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芳,劉傳江,胡 銘
(1.武漢大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武漢430072;2.湖北省聯合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武漢430077)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一直面臨沉重的就業壓力,體制轉軌和發展轉型使大量城鎮職工下崗、轉崗、再就業,城鎮失業率居高不下。與此同時,新型工業化道路和中國特色城鎮化過程中,農業現代化使農村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農村失業也獲得廣泛關注。伴隨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農民工的失業亦出現,引發諸多社會問題。農民工從農村外出不等于在城鎮就業,在城鎮失業不等于返回農村,故其失業問題比城鎮失業和農村失業更加復雜,現行的失業統計沒有準確反映他們失業的實際嚴重程度。
本文從過度教育角度研究農民工的隱性失業。關于過度教育的衡量,Groot和Maassen van den Brink(2000)總結了四種方法:直接自我評價(Direct Self-Assessment,DSA)、間接自我評價(Indirect Self-Assessment,ISA)、職業分析(Job Analysis,JA)、實現的匹配(Realised Matches,RM)。由于數據局限,本文使用RM方法衡量農民工的過度教育,根據課題組2009年武漢市農民工抽樣調查中樣本的工作名稱信息,對照勞動中介機構發布的招聘信息,確定工作學歷要求的平均情況,與樣本的受教育年限做比以評價是否匹配,進而得到樣本整體的匹配率(Match Rate)、不匹配率(Mismatch Rate)、過度教育率(Over-education Rate)、教育不足率(Under-education Rate)。匹配率指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學歷要求相符的樣本在調查中所占的比例,錯配率指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學歷要求不相符的樣本在調查中所占的比例,二者之和為1;過度教育率指受教育年限高于工作學歷要求的樣本在調查中所占的比例,教育不足率指受教育年限低于工作學歷要求的樣本在調查中所占的比例,二者之和為不匹配率。
該調查的樣本總量為1100人,抽樣框采用分塊和分類方法確定,樣本抽選采用行業和城區配額、樣本點和調查樣本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樣本行業配額的依據是武漢市第二次農業普查(2006年)外出勞動力結構,抽樣框來自武漢三鎮6個中心城區(洪山區、武昌區、漢陽區、口區、江漢區、江岸區)里外來農民工密集的用工單位和街道。篩除已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樣本和家庭自我經營的樣本,進行數據清理,剩余727個有效樣本,計算其匹配率、不匹配率、過度教育率、教育不足率,列示如表1,發現不匹配率尤其過度教育率相當高,超過百分之五十。

表1 樣本的匹配率、不匹配率、過度教育率和教育不足率

表2 變量描述
為探究樣本出現嚴重隱性失業的原因,以下借助多元Logistic模型進行分析。除年齡(Age)、性別(Sex)、婚姻狀況(Mar)作為背景變量外,模型還引入受教育年限(Edu)、外出打工年限(Exp)、本地朋友(Fri)、是否簽訂合同(Ctr)變量。其中:受教育年限和外出打工年限反映樣本的人力資本;本地朋友反映樣本的社會資本;是否簽訂合同反映樣本的職業狀況。表2為變量描述。被估計的模型見后,啞變量的參照組均為最后一個分類。

模型的似然比檢驗P=0.000。對各自變量的作用進行似然比檢驗的結果顯示,除性別(P=0.364)、婚姻狀況(P=0.181)、本地朋友(P=0.150)外,其余自變量有統計意義。估計系數見表3。

表3 估計系數
表3中,樣本的受教育年限、外出打工年限、是否簽訂合同指標都顯著。其中:(1)樣本受教育年限越長,越容易過度教育。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勞動市場二元分割,農民工普遍難以獲得與自己受教育水平匹配的工作,致使學歷越高的農民工越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農村的初中等教育脫離實際,農民工接受教育的邊際效用遞減,導致其學歷越高,相反在城鎮勞動市場中越處于相對不利地位。總之,農民工學歷得不到雇主承認和重視,普遍從事不需要太多知識的工作,僅作為簡單勞動力存在。(2)樣本外出打工年限越長,越不容易過度教育。此處合理的解釋是,即使滯留于次屬勞動力市場難以向上突破,外出打工經驗豐富的農民工也有可能比沒有什么經驗的人更容易從事相對匹配的工作,但代價是以時間為代表的高額交易成本,形如多次試錯。(3)過度教育在沒有簽訂合同與簽訂口頭合同的樣本中更容易發生。究其原因,愿意和農民工簽訂書面合同的雇主一般較為規范,在對人員進行招聘和日常管理的過程中,可能會像首屬勞動市場上的雇主更加注重應聘人員的學歷和崗位的匹配。某些企業和職位的性質使雇主傾向于這樣做,如一個小型服裝廠在錄用縫紉女工時可能不會特別注重學歷,而一個大型酒店在招聘前臺服務生時就有可能要求對方提供學歷證書。在大部分次屬勞動市場的雇主眼中,農民工無論學歷如何都是簡單勞動力。農民工要改變境遇向首屬勞動市場突破,需要付出長期努力。次屬勞動市場固然也偶爾提供相對較好的工作,能緩解農民工的過度教育,但回顧前述數據知,雇主和農民工簽訂書面合同的比例在全部樣本中才占14.0%。只要勞動市場二元分割,農民工的隱性失業就難以解決,只會加重。
過度教育這種隱性失業是極其嚴重的要素低效配置,對農民工和社會都會造成很大負面影響。影響始于在過度教育狀態下的農民工無法充分發揮人力資本,這會相對減少他們的收入,而收入減少不僅是物質損失,也會造成精神困惑。挫折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引發攻擊(Dollard,J.,Doob,L.W.,Miller,N.E.,Mowrer,O.H.,Sears,R.R.,1939)進而群體性事件,也促使民工荒產生,后者對經濟發展不利,前者影響和諧社會。為此,有必要分析過度教育的收入效應,采用下列工資方程(Sicherman,1991):

W為農民工的月收入,X為影響農民工月收入的變量。農民工的受教育年限E被分解為工作要求的受教育年限Er、過度教育的年限Eo、教育不足的年限Eu。表4列出不對E分解和對E分解的回歸結果。

表4 不對E分解/對E分解的回歸結果
表4左邊,性別、外出打工年限和受教育年限對樣本月收入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說明男性、外出打工年限長、受教育年限長的農民工傾向于有更高的月收入。但是,對比表4右邊可以發現,固然樣本的受教育年限越長,月收入越高,但如果受教育年限和工作要求的學歷不匹配,樣本就不能完全地獲得在匹配狀況下工資提高的幅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雇主的確為不同學歷要求的工作設置了不同工資,學歷要求越高的工作工資設置越高,但由于前文提到的各種原因,許多農民工無法獲得從事這些與他們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工作,進而得不到相應的高報酬,當出現過度教育,他們的收入就遠不及匹配情況下同等學歷者的收入了。收入的相對減少會引起勞動者的挫敗感,引發對勞動者自身和社會都不利的后果。
未來一段時間內,隨著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中國特色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我國的鄉城勞動力轉移規模將繼續擴大。農民工作為農民向市民最終轉化的過渡群體,其就業問題不容忽視,而假如不考慮過度教育,農民工的實際失業率將被大大低估。
在造成農民工這種隱性失業的諸多原因里,二元分割的勞動市場首當其沖。首屬與次屬勞動市場之間缺乏通道,農民工難以從后者進入前者。當越來越多的農民工無法突破勞動市場的二元分割而滯留于次屬勞動市場,次屬勞動市場的同質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他們大規模的隱性失業。與此同時,勞動者本身卻在快速分化,新生代農民工將逐步成為鄉城轉移勞動力的主體。和老一代農民工相比,他們在文化程度上得到很大提升,如果仍無法突破高度同質的次屬勞動市場,隱性失業情況只能更加嚴重,進而造成大量社會問題。
有鑒于此,改善農民工的失業尤其隱性失業應成為當前一項緊迫任務,打破勞動市場二元分割首當其沖。這需要政府在相關制度改革上加快步伐。除此以外,社會各界也應轉變對農民工的偏見和歧視,并設法對農民工在城鎮的就業和生活予以幫助。職業培訓是必要的,社會保障更加必要,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各界的通力協作。在農村地區普及義務教育并設法提高其實用性,也將對改善農民工的失業問題起到幫助。
[1]顏維琦.千方百計保民生[N].光明日報,2009-08-05.
[2]Robinson,J.V.Essays in the Theory of Employment[M].New York:Macmillan,1937.
[3]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
[4]SEN,A.K.Peasants and Dualism with or without Surplus Lab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6,(74).
[5]Duncan,G.J.,Hoffman,S.D.The Incidence and Wage Effects of Overeducation[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81,(1).
[6]Hartog,J.Allocation and the Earnings Function[J].Empirical Econom?ics,1986,(2).
[7]Rumberger,R.W.The Impact of Surplus Schooling on Productivity and Earning[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m,1987,(22).
[9]Groot,W.,H.Maassen van den Brink.Overeducation in the Labor Mar?ket:A Meta-analysi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99,(2).
[10]Dollard,J.,Doob,L.W.,Miller,N.E.,Mowrer,O.H.,Sears,R.R.Frustration and Aggression[M].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1939,(1).
[11]Sicherman,N.Overeducation in the Labor Market[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