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通
歷史驚人地相似,現實也一再重復。
“毒膠囊”事件在這段時間突然進入輿論風暴的中心,成為一個并不比“毒奶粉”之類有新意的中國隱喻。
根據調查,“毒膠囊”產業鏈上的工業明膠生產、膠囊生產,食品、藥品的膠囊包裝,涉及上下游的幾乎所有相關企業,包括大型藥企。用來治病的膠囊藥品,居然是用來讓人致癌的,某些中國人真會玩黑色幽默,真是夠狠。
經濟的脆弱和蘊含的經濟、社會風險,在“毒膠囊”事件中一覽無遺。
一個直覺性的問題是:如果嚴格按照質量和相關標準來規范一個產業,哪怕僅僅是做到“無毒無害”,是否真的就無利可圖?
換言之,經濟表面上的繁榮,一些產業看起來還算興旺,暗地里卻是靠降低質量標準,甚至突破道德、人性底線來維持的。摧殘國民健康成為維持企業獲利的秘訣,這是怎樣尷尬和可怕的景象。
而如果一個產業只能以自殺來對它“造毒”謝罪,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量的人失業。經濟結構的這種痙攣,必然沖擊社會結構。它們把自己置于火山之上,或者本身就是在玩火。
有理由說,“毒膠囊”事件,其內在邏輯和許多企業一味追求利潤、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的內在邏輯如出一轍,準確地說,它只是后者一個惡劣、夸張的個案。
表面上看,“毒膠囊”能夠形成產業鏈,乃是因為它成本低。通過降低成本來牟取更高利潤是企業的永恒渴望,不足為奇。奇怪的是,降低成本成為突破道德、人性底線的同義語。沒有權力以消極的不作為進行默許,甚至積極的庇護,這很難想象。
“毒膠囊”事件發生后,經典的一幕上演:在媒體的揭露下,監管部門“高度重視”,“迅速出動”勒令涉事廠家停產整頓,吊銷了幾家膠囊廠的生產許可證;相關部門一邊“查處”,一邊準備對自己歌功頌德的“工作匯報”;焦點是,衛生部長出來說話,叫大家對藥品要有信心。
這種套路,已經讓人審美疲勞。它不是別的,恰恰就是導致“毒膠囊”之類事件產生的體制背景。每玩一次,都是在可以讓“毒膠囊”等事件發生的空間里打轉。
放在很多國家,一個主管部門的官員在類似事件中,不是表示道歉甚至引咎辭職,實在很難想象。
按照政治倫理,監管部門對于自己監管的領域,同時負有“政治責任”和“行政責任”。在邏輯上,如果出了什么事,可以倒推它平時或者不作為,或者根本就是在瀆職,甚至涉嫌包庇犯罪。因此,啟動對“毒膠囊”的查處,邏輯上也蘊含著相關官員必須道歉和對監管部門的責任追究。因為,如果只是把監管部門和涉事廠家的關系界定為“權力-查處”,將對權力形成赦免,則其不作為甚至瀆職的過錯將被掩蓋。
能否終結“毒膠囊”等事件的內在邏輯,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是否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