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德國、日本、韓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李 珍 王 剛
食品安全是現在的中國無法逃避的字眼。不必說小作坊,就連蒙牛這樣消費者認為信用度較高的知名大企業也無法讓人放心。一項國內最新調查顯示,80.4%的受訪者對當下的食品沒有安全感。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2011年的食品安全狀況比2010年更糟。中國應在這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痛定思痛。在被看作是食品安全有更強保證的歐洲、日本等市場,其食品業的發展史,也是一部由事故推動安全的歷史。
歐洲:一出事就立法
在德國,每次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當地立法部門總會盡快完善法律監管細則。2002年,在對食品的一項檢查行動中,德國食品檢查機構發現下薩克森州等一些有機農場里的雞飼料中含有毒物質除草醚,這種物質還通過食物鏈出現在嬰兒食品中。一些歐盟國家開始抵制德國農產品。德國數百家企業被暫時“封殺”。吸取教訓后,德國2004年推出了雞蛋“身份證”制度,每個雞蛋都有“身份證”——一串編碼。它由三部分字符組成,分別代表母雞的飼養方式、出產國和飼養場地。飼養方式分0到3四種。“0”號蛋是生物蛋,產這種雞蛋的母雞沒有固定雞舍,自由覓食,飼料里沒有化學添加劑。生“1”號蛋的母雞是露天飼養場放養的,有固定雞舍,除自由覓食外還添加人工飼料,定期打預防針。“2”號蛋是圈養母雞生的蛋。“3”號蛋是籠中之雞產的。如果一個雞蛋編號為“1-DE-084567”,那就表示它是“德國巴符州某一家露天飼養場放養的雞蛋”。有了這些編碼,雞蛋質量只要有問題,有關部門就會順藤摸瓜,追查到飼養場。
最近兩年,德國又爆發兩起嚴重食品事故。2010年12月底至2011年初,德國二惡英飼料污染事件造成全德5000余家農莊被關閉,數千只雞被捕殺,大約10萬枚雞蛋被銷毀。這給該國農民造成數以億計歐元的損失。德國政府調查發現,這是由于一家叫“哈勒斯和延奇”的公司出售的動物飼料有毒。之后,德國政府出臺新法規控制動物飼料供應商。新法規規定,制造動物飼料的生產商必須將所有化驗結果呈交給有關當局。德國政府還研究把食品與飼料安全條例加入刑法的可行性,并可能將違反者當成涉及刑事罪行,而非民事責任。
最近的一起重大食品事故是毒豆芽事件。2011年5月,德國發生出血性大腸桿菌死亡事件。導致德國30多人死亡,約4000人感染患病。疫情還蔓延至瑞士、丹麥、英國、奧地利、荷蘭等國。德國衛生部長承認疫情報告機制需改進。包括加大對大腸桿菌的研究、逐年減少農作物中使用化學藥物,實現飼料有機化等。
2001年9月,英國和愛爾蘭等國相繼暴發口蹄疫,危機持續長達11個月,導致歐盟國家肉類市場全面萎縮。為避免類似事件再次遭遇失控局面,2002年1月,歐洲食品安全局迅速成立。作為獨立的風險評估機構,歐洲食品安全局向政府和消費者提供有關食品和飼料安全、營養等領域的科學建議,協助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采取有效和及時的風險管理決策。
日本:責任首先在政府
二戰后,日本一度處于饑荒當中,從貧困走向經濟發展的日本,對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不是很重視,民眾也沒有維權意識。直到1955年發生了著名的“森永砒霜牛奶事件”,才讓食品安全問題被提上議程。
森永是日本當時最大的乳制品企業,為節省成本將劣質添加劑加入奶粉當中,結果產生大量砷化物,就是砒霜。在這一事件中,有12159人中毒,其中有130個嬰兒死亡。在“森永毒奶粉”事件后,日本各地建立了大大小小幾十個維權組織。1968年日本又出現了“毒米糠油”,中毒人數再次在千人以上,死亡28人。這兩次惡性事件讓日本民間對政府的抱怨增長到極點。日本食品安全開始成為拿到國會會議上討論的問題,促使日本政府在1968年推出了《消費者保護基本法》。該法律的最大亮點就是:把日本原來的重視企業訴求轉為重視消費者權益,表明了以消費者權益為重的方向。而且如果發生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情,責任首先在政府而不是企業。這樣各級政府就必須承擔保護食品安全的責任,從而對食品每個環節的監督都認真負責起來。1970年日本各地又開設“消費生活中心”,專門受理消費者投訴。
上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基本沒有發生惡性食品安全事件。但進入21世紀以后趨于平靜的食品安全問題又出現了。2007年,日本北海道一家肉制品加工企業以豬肉冒充牛肉被曝光;日本札幌市一家著名糕點企業擅自篡改布丁果凍的保質期。還有很多食品企業用的魚、雞等以次充好;有的超市對食品保管不善,造成食品變質也照常出售等。對此日本政府將《食品安全基本法》、《食品衛生法》等都做了修改。修改后,食品企業不能再將責任歸咎于原料提供方、農戶、或者食品銷售方等,不能撇清自己和事故的關系。食品生產企業不僅要對原料嚴格檢測,也要對運輸、銷售、售后等所有環節負責任。
韓國:“毒餃子”生產商謝罪自殺
1995年,韓國某知名電視臺披露,部分韓國產牛奶中混雜有乳房生病乳牛的分泌物,牛奶中殘留的抗生素、微生物殘留等指標超標。韓國牛奶銷售暴跌40%。韓國政府隨后出面解決,不僅大幅提高牛奶質量標準,而且按照牛奶質量不同設立不同的收購指導價,引導牛奶生產者提高牛奶品質。
韓國2004年出現了“毒餃子風波”。有幾家不法食品原料企業將本應當垃圾扔掉、含有大量大腸桿菌等細菌的變質蘿卜做成餃子餡,賣給生產速凍餃子和包子的食品企業,其中一家企業的餃子餡產量甚至占韓國70%的市場份額。事件爆發后引發韓國民眾極大憤慨,涉案公司“景象食品公司”總經理寫下遺書向國民謝罪,隨后投江自殺,震動韓國。韓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處罰也開始更加嚴厲。根據隨后修改的韓國《食品衛生法》,因制造或銷售有害食品被判刑者,10年內將被禁止在該法所管轄的領域從事經營活動。
2011年4月,韓國一些名牌奶粉被曝光檢出甲醛,原因是牛奶生產企業使用了遭甲醛污染的進口飼料。雖然隨后韓國政府對主要牛奶企業的原材料進行強制檢驗,并聲稱合格,但部分專家和消費者仍質疑韓國食品監管體系中還存在漏洞。▲
環球時報201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