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新聞傳播實務中需要引起警覺的是,標題黨有向嚴肅報刊蔓延的趨勢。對兩例新聞標題做了分析,認為準確性是新聞和媒體建立公信力的基礎,標題制作不能華而不實,嘩眾取寵,誤導受眾;內文更應字字有來歷,每一個細節都必須真實;如有引用,不管直接或間接,都應保持原汁原味,不能添加或者更改字句,任何斷章取義、添枝加葉或者生吞活剝、不求甚解想當然,都是不允許的,也會往往出錯。核實是記者和媒體的責任,也是避免失實、提升媒體公信力的重要一環。
關鍵詞:標題黨;真實性;核實;媒體公信力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3-0125-02
標題黨是對一些網絡推手的稱呼,不管是網絡記者(寫手)還是編輯,專在標題上動腦子,所謂題不驚人死不休,極盡煽情、蠱惑、夸張之能事,但標題往往華而不實,與內容關系不大或者沒有關系,目的在于吸引眼球,增加點擊率,提高影響力或者達到某種利益。
“標題黨”發源于網絡BBS,最初作為一種網絡娛樂現象,能達到使網絡受眾的思維產生強烈反差并最終會心一笑的特殊效果。傳統媒體如果不加選擇照搬照用,未必能產生好的效果。
一、“標題黨”現象頻現各媒體
如今,出于煽情和誘惑的需要,網絡新聞標題故弄玄虛、斷章取義的“標題黨”現象非常普遍[1]。
列舉案例一、二。
例一,1.東一省人大代表吃貓肉火鍋后中毒死亡——來源:南方日報 2011年12月24日
2.廣東億萬富翁吃貓肉火鍋中毒身亡:疑遭投毒——來源:北京晨報2011-12-25
表面上看這條消息來源于傳統媒體,與網絡上的標題黨無關,但仔細分析,卻發現其與標題黨有極為相似之處,姑且等同視之。
從《南方日報》消息內容看,“吃貓肉火鍋后中毒死亡”與“省人大代表”的身份無關。其一,“吃貓肉”在廣東是一種普遍現象,沒人規定誰可吃誰不可吃;其二,“中毒死亡”與“人大代表”無涉,消息里沒有報道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哪怕是猜測性的;第三,“人大代表”不能吃貓肉,如果要吃,一定會中毒身亡。如此邏輯似難說通。因為從網民的反應看,多數網民在“吃貓肉”上進行評論,甚至認為吃貓肉就該死。新聞效果如此,大概是記者沒想到的。題目中刻意強調身份,內文卻不作任何交代,不知是何用意?反倒讓人覺得有點標題黨的味道。
相比較而言,《北京晨報》的標題要準確得多,報道稱:12月23日晚上,有讀者向《羊城晚報》報料稱:“茂名億萬富翁、省人大代表、省優秀黨員龍某,在陽春八甲,疑被生意競爭對手酒席間投毒,當場毒死,傷者現還在醫院搶救。”“記者從高州市知情人士處了解到:死者龍利源,高州市云潭鎮源興木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東莞云潭商會名譽會長,約1963年出生,平時為人厚道,熱心公益。”報道內容將“億萬富翁”“生意對手”“疑遭投毒”連在一起,形成新聞的三個關鍵詞,撇開了“死亡”與吃什么以及政治身份這種生硬的聯系,應該更接近于新聞真相。
《南方日報》2012年1月2日報道,記者1日從廣東陽春市公安局了解到,在廣東省公安廳及陽江市公安局的指導下,去年12月23日省人大代表龍利源疑似中毒死亡原因初步查明,一同吃貓肉中毒者、陽春市八甲鎮農辦副主任黃光涉嫌因為經濟糾紛投毒致死龍利源,目前犯罪嫌疑人黃光已被刑事拘留(見http://china.huanqiu.com/roll/2012 -01/2321624.html )事件的真相已經明了,“因為經濟糾紛投毒致死”,而不是沖著“人大代表”而投毒。顯然,中毒與“人大代表”身份無關。新聞標題中不是不能用“身份”,關鍵在于這種身份與新聞事實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則有誤導之嫌,至少是不準確的。
例二,北大校長批美國教育一塌糊涂 總統不懂尊重人——來源:湖南紅網,2011年12月25日
圣誕節早上上網看到這條新聞,腦子中一個巨大的問號閃出:北大校長不至于如此狂妄或者無知吧?美國的教育情況我們不太了解,但從資料介紹和赴美留學人數劇增的直觀判斷,美國教育還是有極大吸引力的,美國人的創新精神不能說與教育理念和效果沒關系吧?另外,美國總統不懂尊重人,太言過其實了吧?周校長是在什么語境下說的?是不是他的原意?但新聞中確實加了引號,原文是:對于現在很多人否定中國的教育,周其鳳持不同態度,“我認為美國的教育一塌糊涂,他們的每一任總統都不懂得尊重人,總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別人,如此看來,他們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周其鳳認為中國的教育很成功,理由是中國這些年都在飛速發展,“我們的國家在進步,靠的就是我們的教育培養的人才。”
這段話總的看來還是有些邏輯問題的,“一塌糊涂”的結論是緣于總統“總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別人”,“不懂得尊重人”。即使這樣的推理成立,那么總統只是一個個體,用個體代表普遍來證明美國教育一塌糊涂是缺乏說服力的。不管是記者所寫還是編輯擬定,題目有嘩眾取寵之嫌。
12月26日,《中國青年報》刊登該報記者葉鐵橋采寫的還原性新聞:
為作求證,記者找到了演講錄音。
在錄音中,記者發現,跟報道有關的講話出現在整場演講的中段。在談到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時,周其鳳談到了美國的教育,完整表達為:“現在大家都覺得美國的教育好,我們也在向美國學習,什么哈佛、MIT等等,其實美國的教育也不是那么好。它有它好的地方。怎么講?美國的教育對于培養合格的或者說優秀的美國公民,這是很成功的,因為為美國培養了那么多人才,把美國建成為這么一個很霸氣的強國。但是如果是從我們現在是個地球村,在培養世界公民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美國的教育是一塌糊涂。它培養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感到驕傲的是他們的總統,哪個總統懂得尊重人家?就想欺負人家,就想把它的價值觀強加于人,就想按照美國說怎么樣就怎么樣辦。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的教育是一塌糊涂,這是我的看法。”
原來周其鳳對美國的教育并非一概否定,還是有肯定的地方(姑且不論對美國教育的評價是對是錯,僅就新聞事實而言),并非妄下結論;而且講話說的是“哪個總統懂得尊重人家?就想欺負人家,就想把它的價值觀強加于人,就想按照美國說怎么樣就怎么樣辦。”這與紅網的報道簡直天壤之別:是不懂得尊重人家,而不是不懂得尊重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家”當有所指,是基于世界現實境況而言的。
二、新聞準確性是媒體公信度的基礎
上面兩例犯了“不準確”或“不真實”的毛病。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包括新聞的每一個細節、每句話都應當是真實的。而媒體的公信力來源于其真實性和準確性。
美國學者科瓦齊和羅森斯蒂爾(Bill Kovach and Tom Ronsenstiel在 2001年出版(2007年修訂)的《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中提出新聞工作的十大要素或者基本原則:第一條就是“新聞工作者首先必須做到對真相負責”,而在2010年新作———《模糊:如何在信息超載的時代判斷孰真孰假》,提出面對來源復雜的信息,受眾應具有一種“懷疑地求知”的能力,并提出了判斷信息是否可信的六個步驟中包含新聞是否完整?和是否存在其他的解釋方式或理解方式【2】?江耀明通過多年對青藏鐵路建設者的采訪實踐體會到: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恪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才能在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貼近一線的過程中,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唱響新聞宣傳的主旋律。在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原則的同時,收獲了一批優秀新聞作品,無愧于無私奉獻的青藏鐵路建設者,無愧于新聞工作者的神圣使命[3]。
第二例中,記者雖在現場,但記錄不準,斷章取義,同樣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為此,我們認為記者引用新聞人士的話,不管直接還是間接引用,不管講述者是對是錯,忠實原意是最基本也是不二要求,如果加引號的話,則必須保證原汁原味,不能添加或者更改字句,任何斷章取義、添枝加葉或者生吞活剝、不求甚解想當然,都是不允許的,也會往往出錯。有些話單獨抽出來看是一個意思,放在講話語境中前后意思聯系起來看則是另一回事。過去有一些記者寫完報道,如果牽扯問題比較敏感,擔心自己沒有記準,往往會請當事人審閱稿件以防出錯或出現不準確不完整狀況,造成被動。現在媒體競爭激烈,某些記者浮躁,沒有耐心核實事實,搶發新聞,于是,一些失實性、易引起糾紛的報道就這樣出籠了。
在新興的多種媒體并進發展的網絡時代,新聞的寫法與表現形式求新求變,但新聞寫作的真實性、準確性原則是不能突破的。
切記,記者和媒體如果靠那些華而不實的、煽情的、蠱惑性的噱頭標題來吸引眼球,或者靠不準確信息填充版面,雖能得到短暫的圍觀和興奮,但持續不久就會聲名狼藉,畢竟,一是當事人不滿意,不平則鳴;二則媒體時代使然,媒體多,信息發布方便快捷,人人都是記者又是評論家,發獨家新聞已很難做到,于是,在眾多同主題報道中孰真孰假、孰優孰劣,記者素養孰高孰低,采寫功夫孰深孰淺,親歷新聞現場的每個人都不是傻瓜,都是見證者和評論家;讀者也不是好糊弄的,具有很強的辨別能力。
我們認同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張志安老師的看法:作為記者,對于容易點燃情緒的報道要更加審慎,避免因情緒性報道引發社會本已形成的刻板印象更為深化,“記者要在操作上更專業,思考每個報道是否促進了對社會的理性認識,當然這是對記者的更好的要求。”
在2011年11月21日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網絡媒體應該提高自己的社會公信度,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成為共識。其中,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雷躍捷教授特別強調網絡媒體需要完善自身的采編管理體制,加強自律機制建設,同時也要加強網絡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這是網絡媒體提高自身素養和社會公信度、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經之路[4]。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是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素質要求,是一個媒體立足于社會、傳播先進文化,促進社會穩定、和諧與發展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新聞工作者人格的精神之骨、媒體公信力的生命線。
參考文獻:
[1]吳輝.淺議報刊新聞標題網絡化趨勢[R].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12-23.
[2]連曉東,劉海龍.自媒體時代專業新聞工作者應堅守什么原則?[J].新聞與寫作,2011(7).
[3]江耀明.在生命禁區求證新聞事實[J].新聞與寫作,2011(9).
[4]于洋.網絡媒體求解“公信之困”[R].人民日報,20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