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歐債危機這一現象入手,針對歐債危機對中國銀行業會計的影響,綜合全面風險管理的定義,對我國銀行會計全面風險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歐債危機銀行會計全面風險管理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希臘等歐盟國家相繼發生債務危機,威脅到歐盟各國國家的主權信用。這場金融危機的“蝴蝶效應”已經推動世界經濟邁入后金融危機時代。后危機時代并不意味著危機的過去,而是引發一連串國家主權信用降級的消息。短短幾年內,歐元區債務危機不僅從外圍國家漸漸蔓延至核心國家,更從政府債務蔓延至銀行業危機。
反觀中國,自中國農業銀行于2010年上市以來,中國四大商業銀行已實現股份制改革,這標志著中國商業銀行開始從國家宏觀調控的工具轉型為市場經濟中的微觀主體,這項轉變給商業銀行會計創造了更多靈活性,同時也意味著商業銀行會計需要加強全面風險管理。
而在歐洲,政府與銀行的關系不同于中國。歐盟地區的銀行業市場化程度很高,得益于其成熟的資本市場,但是同時也對國際經濟環境的依賴性很強,如何有效結合產品市場與資本市場,使其相互輔助,協調發展,是歐洲銀行業與中國銀行業需要共同探討的問題。
二、我國銀行會計全面風險管理的現狀
全面風險管理是指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包括內部控制系統、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理財措施和風險管理的組織職能體系,從而為實現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和方法。筆者主要從內部控制、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風險管理策略三個方面探討我國銀行會計全面風險管理的現狀
(一)內部控制系統
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五部門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標志著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有業內人士和媒體甚至稱之為中國版的“薩班斯法案”。內部控制系統是全面風險管理系統的基礎,是銀行會計信息質量可靠性的保障。國內經濟學家指出,無論市場如何風云變化,“天條”是不能觸犯的,這是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帶給我們的教訓,內部控制系統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由于金融行業市場化程度加大,我國商業銀行面臨激烈的行業競爭。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收益還是來自利貸之差,很多銀行為擴大資產規模,獲取較大資產收益,放寬條件發放貸款,加大了銀行運營風險。另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為提高收益,產生了很多金融衍生品和資產負債表外業務,而我國關于金融衍生品和表外業務的會計準則還不夠完善,內部控制體系產生了很大的風險漏洞。
(二)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銀行業的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銀行會計信息系統成為銀行會計全面風險管理的工具。目前我國銀行會計信息系統網絡化已經初具規模,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隨著金融衍生產品的多樣化,銀行會計信息質量不再僅僅滿足于可靠性,相關性與及時性成為衡量商業銀行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標準,而中國缺乏具有系統性、公共性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數據庫,對每一筆金融衍生品交易無法實時披露、有效分析,使信息使用者無法有效決策,不利于金融工具方面會計新準則的實施。
(三)風險管理策略
風險管理策略是實現銀行會計全面風險管理的戰略方法。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以國有資產控股為主,以銀行價值最大化為原則,采取了多種風險回避、風險分散、風險轉移等手段,然而多家商業銀行卻在風險管理策略上使用不當,在與外國投行的對賭中發生重大虧損,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三、加強我國銀行會計全面風險管理
(一)實現“以人為本”的內部控制系統
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構建內部控制系統,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內控管理文化。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來看,人本思想的宣揚有助于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的形成,減少制度的強制性給員工帶來的反感情緒,并且節約銀行用于制度建立、約束處罰的成本支出。因此,首先要樹立內部控制管理思想,內部控制管理是銀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關系到銀行的生存和發展,要使全體員工與銀行擁有一致的愿景,作為組織行為的共同指導思想,促使由決策層、執行層和監督層共同構建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相互制衡作用。其次,加強內部控制管理的激勵機制,實現目標多樣化,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激勵員工自覺實現內部控制管理目標。
(二)建設現代化會計信息系統
為了滿足及時性和相關性的會計信息質量需求,我國商業銀行會計信息系統應該借鑒國際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成熟經驗,建立統一、規范、系統的交易數據庫,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為加強銀行會計全面風險管理,應該保持銀行內部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和獨立性,采取相應手段,如重要崗位的職能分離,信息系統使用的授權等。
(三)樹立科學的風險管理策略意識
銀行的風險應對包括風險回避、風險減低、風險分擔和風險承受等方法。以銀行價值最大化為原則,樹立科學的風險管理意識,企業對不能承受的風險,銀行應該主動回避,不能因為追求短期的利潤而忽視了長期高風險運營給銀行自身和全體社會帶來的危害。
總之,歐債危機的蔓延給中國銀行業帶來了經驗和教訓,在不違反基本原則和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的前提下,中國商業銀行應當積極參與資本市場,而銀行會計核算應加強全面風險管理,更加穩健地為這一發展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劉杰,莊明來.衍生金融工具創新環境下銀行會計信息系統重構[J].財會通訊,2009(4):42-43.
[2]黎代福.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問題與對策:基于中國建設銀行的分析[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5):20-23.
[3]林兢,林屏.從銀行的會計環境看中國商業銀行會計改革[J].金融會計,2001(5):16-17.
作者簡介:吳芝霖(1990-),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研究方向:銀行會計。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