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興起,傳播模式正在趨向多元,這對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提供了更寬廣的空間,同樣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擠壓與挑戰。本文主要講述在融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主要存在的問題,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解決發途徑。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創新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3-0097-02
民生新聞,顧名思義是以民本思想為基點,以平民視角和人文敘事手法關注和表現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計等內容的一種新聞表現形式。由此推及,與民眾生活密切相聯系的醫療衛生、工作就業、住房條件、居住環境等都是其關注內容。但由于媒介在社會責任與商業利益的博弈中難免顧此失彼,再之新興媒體的沖擊,電視民生新聞目前受到觀眾和業界對其同質低俗的批評也越來越強烈。
一、電視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
(一)節目內容重復,過于強調民眾的話語權
近年來,傳統媒體的新聞理念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換,記者的角色也就自然發生了轉變:從地方政府的代言人,先進經驗、先進典型的總結和宣傳者,變成了普通百姓的民意民聲的代言人,生存狀態的記錄者,情感訴求的傾聽者和傳播者,服務信息的提供者。也就是讓新聞從政治話語回歸到民眾話語,這自然是迎合了民眾的需求,一時間,民生新聞風聲水起,如火如荼。但以此同時,由于媒體人的觀念、素質等方面的參差不齊,在與市場經濟的博弈中,民生新聞中大量沒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充斥其中,在反映城鄉現實生活的同時,由于有意向民眾的日常意識和新聞的世俗化靠攏,報道中大量充斥著許多并不具備新聞價值的市民小事、奇聞怪事。欄目同質化現象也十分嚴重:在同一城市不同的民生新聞欄目里不僅內容有很多重復,就是同一事件由于采編水平、素質的不同竟在同一時間里競相演繹,讓人不知可否。
同樣由于過于強調民眾話語權,加之民生新聞采編者的觀念與價值趨向,在畫面、聲音、文字的選取與表現上,因有意向著所謂的“民眾”,都是有選擇性的、有限制,受鏡框制約的、單意性的(只有一個視點)、是機械性加工潤飾的結果,它代表媒體所展現給觀眾的信息遠非是整個情景或背景,只是包含了全體中非常有限的部分。民意的通暢表達,是紓解社會中一些抱怨情緒的前提。而促進弱勢群體利益訴求的有序表達,更是防范和化解社會平安風險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作為黨的喉舌的傳統媒體,在關心弱勢群體,強化弱勢群體話語權的同時,必須要把握好一個“度”,媒體決不能偏聽偏信。記得著名學者于丹這樣解釋“話語權”:“話語權掌握在誰手里,決定了社會輿論的走向”[1]。
(二)民生新聞普遍存在著新聞娛樂化傾向
民生新聞的娛樂化傾向,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是對新聞事件敘述的娛樂化,另一方面是對畫面的渲染。在鏡頭的展現上過份強調視覺沖擊力,過度渲染;在寫法上文字刻意煽情,將記錄變為演繹;在編輯與制作上刻意將事件神秘化,懸念化,故事化。甚至不惜誤導受眾,對受害者不合時宜、不負責任的調侃,對事件的參與者缺乏人文關懷。
(三)強調新聞本土化,追求原生態
民生新聞強調本土化,追求原生態的具體表現:不去探求事件的社會原因和背景因素,而是一味地強調本色表達,自然主義地展示社會現象,讓觀眾看所謂的客觀真實。這類新聞最突出的表現是流水帳化,大量地運用所謂的原生態話語、畫面,廣泛運用同期聲,采訪拖沓冗長,鏡頭拍攝很隨意,把原始的鏡頭也就是素材堆砌在一起,最關鍵的是后期制作與編輯也比較隨意。導致民生新聞的采訪弱化與編制粗糙的原因:一是民生新聞的本土化、原生態,主觀上認為民生新聞面對的群體是低端觀眾群,沒有必要做得精練簡潔;另一方面是民生新聞欄目的長度偏長,大多數市級臺與地方臺,民生新聞欄目都在半個小時以上,而每天有價值的本土化新聞事件在相對的時間與空間內又十分有限,也只能流水帳似的采訪湊滿欄目時間。
二、電視民生新聞吸引觀眾眼球的解決途徑
民生新聞是時代的產物,是以黨和政府倡導構建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為己任。因此,民生新聞要本著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原則,著眼于大局,注重下情上達,上下溝通,化解矛盾,幫助民眾解決生活難題。民生新聞要做好做強,就必須要提高民生新聞的品位,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注意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說體現主流媒體的話語,找到與百姓需求的契合點,不斷拓展報道領域,則民生新聞才能更加旺盛健康的發展。
(一)借助新興媒體,取長補短,實現融合發展
隨著新興媒體的勃起,傳統媒體要走共融之道,取新媒體之長。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早在2010年 10月9日世界媒體峰會上形象地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關系比喻為乘法,而非簡單的加減法,他說:“新媒體是對傳統媒體的補充和完善,兩者就像是一個人的兩支臂膀,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結合好了就能形成完整、有機的架構,共同發展、實現共贏”。作為傳統的電視民生新聞,各臺在操作過程中,也在借助、利用,甚至起著推手的作用。傳統媒體的形式也許會受到新興媒體的沖擊,甚至會以新興媒體的面目重新出現,但其所代表并傳遞著的新聞理念,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過時。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影響社會生活方面,傳統媒體的力量并不會因“發言者日眾”而有所削弱,反而會因此凸顯其特有的公信力,依然是引領主流輿論,構建價值體系的核心環節。所以電視民生新聞必須要借助網絡,火眼睛睛,取新興媒體之所長,補已所短,實現融合發展[2]。
(二)民生欄目要解讀大政方針
如何滿足百姓對政策的了解,對知識的渴求?老百姓也渴望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但基層民眾的理解力、接受力層次不一,作為黨的喉舌,尤其是鏡頭面向最基層民眾的民生欄目,有責任和義務向百姓解讀黨的方針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解讀時,需要小話語,只有通過小話語、小鏡像,將大政方針政策化解到民眾生活中,并用民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才能感染百姓,深入人心,成為一種力量。大政治為什么需要小話語?因為大政治需要追求美好,而柔語輕聲的小話語,無鬧人的喧嘩、無逼人的氣勢,最易為人們欣賞與接受。
(三)民生新聞引進重大主題,進行民生化報道
許多民生新聞的定位比較狹窄,從而導致民生欄目小新聞、軟新聞多,有力度有硬度的新聞少。其實國計民生永遠是我們新聞工作者關注的兩個熱點,國計是建立在民生基礎上,并為民生服務的,那民生新聞就不應該單單停留在小民生上,而是應該從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轉向更多關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國家宏觀政策和走向的新聞上來,樹立“大民生”理念,從民生的角度去解讀國家政策對百姓的影響,實現由“小民生”思維向科學的“大民生”思維的轉變。這樣的民生新聞才會有影響力,才能做好做強。
(四)創新節目是做好民生新聞的關鍵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正深刻改變著現代傳播的方式與格局[3]。要讓老百姓會按時坐在家中打開電視,在網絡數字眾多的電視頻道中,鎖定民生欄目,就要在創新節目理念與內容上下功夫。必須從老百姓理解和關注的角度去感受、去發現、去表達新聞。這不僅是發揮民生新聞的最大傳播效果的需要,也是加強輿論引導、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首先是以新的思路選擇報道內容,一定要做到貼近百姓的需要:新聞報道要選擇百姓最關心的事情。關鍵是看新聞題材是否切入了當今的時代主題,是否把握了時代脈搏并對輿論或公眾有積極的引導意義。同時還要看選題的社會關注度,也就是其輿論的放大效應如何。其次是不斷創新節目形式,以獨有的特點吸引觀眾。一般而言,民生新聞的主題,往往是從輕松的話題或角度入手,進而發掘出其深遠的現實意義。每年的“兩會”報道除了做好程序性報道之外,最出彩的無疑就是會場內外的見聞。這類報道既有特色又有亮點,既抓住了新聞和民生這個結合點,同時又緊緊圍繞兩會這個主題,具有鮮活的內容和真實的感染力,容易被受眾所接受。
(五)提升記者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著力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正確引導輿論、積極有效監督,是媒體的職責所在。近年來,不少民生新聞欄目,大打維權、幫忙牌,的確為百姓維權,幫百姓解難是新聞能動的拓展,其正面積極的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在新聞實踐中,由于新聞從業者素質的參差不齊,部分記者為了追求所謂的維權、幫忙效果,“打偏架”、“幫偏忙”,超越了自己的職責和權限,扮演了本不該由自己扮演的角色,職業“錯位”,采訪越權,監督越位,直接導致了新聞失實和職業“權利”的異變。
民生新聞欄目承擔著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因此新聞從業者必須要做一個優秀的“把關人”,明白自己的權利和職責所在,不能一味地強調收視率,一味地迎合觀眾。正因如此,民生新聞欄目對觀眾熱線報料不能有聞必錄、有事必報,而是要精選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件,客觀全面地反映社會真實狀況:把那些充分反映民情、民意、民生的新聞事件進行有效的新聞選擇,并把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予以曝光。在深入現場,實際操作,也就是采編過程中,切記以自己的預設立場對新聞事實進行取舍,更不能見到弱勢者就哀其不幸,并將其不幸的責任一味地推給社會;對于市民生活中水電煤氣等方面一些具體生活問題,要做切合實際地分析,從而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切不能將問題作平面化的張揚,忽略由這一問題應該引發的深入采訪。否則非但不能對輿論進行引導,只會將問題簡單化,從而導致將社會利益推向對立。
由此可見,提升記者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對社會現象在樹立公共意識前提下加以正確引導,才能提升民生新聞的品位,提高民生新聞輿論引導的能力,從而最終達到受眾的忠誠度,媒體公信力的提升。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如果能擁抱新媒體,充分利用其優勢,凝聚與傳承好應有的公信力,必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于丹.大眾話語權時代 企業如何通過媒介打品牌[OL].教育騰訊網,2010-12-06.
[2](美)貝爾吉著.趙敬松譯.媒介與沖擊:大眾媒介概論(第四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3]袁軍.新聞媒介通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