳播的交流。
本期我們約訪了密蘇里新聞學院博士、美國圣克勞德州立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彭增軍先生。彭教授主要從事媒體影響與受眾,國際傳播學,醫學信息傳播及大眾傳播學理論與方法、內容分析等研究。在國際重點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15篇,其中三篇獲一等獎,并出版中文著作(譯著編)四部。他是一個從中國走出去、用國外的新聞理論知識來教授外國人的中國人。他博聞強識,誨人不倦,為人謙遜,做事嚴謹,深受學界和師生的好評、尊敬、愛戴。“學貴得師,亦貴得友”,這是學生們的真切感受,更是彭教授的治學追求。不僅傳授知識,更尊重、理解和關愛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溫暖、向上的動力。托爾斯泰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關愛學生相結合,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
訪談中彭教授提出自己對當代傳媒獨到觀點,即“沒有外宣才是最好的外宣”、 “美國記者的搖籃(美國的密蘇里新聞學院)” ,并對當代傳媒和中國的傳媒淵源以及在全傳媒的沖擊下紙媒將如何突圍等問題進行闡述。彭教授一直堅信:“一滴水,只有不斷融入大海才能永不消逝;一粒沙,只有投入大地才能聚集力量。一個人只有依托集體,才能實現價值”,用它來激勵自己,鼓勵學生。希望這篇訪談能從不同角度給讀者帶來新的人生感悟。最后,祝愿彭教授的新聞教育事業更為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