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開設公共選修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基于這樣的教育理念,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公選課程,就有了一些課程設計的共性。本論文試圖從公選課課程設計入手,分析、探討其教學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公選課;課程設計;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118-02
中國內地高校開設公選課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公選課實際上已經成為我國大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涉及數學與自然科學類、人文科學類、社會科學類、計算機類、語言類、藝術類、體育衛生類、基本技能類等[1],在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明確課程目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校公選課的生源來自各個學科,少則五、六十人,多則上百人,選課動機千差萬別,如何在一個半小時內,吸引學生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呢?大學教育的定位不應只是知識教育、技能培養,高校公選課的定位是通識教育,其中增強人文教育理念應當貫穿于高校公選課課程設計中,包括愛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價值觀的教育內涵[2]。不同學生對所選課程的期望各有不同,但擔任公選課的老師要思路清晰:我為什么要開設這門課程?課程設計必須要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性。在本人所擔任公選課《紀錄片創作與賞析》的課程設計中,我將課程的教學目標修訂為:分享人生經驗;正視社會歷史、現實;反思人生意義、價值;豐富大學文化生活;提高影視鑒賞力。上公選課的大多是大一、大二的學生,他們對社會的認知水平和能力還有待提高,本課程希望通過不同類型的紀錄片的推介、賞析,為他們打開一扇認識歷史、社會、人生的窗口,從多個層面帶給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相信總有一點可以觸發他們的共鳴。
二、突破課程理論框架、創新設計課程教學內容
(一)增強學科知識的普及性。與專業課程教學要求不同,高校公選課課程教學目的主要是拓寬學生知識面。因此,教師在做課程設計時,必須把課程的理論知識打碎、揉爛,刪繁就簡、降低學習難度,形成以知識應用為主、理論為輔的課程教學框架。比如可以對一般課程里的歷史背景、理論溯源進行刪減;將課程體系粗枝大葉化,繪制出課程核心內容的枝干,將專業理論通俗化,更強調知識的普及性。
(二)精選接近性強的學習材料。相較于專業學生,公選課的同學對所選課程知之甚少,如何激發他們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就成為課程設計的關鍵。比如本人所教授的《紀錄片創作與賞析》這門課程,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的教學資料庫也在不斷地調整中。在選擇觀摩影片時,為保證讓學生觀摩到不同類型紀錄片,我會刻意選擇一些短小的、時代感強的題材,比如《活力中國》系列、《新青年》、《街舞狂潮》等;自然地理類題材記錄片是一般觀眾都會喜愛的片種,我選擇的是制作精良的《美麗中國》、《森林之歌》;為了豐富大家的文史知識,特意選擇《故宮》、《大國崛起》、《敦煌》、《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等題材的影片;為了讓大學生認識真實的中國,我也選擇了一些反映社會現實的紀錄片,如《歸途列車》、《阿拉民工》等;還選擇了《梁思成與林徽因》等愛情題材的紀錄片,希望通過真實的影像故事觸發同學們對愛情的向往并懂得珍惜的可貴。
(三)增加師生互動性內容。作為大學通識教育,培養學生多元思維方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是課程教學方法的設計思路[3]。在做公選課課程設計時,必須將課程內容逐一分解、細化到每堂課中,并通過問題設計、課堂討論將知識體系串聯起來,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質疑力、反思力,在討論中幫助學生理解、消化專業知識。這種互動一定是啟發式的,帶有思辨性的,不能是灌輸式的。老師不一定給出答案,但要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當降低課程專業難度,不能像要求專業學生那樣要求公選課的學生,問題設計要深入淺出;高校公選課教學更講求藝術性,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授課方式,自然是大學生喜歡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簡單迎合學生的口味,而是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提高多媒體教學水平。多媒體在高校教學中已經很普遍,但課件的設計水平卻參差不齊,有的只是教案的文字版,并沒有把多媒體的優勢發揮出來。公選課多媒體課件設計要強化視覺、聽覺效果,教師可以制作出課程所需的視頻、音頻文件,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應用性;PPT的設計要突出視覺線,文字要少而精,圖文并茂效果才好,可以是課程的要點、難點,可以是討論題目,也可以是設計好的圖標、動畫……
三、強化設計性,有效控制教學環節
(一)課前做好引導。在每次正式開始課程內容前,先做簡短的課程回顧,再通過設計好的針對性問題明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和目標,做好學生的學習引導。比如《紀錄片創作與賞析》的課堂教學中,我會結合上節課課后布置觀摩的影片,提出一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并不直接給出參考答案,讓學生們帶著疑問開始本次學習。
(二)課中增強互動性。公選課程不適合滿堂灌,老師不能只做傳聲筒。一節50分鐘的課,課程理論教學內容設計最好不超過30分鐘。做課程設計時要強調可操作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案例引出一個個問題,讓學生參與討論,在提問過程中還要盡可能顧及全場,調動、活躍課堂氣氛,任課老師適時對大家的討論結合課程知識點予以回應,引導討論的大方向。
(三)課后做好課堂總結。在下課前,一定要做幾分鐘的課堂總結,將當天的知識要點進行匯總強化,并布置下節課討論的題目。《紀錄片創作與賞析》的每節課后,我會給出學生下去觀摩的篇目,并提出相應的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觀看、思考。
四、增強思辨性,鼓勵學生參與課程教學
(一)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度、參與性。大學教育絕不只是實用的工具,大學課程也不只是傳播知識信息,還涉及道德、倫理、審美等領域,影響大學生人格、思想、責任感的形成。如今,我國高校公選課教育管理給了任課老師很大空間,因此應當提倡、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自由討論,有交流、有探討、有碰撞是培養大學生思辨性的最好手段。當然,老師要主導討論的行進,做好引導和啟發,真正達到一定教學效果。在《紀錄片創作與賞析》的課堂上,我會選擇一些有爭議的影片供學生觀摩,通過討論、交流共享不同學科青年的觀點、立場,引導學生們認識人性、社會的復雜性,激發他們對“公平、正義”、“良知、責任”等人文精神的認知。
(二)弱化課程管理強制手段。大學公選課程教育應當充分利用心理學的“獲益吸引,降低阻抗”原理,給學生更多自主權,比如將課堂考勤點名轉換成課堂提問,既能了解到課率的情況,也起到了考勤作用,學生也很容易接受。學生請假一律批準,不準假,他/她的心不在課堂上,也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其實,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并沒有遇到經常請假的學生,只要課講得好,同學們還是很樂意上公選課的;這樣也會給老師一定壓力,課講得好才有人來聽。高校公選課課堂是給予大學生浸染人文精神的很好空間,教師要做好課程設計、認真備課、上好課,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真正讓公選課成為大學教育中一座清新的花園,百花齊放、生趣盎然。
參考文獻:
[1]嵇春霞.立足通識教育,打造高校公選課教材—從四所高校的公選課調研說起[J].科技與出版,2008(8).
[2]葛紅兵.論人文精神的實質—兼及大學人文教育問題[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1).
[3]王麗芳,滿達虎.對高等院校開設公選課的幾點思考[J].高教高職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