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爾庫塞在其《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指出,單向度的社會、單向度的思想和全面控制的傳播造成了單向度的人。本文通過研究認為,隨著傳統傳播時代向新媒體時代的跨越,尤其是互聯網傳播的全時性、互動性和民主性優勢正在逐步消解單向度的人,互聯網傳播正日益挑戰意識形態控制,解放人的自由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單向度的人;網絡傳播;生成與消解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3-0149-03
一、引 言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物質文明水平迅速上升,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迅猛發展。然而,法蘭克福學派最為知名的激進哲人馬爾庫塞在其《單向度的人》一書中認為,在發達的工業社會里生活著一群“單向度的人”,他們的批判意識已消失殆盡,統治已成為全面的,個人已喪失了合理地批判社會現實的能力。
馬爾庫塞分析指出,單向度的社會、單向度的思想和全面控制的傳播造成了單向度的人。本文認為,隨著傳統傳播時代向新媒體時代的跨越,尤其是互聯網傳播的全時性、互動性和民主性優勢正在逐步消解單向度的人,互聯網傳播正日益挑戰意識形態控制,解放人的自由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單向度人的生成
(一)單向度社會形成單向度的人
馬爾庫塞認為,當代工業社會是一個極權主義社會。在政治領域內,一度是社會革命主導力量的無產階級,也漸漸喪失了革命性,與先前的敵人聯合在了一起。在藝術領域內,藝術成為了商業性的東西被出售,經典著作也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力量。
在日常生活領域,不再是人需要什么,資本家就生產什么,而是資本家生產什么,人才買什么。當人們在生活方面享用著大致相同的東西時,工人階級就不會意識到階級差別,就不會認為現存的社會有何不好,就會完全認可現存秩序,而不是反思和否定現存秩序[1]。
(二)單向度思想形成單向度的人
馬爾庫塞認為,發達工業社會的思想是受控制和操縱的單向度思想,這種思想是由政策的制訂者及其新聞信息的提供者系統地推進的。“思想的獨立、自主和政治反對權,在一個日漸能通過組織需要的滿足方式來滿足個人需要的社會里,正被剝奪它們基本的批判功能[2]”。在當代發達工業社會里,現代新技術形態對人進行了全面操縱和控制,使人喪失了原先在前技術社會里擁有的否定的、批判的、超越性的第二向度思維,同時也就喪失了內心的自由。人們只會接受大眾傳媒對人們思想的灌輸,而不會反過來主動進行思考和斗爭,更不會對現行制度進行批評。
(三)全面控制的傳播形成單向度的人
1.全面管理的語言限制越軌的批判性觀念
在傳統傳播時代,統治者控制著傳播資源,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介,利用“我傳-你受”的單向傳播方式,控制著傳媒內容。受眾只能在傳播者提供的有限范圍內進行內容選擇。馬爾庫塞認為,單向度傳播的全面管理的語言所產生的“公共力量塑造著傳播領域,使得單向度的行為在其中表現出來。它的語言有助于同一和統一,有助于系統地彰揚肯定性思維和行為,有助于一致攻擊越軌的批判性觀念[2]”。
在發達的工業社會,大眾傳媒不斷傍依科技發展,憑借現實制度日益鞏固了其無上的傳播權力。根據議程設置理論,大眾傳媒有選擇地傳播受眾意見中那些與其觀點和立場一致的、符合主流價值導向的信息,提供主流意識形態的解釋框架,對個人和社會有著很強的影響、組織和操縱的支配性力量,限制著受眾的越軌的批判性觀念[3]。
2.媒介掌控的意識形態清除社會文化的否定性
馬爾庫塞認為,媒介即意識形態的控制。在發達工業社會中,大眾媒介已成為意識形態,成為維護國家統治的合法性的基礎;通過傳播上的操縱和欺騙,大眾媒介不僅極為有效地清除了社會文化的否定性,甚至系統地清除了孕育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影響,最終造就單向度的人和社會[4]。
因此,“實用的大眾傳播只是單向度的外層,它訓練人們忘記否定的東西,或把否定的東西變成肯定的東西,這樣人們就能繼續發揮自己的功能,雖被貶低,卻心安理得”[2]。
馬爾庫塞曾駁斥“信息和娛樂媒介”論:“人們真地能將作為信息和娛樂工具的大眾媒介同作為操縱和灌輸力量的大眾媒介區別開來嗎”?必須記住,大眾媒介乍看是一種傳播信息和提供娛樂的工具,但實質上不發揮思想引導、政治控制等功能的大眾媒介在現代社會是不存在的。大眾媒介是國家的“話筒”,是權力的工具,它的運作過程是受國家控制與操縱的。
3.媒介真實使人們失去批判精神和超越維度
隨著技術革命帶來的大眾傳播的全面繁榮,人們越來越多地借助媒介來了解外界,媒介營造的“仿真環境”成為一種實質意義上的新的異化力量,“媒介真實”代替了“社會真實”,生存在“媒介環境”中的當代人,變得遠離“真實”生活,失去批判精神與超越維度。在媒介建構的虛擬環境中,人們沉醉于表層的歡娛,而不再關心社會現實問題,也更無法激起對現實不滿的革命性情緒,失去了批判與挑戰的革命勇氣和斗爭精神。
三、網絡傳播挑戰全面控制的傳播
隨著傳統傳播時代向新媒體時代的跨越,網絡傳播對傳統的全面控制的傳播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戰。
(一)網絡傳播是雙向互動的傳播
網絡傳播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具有不同于傳統媒介的許多新的特點,如信息量豐富、傳遞速度快、鏈接性、檢索性等,但其最大的特點是交互性。它打破了以往人類多種信息傳播形式的局限,既繼承了以往大眾傳媒點對面和面對面的傳播方式,又實現了點對點的傳播方式;既擔任著作為大眾傳播工具向廣大受眾傳遞信息、傳授知識、引導輿論的功能,又充當著網上用戶之間進行人際傳播的工具。它把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融為一體,是一種全新的、互動的傳播方式。
網絡傳播的這種交互性的特征,一方面,它打破了過去“輿論一律”的格局,使受眾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不僅為廣大網民通過網絡廣開言路、暢所欲言、參與社會管理開辟了通道,而且也為網絡媒體搜集反饋、體察民意、了解輿情提供了窗口。由于網絡傳播充分發揮了傳播的互動性,網絡傳播的各種表現形式如網絡論壇、參與式新聞網站、博客、播客、維客等消解了傳播者與接受者間的界限,徹底改變了單向度傳播模式,進入了雙向傳播時代。
(二)網絡傳播是開放民主的傳播
網絡是一個平民化,低門檻、高開放的傳播平臺,公民通過網絡,享有充分的媒介接近權和使用權。網絡傳播不但為專業媒體提高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也為其它社會組織和個人提供了傳播渠道。網絡傳播不但使組織和個人的傳播能力大大增強,而且也使傳播活動的源頭、終點、傳播程序、傳播渠道和傳播內容有了無限可能。這就是為什么載有“克林頓緋聞案”的德拉吉的個人網頁能夠壓倒所有主流媒體的風頭,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引領了美國的“輿論導向”;這也是為什么本應屬于“絕對隱私”的木子美的《遺情書》能夠在網上廣為傳播,成為具有轟動性的社會事件的重要原因[5]。
(三)網絡傳播是虛擬隱蔽的傳播
在網絡傳播所建構的“虛擬世界”里,似乎“沒有國度、沒有警察、沒有軍隊”,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去體驗現實生活中從未有過的體驗;在這個“虛擬世界”里,也沒有現實生活中種族、身份、地位、性別的差異。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中,傳播主體相互并不知道對方的身份,地位相對平等,積極參與各種社會事務而不受觀點孤立的擔憂,從而更加大膽更加自覺地充分利用自己的傳播權表達觀點。
(四)網絡傳播是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
網絡傳播實現了“以傳者為中心”走向“以受眾為中心”,在網絡全新的傳播模式的沖擊下,受眾的心理產生了明顯的變化,受眾開始擁有了對信息的選擇權甚至發布權,不再滿足與傳統媒體所提供的信息。即使主流媒體不予報道的事件他們也能從網上獲得詳盡的信息,讀者不在處于信息受控狀態。“多種媒介,一個聲音”變為“一個媒介,多種聲音”,讀者應該知道什么,應該什么時候知道不再完全由媒體控制[6]。
四、網絡傳播消解“單向度的人”
(一)網絡傳播形成了“意見的自由市場”,培養了公民的質疑與批判精神
在網絡傳播環境中,人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的意見同伴,更加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形成“意見的自由市場”。在這個“自由市場”里,不同觀點、信息交匯,議題很難以某個團體的意志為轉移,而是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民主觀念與參與意識也在潛移默化中深人人心。網絡媒體成為公眾最容易拿起的武器,表達政治見解,參與社會生活,這是人類在網絡社會中呼喚民主意識的一種新形式,張揚社會正義,追求社會平等,提升民主意識,就是新興媒體給社會帶來的開放和自由特征。
近幾年來,國內外每逢發生一些焦點事件,如近年發生的“洛陽性奴案”、“我爸是李剛”事件、“虐貓事件”,“哈爾濱寶馬車撞人事件”,網絡傳播主體都會在網絡空間中發表自己的言論,這些言論隨即引起激烈的討論和巨大的反響,形成一個意見的自由市場。這些言論往往影響相關部門對事件的處理,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社會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
(二)網絡傳播建構了公共話語空間,培養了公民的民主參與意識
網絡傳播通過官方與民間兩條生成路線構成公共話語空間。一方面是民間自發的通過論壇、博客等網絡交流工具,對共同關心的政治熱點問題進行關注與討論。這是目前我國網絡民意形成的主要方式, 如“最牛釘子戶”、“華南虎事件” 、“ 黑磚窯事件” 、“南京彭宇案”等由民間自發的網絡公眾議題[7]。另外一個網絡發展的路徑,是自上而下由官方推動而形成的網絡民主環境,如每年“兩會”期間,新華網、人民網、央視國際等主流網站的“兩會專題”頻道及其設立的諸多論壇類欄目,借助圖片、音視、視頻等多種影像手段輔助互動,吸引受眾參與,形成了強勢傳播效應。
無論是民間自發的還是官方主導的網絡論壇,網民在論壇中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自由平等地探討國計民生,建構了良性的公共話語空間[8]。可喜的是,近年來,網民的公告話題已經開始從“娛樂圈”、“社會圈”進一步提升到“國家”、“民族”和“政治”的高度,公民的民主參與意識明顯增強。
(三)網絡傳播消解了統治者的意識形態掌控
傳統傳播時代,主流意識按照自上而下的“線性傳播模式”進行宣傳,保障了意識形態一元化至高無上的地位。受眾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保持高度統一[9]。
隨著互聯網、手機短信、個人博客、網絡視頻、數字電視等新興媒體的迅速崛起,公民享有充分的媒介接近權和使用權,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上“議程設置”的壟斷地位發生了動搖,控制和管理輿論的難度在增大。如,在孫志剛案中,由于網民的起而聲討和強烈質疑,導致《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的被撤銷;在劉涌案中,網絡輿論的壓力導致最高法院對此案的再審;在“寶馬撞人案”中,網絡輿論再顯威力,促使黑龍江省政法委組織專案小組重新調查,維持原判,并上報中紀委[10]。在網上,網民接受信息的自主性和發布信息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網絡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消解了統治者的意識形態掌控。
(四)網絡傳播大大提升了社會受眾的主體地位
網絡傳播培育、鍛煉了受眾的分析能力、比較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們的獨立評判意識、主觀選擇意識、不滿足感和參與感都日漸增強。受眾在接受信息閱讀新聞時,已經不滿足于僅僅知道新聞事件本身,還有著對這一事件背后的深層探究。如在“洛陽性奴”案中,網民不僅要知道事件的狀況如何,而且還要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事件的發生,誰應該承擔責任。正是在這樣的受眾主體性意識下,網絡輿論迫使洛陽市公安局由半遮半掩到不得不向社會公眾公開道歉,承認自身治安管理工作上的薄弱和民警責任心上的缺失,相關責任人被停職。
當今社會受眾的主體地位的發展促使人們逐漸拾起了自己曾經失去的另一向度,他們不滿足于現狀,不滿足于既存的社會秩序,而是愿意去否定和批判事情,社會也因此而走進了“網絡式民主的社會”[11]。
(五)網絡傳播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體力和智力、知識和思想、道德和精神、性格和心理等各種素質的發展,是認知和思考、操作和社交、決策和創造等各種能力的發展。網絡傳播滿足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各種需要,包括信息和知識的需要,表達和交流的需要,參與和創造的需要。網絡傳播較大程度上實現了人的各種權利,如知曉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傳媒利用權,有效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2]。
網絡傳播為人們本真地表達自我、展現自我、彰顯個性,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環境。人們擺脫了現實社會中分工、地域和民族的狹隘性,形成了各方面、領域和層次的虛擬關系,使人的社會關系變得空前豐富,極大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樓俊超.“單向度的人”何以形成[EB/OL].http://blog.sina.com.cn/ loujunchao.
[2]赫伯特#8226;馬爾庫塞.劉繼譯,單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鄭智斌,劉莎.公眾議題的興起——網絡傳播與傳統新聞傳播互動論[J].南昌大學學報,2004(3).
[4]邵培仁,李梁.媒介即意識形態——論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控制思想[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
[5]趙志立.論網絡傳播的社會控制[EB/OL].http://www.cddc.net/cnnews/xjzl/zzl/200909/7200.html.
[6]何春雨.以受眾為中心的網絡新聞寫作[J].網絡傳播,2006(3).
[7]張冬.互聯網微內容對我國社會轉型的作用與影響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0(1).
[8]孟錦,王逸濤.網絡“意見表述”模式與公共話語空間建構[J].新聞記者,2005(5).
[9]吳可佳.大眾傳媒發展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宣傳的挑戰[J].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10]程曼麗.從歷史角度看新媒體對傳統社會的解構[J].現代傳播,2007(6).
[11]郭小安.中國式網絡民主的發展與思考[J].網絡傳播,2010(4).
[12]謝金文.傳媒的終極價值追求[J].新聞記者,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