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美國、日本、德國、埃及特約特派記者 李勇 李珍 青木 黃培昭 ●本報記者 譚福榕 ●魏輝 柳玉鵬
美國財長蓋特納10日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與以往主談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同,這次蓋特納帶來一個更急迫的任務:游說中國減少伊朗石油進口。在美歐準備對伊石油禁運的大背景下,拉中國等東亞國家加入被西方看做“封鎖三角”的最后那條線。在中國互聯網上,有人則用“精神分裂”形容美國的嘗試。因為在幾天前,美國剛公布了新軍事戰略,將中國和伊朗并列為戰略對手。不過中國學者金燦榮認為,這倒很符合美國作為“一把手”的行為方式——“打壓你或者讓你效力都是應該的”。他同時表示,中國沒必要捧美國的場,畢竟中國還沒到必須選邊站的地步。美國輿論也對蓋特納的出訪表現得“很心虛”,認為他“注定會失望”的分析占了絕大多數。還有報道稱,華盛頓的政策正把中美又一次置于“碰撞航向上”。與此同時,世界更擔心的是美伊的“大碰撞”。
既打壓中國又要中國配合
“蓋特納亞洲之行聚焦伊朗”,《華爾街日報》用這樣的標題強調美國財長訪華的目的。報道稱,蓋特納在北京將敦促中國減少進口伊朗石油,加強國際制裁對伊朗金融業的打擊。伊朗原油占中國進口總量的11%,是繼沙特和安哥拉之后中國的第三大石油供應國。法國《世界報》稱,美歐都已做出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的姿態,如果中國、日本這樣的買家也配合制裁,就會讓已陷入國際孤立的伊朗更加形單影只。禁運更多是一種“外交示威”,警告伊朗“我有能力兵不血刃打擊你的要害”。
不過,幾乎沒人看好蓋特納的“新使命”。美國彭博社10日說,美國關于減少進口伊朗石油的呼吁恐怕不會在中國官員中引起共鳴。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統計,中國是伊朗石油的最大進口國,中國與美國立場并不一致,不同意制裁損及伊朗人民和伊朗經濟。《華爾街日報》稱,蓋特納在北京可能會面對“狐疑的觀眾”,中國官員擔心失去一個重要的石油供應來源。對中國而言,這一問題還與民族主義政治重疊,北京不希望被外界看做屈服美國壓力而制裁他國。但美國的壓力也許在促使中國放慢投資伊朗油氣工程的步伐。報道援引一名學者的話說:“中國將以退為進,他們不會告訴美國不會一道同行,但將含蓄地表示‘你們不要告訴我們怎么做。”俄羅斯《商業咨詢日報》說,石油禁運如果導致油價上漲,將對中國造成更大打擊,因為中國的石油儲備遠不如美國。
在外界看來,中國還有一個說“不”的理由,就是美國上周公布的新軍事戰略。《華盛頓郵報》10日援引一名中國學者的話說,華盛頓剛出臺的軍事戰略報告可能會加強中國的反對,因為該報告將中國作為有潛力威脅美國經濟和安全的國家。報道稱,蓋特納可能會失望而歸。如果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拒絕合作,華盛頓將大受挫折。日本《每日新聞》評論稱,奧巴馬在5日發表的新國防戰略中,將目光對準經濟、軍事都抬頭的中國。此外,美國還宣稱另一個目標是伊朗。盡管這也許是奧巴馬為了連任而有意做出的“強硬姿態”,但如果美國既要抑制中國又要抑制伊朗,中國是不會響應美國孤立伊朗計劃的。法新社說,有分析人士表示,從法律條文來看,美國新的制裁方案將把美國與中國推向碰撞的軌道,制裁伊朗可能引發新的中美緊張。
西方媒體還很關注中國9日對美國新國防戰略的回應。英國《衛報》以“中國就美國國防戰略聚焦亞洲發出警告”為題稱,在美國強調在亞太加強結盟,增加基地來回應中國崛起后,中國國防部警告美國“謹言慎行”,這是目前為止北京對美國新戰略的最全面回應。
美國針對中國的行動不止于此。據《華爾街日報》10日披露,奧巴馬還計劃成立一個美國政府工作組,專門監督中國貿易和商業違規現象,以便白宮在選舉年對北京更加強硬。
“這完全符合美國一貫的行為方式。”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這樣評價美國既打壓中國又要求中國配合的做法。他1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自認為是“一把手”,認為打壓你批評你是應該的,同時還認為你為它效力也是應該的。這就是美國一貫的自我中心心態,從來都不考慮別人的利益。對美國的這種心態,中國不要太理會,涉及到具體利益,該堅持就要堅持。如果美國制裁與伊朗進行石油貿易的中國企業,中國可以對美國企業采取反制裁。
各國加快尋求替代方案
同樣被美國提要求的還有伊朗石油的另一大進口國——日本。日本《東京新聞》10日報道說,在結束對中國的訪問后,蓋特納亞洲之行的下一站是日本,相信在中國拒絕美國的要求后,美國會全力向日本施壓。伊朗現在態度強硬,根本不會考慮日本的為難之處。如果真和伊朗關系破裂,日本經濟很可能馬上出現下滑反應。日本《經濟新聞》評論稱,在美伊矛盾當中,受害很大的卻是日本。如果美歐國家一致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伊朗石油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向中國,中國在美伊對立中獲利,日本打算在2012年重奪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寶座的目標變得遙遠起來。正在海灣國家訪問、尋求穩定石油供應的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10日對伊朗問題表示“非常關切”。但法新社報道說,日本已得到阿聯酋的保證,該國將“補償”日本石油進口缺口。
“制裁伊朗是否會引發國際石油危機?”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9日提出的這個問題代表了當前國際社會的一大擔憂。
環球時報201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