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動漫因其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武士道精神作為日本國民精神中的核心部分,在大多數日本動漫作品中被反復提及。武士道可以分為“素行-松陰-明治”系譜和“鐮倉-戰國-葉隱-昭和”系譜,日本動漫在描繪武士道精神時,兩者皆有涉及。解讀日本動漫中的武士道精神、尋找武士道的源流,可以讓我們真正看懂日本動漫、讀懂武士道精神,進而更加準確地了解日本。
關鍵詞:日本動漫;武士道精神;文化
中圖分類號:G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155-02
日本一直享有動漫之國的美譽。其動漫作品因面向整個社會,囊括各個年齡層,加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成為了一種國民的普遍消費品,受到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人的追捧。2000 年日本文部省將漫畫稱為繼茶道、歌舞伎、相撲之后的第四個日本“國寶”[1]。有統計顯示,目前全球播放的動畫節目更是有60%由日本制作[2]。武士道精神作為日本國民精神中的核心部分,被大多數動漫作品反復提及,其中既有正面描繪嚴肅待之的,也有另辟蹊徑幽默表現的。因此,研究日本動漫中的武士道精神是真正讀懂日本動漫的必要條件。
一、武士道的分類
武士道的內容十分豐富,因而對于同一問題時常會有多種表述,在眾多表述中,有時甚至會出現矛盾對立的狀況。區分不同的武士道對我們研究動漫作品中的武士道精神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辻哲郎最早提出武士道有兩種類型的觀點,并且對武士道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他在承認井上哲次郎所建立的“素行-松陰-明治”的系譜的基礎上,另外建立了“鐮倉-戰國-葉隱-昭和”的系譜。簡單講,“鐮倉—戰國—葉隱—昭和”系譜的武士道就是以死亡美學為標志、強調獻身精神的武士道。在這一體系內極具代表意義的著作《葉隱聞書》開篇就寫到:“武士道者,死之謂也。”赴死、忠義兩全,是其終極追求。而“素行—松陰—明治”系譜武士道的代表則是以松陰的五倫、國體、義、勇、誠、武為德目,廣泛吸收中國儒學建立起來的武士道。其與前一系譜最大的不同在于對“死亡”強調要追究其是否“有義”。山鹿素行對之的總結是:“君之男色寵臣,聊不可有。縱令欲殉死,于我有正義而以道引導輔佐之,自然可息迷情。寵恩雖甚隆,不為殉死而心中無所恥也。”吉田松陰則繼承了素行的觀點,強調死必須符合“忠孝之大節”,而且“不可徒然”[3]。可以說,這兩種武士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對死亡的態度,在忠義禮節、職分論上的區別則不甚明顯,甚至互有交叉。 從這兩個角度觀察今天的日本動漫,會發現嚴格意義上,宣揚葉隱式武士道精神的動漫是較少的。參看日本權威動漫雜志NEWTYPE近幾年的排行榜會發現,上榜的長篇作品在表現出武士道精神中的忠勇義各要素時,必然體現著武士道中的仁。可以說以仁愛為中心,展示人類相互間的關懷是現代日本流行動漫的通行做法,而這恰恰就是對“素行—松陰—明治”系武士道精神的繼承。這其中原因,大概與日本二戰戰敗后文化界要求去法西斯化回歸和平,以及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不無關系。但實際上,日本在戰前所構建的,從葉隱之流引申出的武士道基本觀點,直至今日在很大程度上仍支配著日本人對武士道的認識[4],自然也就影響著外國人對日本武士道的認識。而在動漫作品中,葉隱式武士道精神其實也并未完全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只是側重點有所改變,其作用大多在于用向死而生的殘酷,與留有希望的生存做對比,并不成為作品宣揚的主題。也就是說,現有動漫作品中的葉隱式武士道精神,其存在意義多在于啟發人們對生命的思考,而在思考后,大多動漫作品是向著仁愛方向給予引導,而部分則以開放式的結局讓人繼續回味。
二、在武士的世界詮釋武士道的精神
(一)傳統武士的武士道精神。TV動畫《新撰組異聞錄》在主人公市村鐵之助加入新撰組不久,就借沖田總司對鐵之助進行教導的機會,讓主人公、讀者通過包括不能違背武士道,否則要切腹謝罪的“局中法度”看到了新選組的殘酷。除此之外,動畫中不止一次提到,加入新撰組“能學到的唯有變成鬼的方式”,“新撰組隊員一旦拔刀,或敵或己,必有一死”。但表現武士道的殘酷并不是其最終目的,鐵之助最終也沒有學會變成“鬼”的方式,在最危急的關頭仍然對敵人手下留情。按照新撰組的規矩,這樣的隊員顯然是不合要求的。可在動畫最后,多數人對鐵之助的選擇表示了認同,這種認同可以視作是作者想要宣揚的一種價值觀。另一方面,作為鐵之助最終對手的吉田稔磨,則是將葉隱式武士道精神貫徹到底的代表。他因舍棄了對生命的執著,可以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而擁有異常強大的戰斗力。最后他的死也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其中惋惜致敬的不在少數,甚至認為只有吉田才是真武士。其實認為只有他才是真武士的人,大多是因為對“葉隱式”武士道的刻板印象以及對“素行—松陰—明治”這一系譜的不了解。《新撰組異聞錄》的TV動畫,在開播僅2個月后的第26屆日本動畫格蘭披治大獎獲得了第九名的成績,而在現下如日中天的《火影忍者》其TV動畫當時已開播一年有余,只獲得了第十名[5],可見這部作品的爆發力。較美的人設、精致的故事以及時而穿插的搞笑情節,都為這部動畫贏得廣泛的人氣奠定了基礎,但以武士道精神作為最終支撐的架構可能才是這部動畫迅速走紅的根本原因。
(二)與現代生活接軌的武士道精神。與《新撰組異聞錄》總體沉重的氛圍相比,同是以武士為主體的《銀魂》則另辟蹊徑,大打搞笑無厘頭的牌。但在武士道精神的表現上卻依舊是嚴肅認真的,或者說正是由于主角坂田銀時平時一副天塌了也不關他事的樣子,才使得他在遇到危機時表現出的武士精神更加耐人尋味。而銀時所貫徹的武士道,其實就是“素行—松陰—明治”系武士道在現代日本的延伸。銀時會在同伴說:“到此為止了嗎,與其被敵人所擒,還不如最后做個真正的武士干脆利落地切腹”時,說“別說傻話,站起來。要是有那個時間去想一種美麗的死法,還不如,漂亮的活到最后”;會說“堅持別人給你準備好的武士道又能怎么樣?就算難逃一死,我也要貫徹我自己的武士道,按照我自己認為美的方式生活下去,保護我想要保護的東西!”與《新撰組異聞錄》這類動畫不同的是,《銀魂》打破了人們對武士的那種生活節制、克己自律的刻板印象,時常出現的搞笑橋段,表現的似乎完全就是一個只忠于自己的現實的小人物形象。
當西方文明在日本剛開始大舉推進之時,日本思想家新渡戶稻造曾提出“武士道還活著嗎”這樣的問題,而他自己給出的答案頗值得研究,他寫到:“當研究武士道所侵潤的各種德行的時候,我們曾從歐洲的典籍中引用了一些來做比較和例證,可以看到沒有哪一個特性能夠稱得起是武士道的專有的遺產”,可“武士道所刻印在我國國民特別是武士身上的性格,雖然不能說‘種屬的不可分離的要素’,但他們從此保有其活力,是毫無疑問的”,“雖不具備形式,但武士道過去是,現在也是我國的生氣勃勃的精神和原動力”[6]。他的回答恰恰可以解釋銀魂中這種武士形象改變的原因,因為武士道本身只是一種精神,并不具備形式,只要能在內心稟有這種信念,即便是小人物也可以將武士道演繹的淋漓盡致。何況坂田銀時這一人物在設定中,過去就是一個遵從“吉田松陽”(這一名字就是源于真實歷史上的吉田松陰)教誨的真武士。將“素行—松陰—明治”系的武士道精神與現代生活相連,與普通的小人物相關,是《銀魂》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有著非武士外殼的武士道精神
除了上文這些直接用武士來表現武士道精神的動漫作品,更多的動漫則是借其他形式展現武士道的精神。現在流行的三大長篇動漫《海賊王》、《死神》、《火影忍者》,如若仔細辨認,其中所表現的那種為了理想信念而不屈的精神是十分相似的。無論是《海賊王》中,為了要實現與因救他而斷臂的香克斯的約定而出海的路飛,還是《死神》中總是會為了同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黑崎一護,又或者是《火影忍者》中將本來習慣于陰暗的忍者演繹的充滿陽光的漩渦鳴人,他們身上都散發著同樣的自強不息、決不放棄的精神,而這相似的源頭就在于對武士道精神中的義、勇、仁、禮、誠的擴展。而幾乎所有的熱血少年動漫都體現著類似的精神,在《驅魔少年》里,主人公亞連始終相信同伴,心存大愛,不斷用自己的勇氣與無畏贏得一場場戰斗的勝利。放在《家庭教師》里,這種為了同伴、為了信念、不停戰斗的模式,則被植入了黑手黨家族首領的培養中。
戰爭類動畫則為武士道精神的展現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從1979年出品至今的《機動戰士高達》系列,圍繞著戰爭與和平、生與死、愛與恨,成功地制作出了一部又一部影響力非凡的動畫。這其中既有以戰爭為樂,貫徹著“葉隱式”武士道精神,如山本朝常所說的“只要有心一死就好……沒有丟臉……既不考慮勝敗,也不在意外在形式,無二無三,一味死狂,自置死地,方為活路”[7]的戰斗狂人;也有憎惡戰爭卻被迫深陷其中的,遵從山鹿素行所言的“死天下事易,成天下事難”,茍且活著只為結束戰爭的信仰少年。運動類動漫里,武士道精神更是被展現的淋漓盡致。《灌籃高手》、《網球王子》、《棋魂》雖然項目不同,但那種會為了榮譽而拼搏,會對技藝高超的對手表示尊敬,并且永不服輸的精神不因項目的不同而改變。而科幻類的《噬魂師》、《fate stay night》,甚至驚悚靈異類的《空之境界》等等,也都有體現武士道精神。當然有人會對這種義、勇、仁、禮、誠的精神是否就是武士道精神產生質疑,因為包括中國動漫在內的很多動漫也有類似精神的體現,但正如上文中新渡戶所說,武士道的各種德行沒有哪一種是武士道所獨有的,沒有“種屬不可分離的要素”。類似的精神在其他國家可能會有另外的稱呼或行為模式,比如中國的士人、歐洲的騎士,可這不影響日本人所稟有的日本武士道精神本身。因此筆者以為,將這些土生土長于日本的動漫其中所包涵的這類精神稱為武士道精神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不過相似并不等于相同,目前將日本的武士與其他文化模式中相似階層進行比較研究的成果已經頗多 ,筆者不再詳述[8]。
日本動漫中的武士道,既對武士道源流中“素行—松陰—明治”系譜有所繼承,又不忘對“鐮倉—戰國—葉隱—昭和”系譜中以“葉隱”為代表的“向死而生”的精神加以表現。“素行—松陰—明治”系譜的武士道精神是其倡導的主體,“鐮倉—戰國—葉隱—昭和”系譜的武士道精神則常常作為補充,給人以啟示,引發人們討論。
參考文獻:
[1]姜濱.日本動漫文化的流變與發展[J].當代傳播,2011(4).
[2]呂云.“世界動漫王國”打造日本影響力[N].廣州日報,2010-07-14.
[3]唐利國.武士道與日本近代化轉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唐利國.武士道與日本近代化轉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日本動漫年度排行榜2003年各項排名[OL].百度貼吧,http://tieba.baidu.com/f?kz=15225738.
[6](日) 新渡戶稻造.武士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7]朱坤容.向死而生:武士道生死觀之評述——以《葉隱聞書》為中心[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8]高小巖.從士人、武士和騎士的對比看中日歐文化差異[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