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全球性災難頻頻發生,氣候反常、全球變暖、水資源短缺、居住環境惡化使人類飽受威脅。伴隨世界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不斷地被人們所認識,低碳經濟應運而生。
【關鍵詞】低碳經濟節能減排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中宣部、教育部等17部委共同制定了《“十二五”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廣泛動員全社會成員參與節能減排,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及發展低碳經濟的好處
低碳經濟,就是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為基礎的新型經濟模式,追求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潔能源的開發,其核心是創新能源及減排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制度創新與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產生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它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礎上的現代工業文明,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將為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友好發展開辟新的路徑,對世界經濟來說仍有著重大影響,具有巨大的進步意義。
從戰略層面看,未來的國際經濟競爭很可能是低碳經濟的競爭,誰超前部署,誰就可能贏得先機。而我國作為一個高能耗國家,如果能從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開發低碳經濟會帶來巨大回報:一是有助于能源的節約,以便減輕我國發展面臨的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二是緩解當地的污染物并保護當地環境的完整性; 三是可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四是有利于先進技術的推動與發展,最終增強我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主要困難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項漫長又困難的系統工程,以英國為例,它是最早提出發展低碳經濟的,其目標也僅僅是在2050 年前,完成低碳經濟社會建設。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一系列的困難與挑戰還在等待著我們。
(一)能源需求不斷增長,但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近期卻難以轉變
目前,我國處在工業化及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人口增長、消費結構升級等各個方面,都對重工業產品有著大量的需求,導致對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長。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而在所消費的能源中,煤炭的比重高達69.5%。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導致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存在顯著的“高碳”特征。
(二)現有產業結構使得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難以實現
目前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已初步形成,日美等發達國家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或者服務經濟時代,而我國三大產業間仍然停留著“1∶5∶4”的比重,經濟增長對第二產業的依賴過大,第二產業中重化工業比重過高,而清潔環保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以及比重較低。
近些年,我國的鋼鐵、有色、建材、化工和電力等高耗能行業的發展過熱。同時,這些行業中許多企業的工藝及設備落后,而地方政府為了保護當地的各種利益,使得這些本該關閉企業繼續運轉,要徹底淘汰這些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落后企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走。
(三)缺乏強力而有效的激勵機制
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是技術創新,但我國在低碳技術的研究方面面臨著許多困難。首先,缺少有效連續的政策支持。雖然相關的主管部門曾制定、出臺過與低碳技術研發相關的優惠政策,但隨著時間的發展,管理機構權限的變化、政策規定的不完善,使得許多鼓勵政策名存實亡。其次,我國低碳技術研發資金大部分需要依靠政府與國際機構的各種捐款及貸款,資金來源不穩定。與此同時,金融系統對低碳技術項目支持不夠,只有少數銀行會對低碳技術項目進行融資,而且信貸金額很少,根低碳技術發展的資金需求本不能得到滿足。
(四)“鎖定效應”在短期內不易消除
當前,我國是世界上極為重要的工業制造基地,同時制造業發展的水平相對較低。目前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制造業企業,大部分是對常規技術進行簡單的復制。而這些企業的基礎設施投入,如機器設備、大件耐用品等,使用年限大多在15 年甚至50 年以上,具有較強的“鎖定效應”。
三、我國向低碳經濟轉變的優勢
雖然我們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困難重重,但由于我國的具體國情,我國在向低碳經濟轉型中也具備諸多優勢。
第一,我國產業結構、消費水平均處于高消耗階時期,加之我國節能技術不發達,能源管理水平有限,這使得我們在通過調整結構、革新技術和改善管理等途經來實現節能減排的空間較大。
第二,相對于發達國際,中國的減排成本較低,能源項目需求增長迅速、符合減排條件的項目多、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等特點,有利于開展市場碳排放交易,從而吸引大量資金進入減排項目。
第三,技術合作潛力大。一方面,在低碳技術上,中國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落差,另一方面,低碳技術國際合作趨勢增強。在全球高度關注氣候變化、發達國家承諾要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國,存在很大機遇。
總之,我國要努力參考西方發達國家中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提出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并輔之相應的措施,逐步建立低碳經濟的政策柜架,例如建立低碳經濟法律保障體系,重視低碳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大力發展低碳產業群,激勵企業從事低碳生產與經營,積極參與低碳化的國際合作等。
參考文獻
[1]任力.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及啟示[J].發展研究, 2009(2).
[2]杜飛輪. 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2009(10).
[3] 草鳳中.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J].城鄉建設,2009(11).
[4]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
作者簡介:王瑩(1988-),女,漢族,山東聊城人,就讀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方向:微觀金融理論與實務;杜娟(1986-),女,漢族,河北衡水人,就讀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方向:微觀金融理論與實務。
(責任編輯:趙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