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明
(浙江省公安廳,浙江 杭州 310009)
談文化與公安警察文化的內涵與特征──文化和公安文化建設初探
□鄭德明
(浙江省公安廳,浙江 杭州 310009)
什么叫文化和公安文化?文化和公安文化有哪些特征?這是公安文化建設中繞不開的話題。文化的內涵有五個層次:觀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文化教育、器物文化,文化的特征有六個方面:文化的獨特性和創造性、文化的廣泛性和豐富性、文化的層次性和延伸性、文化的主體性和多樣性、文化的傳承性和持久性、文化的動態性和交融性。公安文化的特征有七個方面:政治性、強制性、紀律性、保密性、公正性、服務性和科技性。
文化;公安警察文化;內涵;特征
當前全國公安機關正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公安文化建設。在實踐中,基層民警或基層公安機關領導經常提出這樣一些問題:什么叫文化?什么叫公安文化?文化和公安文化有哪些內涵和特征?公安文化、法制文化、警察文化究竟有沒有區別?建設公安文化如何切入?有哪些路徑可選擇?等等。最近,浙江省公安廳政治部和浙江省警察協會圍繞以上話題在湖州聯合召開了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公安民警參加的座談會,與會者對上述問題簡述了各自的觀點,很有啟發。文化建設的內容很豐富,要研究探討的問題也很多。筆者不揣冒昧,就文化和公安文化的內涵與特征談點認識和看法。
什么叫文化?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術界開展的文化大討論中,學者們爭議很大。筆者在這里不作語義學或純文化學的探討,而是采用學術界普遍公認的定義作點說明。《現代漢語大詞典》、《辭海》、《辭源》這三部權威工具書都對文化作了定義和解釋,雖有不同側重,但廣義的文化定義是相同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筆者認為這個短短31個字的定義之所以被公認,是因為這個定義概括最準確、內涵最豐富、外延最廣泛,可以涵蓋其他所有定義和文化分類。通過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清楚界定出文化的特征。
(一)文化的獨特性和創造性。所謂獨特性,表現在文化是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這是人與動物根本的區別所在。過去我們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人會勞動、會制造工具,但動物學家研究表明,動物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有很多動物,特別是像狒佛這樣的靈長類動物,有家庭有親情,有意識與思維能力,不但會勞動而且會制造簡單的工具,但它們沒有文化。一條狗穿上衣服,不能說這是狗的服飾文化,而是人給它穿上去的,反映了人的審美意識。動物有運動會,但不是動物組織的而是人類的活動。人與動物的區別主要是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發明了記人記事的符號和文字。最早的先民用結繩記事,或在巖石上刻上記事的符號或繪畫。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骨頭上的甲骨文,后來有了陶器、青銅器、竹簡、帛、絹、紙等記載文字與信息的材料,直至今天用電腦和互聯網,記錄傳播交流信息越來越便捷。動物有語言和信息傳遞,但所有動物都沒有在進化過程中發明和使用記載語言文字和信息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主要是文字信息符號和使用文字信息符號的能力技巧。所以,在以上提到的三部工具書中,都對文化有補充解釋:文化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識。由此引伸出文化人、文化教育、學文化等這些概念。也就是說,認識字、會讀書、會寫字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以寫文章為主要職業的人就是文化人,不會讀書寫字就表示這個人沒有文化。由此引出信息化時代,文化應該是記錄傳播信息的工具和使用這種工具的能力技巧。在信息化時代,不會上網就相當于古人不會寫字,就會被年輕人看成沒有文化。
所謂創造性,是指文化不是自然的而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了生存和發展而創造出來的。人類為了生存發展,不斷地有科技發明和創造,科技對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用巨大。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社會不斷創造、傳播、傳承、積淀文化以及再創造文化的歷史。
(二)文化的廣泛性和豐富性。文化的廣泛性指的是文化不是某些人,或只是某一個民族、某一個國家創造的,而是全人類共同創造的。從時間上講,不同時代創造不同的文化;從空間上講,每個民族創造了自己民族獨有的文化。文化的豐富性是指由于文化是人類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的總和,所以文化的內涵就十分豐富。自從有了人類以來,人類所有創造出來的有形無形、精神與物質的產品都具有文化屬性,都屬于文化范疇。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年代的文化,我們叫史前文化,自從有了文字,我們才進入文明時代。我們之所以說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因中國的歷史記載有5000多年,但我們不能說中國有5000年的文化史。石器時代離我們已數萬年,石器時代留下的人類使用過的石器工具,我們叫“石器文化”,河南新鄭縣裴李崗村發現了8000多年前的石磨、石棒、陶器、古村落等新石器晚期中華祖先的遺址,我們叫 “裴李崗村文化”。浙江河姆渡發現了7000年前我國先民的生活遺址并發現了船和水稻,我們叫“河姆渡文化”。前幾年在寧夏和政地區發現了數量龐大的500萬年到150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骨骸化石,但它沒有被命名為“和政文化”而叫“和政哺乳動物化石群”,因它不是人類的活動。人類的文化史與人類的起源發展史同步。全人類幾萬年的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無法計算,可見文化的內涵是多么豐富和復雜!正因為如此,對文化的分類也是無窮無盡的,在不同的語境下,“文化”一詞所指的內涵是不一樣的。
(三)文化的層次性和延伸性。所謂文化的層次性,是指文化的內涵雖然十分廣泛而豐富,但它是有層次的。我們現在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根據文化的層次性特征提出來的。既然有核心價值觀,就有不是核心而是一般的價值觀。文化學者一般把豐富復雜的文化現象分為幾個層次。如果我們把廣義文化比作一個大圓圈,在大圓圈內分若干層次,最核心的第一圈就是觀念文化,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觀念文化指的是宇宙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等觀念形態的東西。觀念文化形態決定其他所有文化形態。觀念文化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指社會意識形態。由于觀念文化是文化體系中最核心、最深層、最重要也是影響最深遠的東西,所以《辭海》、《辭源》中特別說明,文化狹義地理解就是指社會意識形態。第二圈是制度文化,指的是在觀念文化指導影響下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法律制度和禮儀規章。觀念制約著制度,制度體現了觀念,通過制度又強化觀念。比如,我們過去在思想觀念上認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就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劃等號。鄧小平南巡講話明確指出:計劃與市場都是手段,不是區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標準。這一觀念的轉變帶來了我國經濟體制的一場革命。沒有思想觀念的轉變,就沒有后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和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出臺的一系列法律和制度。第三圈是行為文化。行為文化主要指的是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道德規范。觀念是柔性的,而制度是剛性的,要落實觀念必須有制度保障。制度一旦確立就要強制執行,這就給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產生重大影響,于是就產生了與這種觀念與制度相適應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違背了就要受到法律制度的懲罰和社會輿論的譴責。時間一久,這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就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地域風情、行為習慣、職業特性和倫理道德。通過代代相傳又強化了最深層的觀念文化,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斷地向核心觀念文化確定的方向演化。第四圈是文學藝術、文化教育、新聞輿論等體現前三個層次的文化載體。這一層次的文化最接近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化概念。其實,文學藝術、文化教育、新聞輿論等是體現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載體。文學藝術、文化教育、新聞輿論與制度文化一樣是為了體現強化核心觀念文化,只不過制度文化通過剛性的規定而強制人們遵守,而文學藝術、文化教育、新聞輿論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柔性方式來體現核心觀念。這就是文治或叫教化。《辭源》對文化的解釋就是“文治和教化”。這個“文化”的內涵與“武力”相對應。“文治武功”、“文死諫、武死戰”,這里使用的“文”就是這個層次的概念。最外圍的第五圈就是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我們日常衣食住行樂所使用的有形器物,包括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是最表層最外圍的文化形態。交通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樂器文化、建筑文化就屬于物質文化或器物文化。這些文化形態是深層次文化觀念的外在體現。封建社會對出行、服飾、飲食、樂器、建筑、殯葬的墳塋等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北京故宮的建筑風格,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又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理念。由此可見,文化的層次性從內到外依次是:文化──觀念文化(社會意識形態)──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文學藝術、文化教育、新聞輿論——器物文化。
所謂文化的延伸性,是指由于文化是分層次的,但每個層次在不同語境下又可以延伸出另一套文化體系。以中國服飾文化為例,服飾文化從文化層次分,既可作器物文化,也可作民俗文化。如作民俗文化,其外延層次是:文化──民俗文化──服飾文化──漢民族服飾文化──江南服飾文化等,以此類推。如作器物文化,其外延層次是:文化──器物文化──實用文化──服飾文化。越往前內涵越豐富外延越大,前者制約著后者。
(四)文化的主體性和多樣性。所謂主體性和多樣性,就是說文化內涵如此廣泛豐富復雜,但任何一種文化體系中都有占主導地位的主體文化,文化是主體與多元的統一。文化的主體性可從兩個方面講,一是精神的,一是物質的。所謂物質的也有兩個坐標:時間的縱向坐標和空間的橫向坐標。縱向就是以生產力發展水平來衡量當時的時代,所以有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機時代、互聯網時代等。我們把春秋戰國尤其是夏商周叫青銅器時代,因為這一時代青銅器最能代表當時先進的生產力,在物質文化領域“青銅文化”就是主體文化,并不是說那個時代全部使用青銅器。空間橫向就是根據文化誕生的不同空間和環境而產生的不同文化體系。以海平面為起點,人類居住在三個空間層次中:海洋、平原和高原。產生不同的三種文化形態:海洋文化、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歐洲、地中海在沿海一帶,所以西方文化的主體是海洋文化(商業文化)。這種海洋文化形成重商、重利、重契約的觀念和習慣,愛冒險、重個性的性格。黃河流域的華北平原和長江流域的江漢平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農耕文化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是靠天吃飯,所以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理念,勤勞節儉的品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故土重遷、不敢冒險的性格。寧夏、內蒙、新疆等我國西部地區和中西亞地區、非洲大部分地區的傳統文化屬游牧文化。他們逐草而棲、居無定所,那里有水草就住在那里,馬背和帳篷就是他們的家。這種文化形成了游牧民族喜愛流浪、喜歡運動、性格彪悍、勇敢好戰的習俗和性格。所以,在傳統文化中,沿海地區的主流文化是海洋文化,平原地區的主流文化是農耕文化,草原地區的主流文化是游牧文化。
所謂精神層面,指的是思想觀念與制度。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和時代的文化都是多樣的,但任何國家、民族和時代一定都有一個占主導地位的文化。中華文化是千百年來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但中華民族的文化有一個主體,就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融合各民族文化而成。中華民族在5000年的歷史演變中,經歷過民族間的戰爭,歷史上中原地區曾多次落入少數民族之手,元清二朝曾統一中國數百年。政權落入游牧民族之手,但中華民族以漢文化為主體并沒有改變。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任何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同樣,在一個國家占主導地位的文化,一定是體現這個國家統治階級思想和價值觀的文化。在奴隸社會,體現奴隸主思想觀念的文化就是主導文化,在封建社會,體現封建統治者的思想觀念的文化就是主導文化,在資產階級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體現資產階級思想和價值觀的文化意識形態一定是占主導地位的文化。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在我國應該是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公安警察文化也是主體性和多樣性的統一,體現“忠誠、為民、公正、廉潔”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是公安警察文化的主體文化。
(五)文化的傳承性和持久性。一種文化一旦形成,就會代代相傳,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有時甚至這個國家消亡了,民族流散了,但因文化的存在使這個民族長久生存下去。文化的傳承性和持久性有兩個很典型的例子。一是前幾年,湖北一位研究民俗學的專家到湖北房縣采風民歌,在很偏僻的山區,他聽老人婦女唱當地民歌,其歌詞居然是3000多年前的《詩經》。而這些民歌手沒有一個人讀過《詩經》,這些歌詞是祖祖輩輩口口相傳下來的。這一發現揭開了一個文學史上的千古之謎,即《詩經》的收集和總編者是西周大師尹吉甫,周宣王時封于房縣。二是以色列猶太民族長達數千年沒有國家沒有定居地,散落在全世界各地,但不管身在何處,猶太民族始終秘密地保留著他們的民族文化,用他們特有的希伯來語來維系相互之間的感情與信息,直到猶太民族在現在的以色列復國,全世界才知道以為失傳的希伯來語原來一直在猶太民族中間長期保留著。由此可見,文化具有傳承性和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的傳承性和持久性集中體現在民族文化、民間文化和民俗文化中,在中國一個端午節就傳承了數千年,幾千年前的龍舞獅子舞到現在已從中國傳到全世界,哪里有華人哪里就有龍獅舞。當然,人類在數萬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有些文化與其他文化融合了,而有些文化確實消亡了。導致文化消亡的原因主要有幾種:一是不能跟上時代步伐,被其他先進文化同化了。比如我國古代的北方少數民族游牧文化慢慢消失了。二是戰爭。在西周時期,我們有數以百計的諸侯國,到春秋有五霸,到戰國有七雄,經過長期的戰爭,這些在歷史上曾創造過輝煌燦爛的文明現在已失傳或失散了。三是地震、洪水、火山爆發等特大自然災害。柏拉圖曾描述過一個12000年前高度文明的大西洲,一場激烈的地殼運動使整個大西洲的文化消失了。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因海水的入侵沒有傳承,消失了。
(六)文化的動態性和交融性。所謂動態性,就是從時間角度說,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它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人類的文化都是由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狩獵時代、農耕時代、工業化時代、信息化時代變化而來。推動文化發展的最大動力是科學的發現、科技的發明和創造。以科技為動力,落后的文化不斷地被先進的文化所取代,不斷地推動人類的文明與進步。文化的動態性特征決定了任何一種文化必須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如一種文化抱殘守缺、固步自封,這種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先進文明不斷戰勝取代落后文明的歷史。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實際就是一種先進的文化取代另一種不適應時代發展趨勢的落后的文化。利比亞的卡扎非之所以頃刻間灰飛煙滅,表面上看是外部勢力的干預,實際上是他所遵循的游牧文化形態已嚴重脫離了現代的文明社會。卡扎非到法國去訪國還要帶駱駝,在凡爾賽宮前搭帳篷,用這樣的文化治理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國家能鞏固他的統治嗎?中國近代以來清政府在列強面前屢戰屢敗,最后封建制度崩潰,清朝統治滅亡,其根本原因也是清政府抱殘守缺、閉關鎖國,世界已進入熱兵器時代但中國的文化觀念和制度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用長矛大刀對付洋槍洋炮。先進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必然趨勢,這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順者昌逆者亡。
先進文化取代落后文化一般有三種形態:一是通過暴力革命用武力取代。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美國的南北戰爭結束奴隸制度和種族歧視等就屬此類。二是通過內部革新力量的推動脫胎換骨,比如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通過不流血的改革完成了由傳統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實行君主立憲。三是不流血的和平革命。南非的曼德拉和印度的甘地就是和平革命的代表。鄧小平曾說過,改革就是革命。中國的改革開放從文化意義上講也是一場先進文化取代落后文化的一場和平革命。我們黨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就有“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是順應歷史潮流,是深思熟慮的遠見卓識,是我們黨探索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如果我們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人多力量大,搞人海戰術,用農耕文化來應對信息化時代的挑戰,我們會吃大虧,中國近代史上的教訓要牢牢汲取。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這里說的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主要指的是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科技文化,有些民俗文化、民間文化、文學藝術等不能以先進與落后來區別,不能或不應對不同的民族文化、風俗文化、民間藝術存在歧視性。
所謂文化的交融性,就是從空間角度講,任何一種民族文化產生后,就不是你這個民族所獨占,它就屬于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因文化具有很強的交流性和融合性。人與人之間要交往,隨著人的交往各地域各民族國家的文化自然就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借鑒。隨著人類交流的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文化的交流整合碰撞融合的范圍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一個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喉、安全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吃飯基本靠偷的落后地區,文化的進步交流融合就十分緩慢。石器時代到農耕時代以萬年計,農耕時代到工業化時代以百年計,進入信息化時代則以十年計。現在我們經常講到60后、70后、80后、90后,就是在信息化條件下社會改變之快。我國西部大開發,首先解決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快西部地區與先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信息化的互聯網時代,各國文化交流的空間障礙已不復存在,國際化的速度越來越快,這種文化交流的速度廣度深度力度前所未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執政者如無視這種變化,必將被歷史淘汰。我們要勇敢、堅定、沉著迎接信息化、全球化帶給我們的機遇和挑戰,把握世界發展變化的趨勢,順應歷史潮流,以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大膽吸收世界先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一切優秀文化,同時也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守住我們的精神家園。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構筑好文化防線,對破壞我國社會穩定、顛覆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反華文化保持高度的警覺。
搞清了廣義文化的內涵與特征,公安警察文化的內涵與特征自然也就清楚了。警察文化就是自從人類社會有了警察這一職業以來所創造的與警察有關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安警察文化。這里有幾個限制詞:一是中國特色,也就是說要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警察文化;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層意思就限定了我們要討論和建設的是社會主義警察文化,而不是封建主義或資本主義的警察文化;三是公安警察文化,而不是法警、武警、獄警文化。
(一)公安警察文化的內涵。任何文化都是一種體系,公安警察文化也是一個體系。那么公安警察文化體系的層次結構如何呢?與其他文化體系一樣,公安警察文化也有五個層次,也即五個方面的內涵。
一是公安警察的觀念文化。也就是要解決“我是誰、為了誰”的問題。觀念文化統領制約整個公安警察文化建設。“忠誠、為民、公正、廉潔”這一公安機關和民警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公安警察文化的觀念文化,是整個公安文化建設和公安隊伍之魂。在公安警察文化建設中要始終以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要抓手,牢固樹立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意識。“忠誠、為民、公正、廉潔”這八個字言簡意賅,概括力很強。“忠誠”體現了公安隊伍的政治要求,“為民”體現了公安機關的服務性要求,“公正”體現了公安機關的執法要求,“廉潔”體現了公安機關作為行政機關公務員的要求。公安警察文化建設要一定始終把住核心價值觀這一主線,其他所有的公安警察文化建設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這一核心價值觀。
二是公安警察制度文化。觀念文化要通過制度文化來實施。在公安警察文化建設中我們要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紀律條例來體現核心價值觀,通過制度文化建設實現核心價值觀。《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公安機關組織管理條例》等與公安工作與隊伍建設有關的法律法規、紀律條例都屬公安警察制度文化的范疇。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公安警察文化時,我們要完善各類與公安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要與隊伍建設的正規化、執法活動的規范化結合起來。否則,核心價值觀教育表面上轟轟烈烈,最后是雨過地不濕,認認真真走過場。
三是公安警察文化的行為文化。觀念文化是看不見的,制度文化是寫在紙上的,體現觀念文化、落實制度文化的就是行為文化。是不是真正踐行了核心價值觀念,是不是真正落實了法律和制度,就看行為。《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著裝管理規定》、《公安機關窗口單位服務規定》、《五條禁令》等就是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的行為規定和要求。公安部開展“大練兵”、“大接訪”,提倡“人要精神,物要整潔,說話要和氣,辦事要公道”、“三懂四會”以及擒拿格斗、武器警械的使用技能等就是警察行為上的特殊要求。我們在建設公安警察文化時,要對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的行為規范、道德規范進行梳理并加以完善。
四是公安警察的文藝體育、教育培訓、新聞引導等文化載體。這是我們當前講得最多的公安文化,如吹拉彈唱、琴棋書畫等,它們是公安警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落實核心價值觀和各項制度,需要公安文藝創作,弘揚隊伍正氣;需要加強警察文化建設,豐富民警的文藝生活,滿足民警的精神需求;需要加強公安警察的教育培訓,加強警察院校建設和培訓基地建設;需要加強輿論引導,營造良好的執法環境和工作環境;需要加強公共關系建設,構建和諧的警民關系,等等。
五是公安警察的物質文化或器物文化。這是最外表最能鮮明體現公安特色的文化。其內容很多,包括警服、警車、警用器械、警用建筑、警察特有的標志標識等。公安警察器物文化建設要體現核心價值觀,同時要有鮮明的職業特點,讓人一看就知是公安機關和公安警察。我們在建設公安文化時一定要高度重視公安器物文化建設,讓老百姓看到公安警察的標志標識可親可敬有安全感。
(二)公安警察文化的特征。公安警察文化與廣義文化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是廣義文化的組成部分,受廣義文化規律性的制約,通過警察文化建設又豐富了廣義文化的內涵。我們在研討公安警察文化時,既要研究文化的普遍性特征和規律,更要研討公安警察文化的特征和規律,尤其要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警察文化的特征和規律。那么作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安警察文化有哪些特征呢?《公安機關組織管理條例》規定:“公安機關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工具,人民警察是武裝性質的國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公安工作的決定》指出:“公安機關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機關。”這是我們目前對公安機關的定性。西方的政治制度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獨立。而從我國公安機關的性質可以看出,武裝性質像軍隊,刑事司法力量像西方國家的司法部門,治安行政力量是行政機關。這就是我國公安機關的特殊性。我國公安機關體制的優越性和目前所遇到的困惑與矛盾都與對公安機關的性質定位有關。由此我們可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安警察文化的獨特性。
一是政治性。從文化體系分類講,公安警察文化屬政治文化,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是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服務的。這就要求公安機關自覺接受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不是某個人的領導,而是嚴格執行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黨的理論主張在依法治國的今天通過法律體現出來,因此服務黨的領導最直接最好的路徑是嚴格遵守黨領導下制定出來的憲法和法律。對于公安機關而言,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就是最好地服從黨的領導而不是服從某個縣委書記個人的領導。如果離開了法律而服從某個人領導,公安機關變成某個人或某些人的武裝那是很危險的。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要講政治,而最好的政治就是嚴格公正文明執法。有的公安機關成為黑社會的保護傘,就是沒有把黨的領導與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統一起來,只聽從上級行政機關某個人的領導。理論上的混亂帶來的是政治上的危機,從而使公安機關領導和民警在政治上處于尷尬境地。如何擺脫這樣的困境?只能回到法治軌道上來。黨的意志已經體現在法律上,任何共產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只有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義務而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公安機關接受黨的領導就是要嚴格公正執法,任何人以黨的名字行違反憲法法律之實,公安機關應堅決抵制和反對,這才是黨的領導、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三者統一這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公安機關把講政治與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政治的堅定性與執法的嚴肅性統一起來,才能堅持正確的方向,讓黨和政府放心。這一點十分重要,尤其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下,必須牢牢記住。這也是對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的最好的保護。
二是強制性。這是由公安機關的武裝性質決定的。警察的武裝暴力性是自從警察誕生后就有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早已作了深刻的闡述。一個國家的暴力機關主要是軍隊、法庭和警察,沒有這三者就不成為國家。到了共產主義才沒有國家、軍隊、法庭和警察。在這之前,關鍵問題在于由誰來掌握這一武裝機關,對誰使用暴力,怎樣使用暴力。如果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不會使用暴力,就與其他行政機關沒有二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這里筆者要強調說明的是,一是分析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武裝性質并不是作者提倡和鼓勵使用暴力,好像我國制造核武器并不等于提倡和鼓勵使用核武器一樣,我們反對使用核武器,并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公安機關的武裝性目的是制止暴力犯罪,對那些有暴力犯罪動機或傾向和正在實施犯罪的人起到震懾作用;二是反對隨意使用;三是提倡盡可能不使用暴力;四是要依法使用武力;五是武裝性和暴力性既包括動刀動槍,也包括警棍、手銬、繩索、催淚彈、橡皮子彈、高壓水槍,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動用殺傷性武器。所以,這里說的暴力性指的是一切強制性約束性措施,這是公安機關最鮮明的特點。這一特征要求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要有威嚴,讓犯罪分子恐懼。
三是紀律性。公安機關是帶有武裝性質的半軍事機關,因此,公安機關對公安警察的紀律要求就十分嚴格,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隊伍。《人民警察法》規定:“人民警察必須執行上級的決定和命令。”嚴明紀律是公安警察不同于其他機關公務員隊伍的一個鮮明的職業特點。剛到公安機關的民警,老民警會告誡他,不該做的堅決不做,不該看的堅決不看,不該說的堅決不說。要堅決執行命令,保證警令暢通。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公安警察文化的特殊性。公安部頒布《五條禁令》,直到現在還有個別基層公安機關領導公開唱反調,認為《五條禁令》是違法的,最后被免職。筆者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誤區,是這樣的領導沒有充分認識到公安機關是紀律嚴明、警令暢通的這一特性。有不同意見可以內部商討,但公開唱反調就違反了紀律條令。
四是保密性。由于公安機關職能很廣,它是行政機關,根據行政機關的要求,那就要政務公開、警務公開,但它又擔負著反恐、國家安全、刑事犯罪偵查等職能,這些工作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和保密性。因此,公安機關對保密性的要求比其他機關和其他警種高得多。保密性是公安警察文化的重要特征。
五是公正性。公正性是由公安機關是刑事司法力量決定的。在“以階級斗爭為綱”和人治的環境下,公安機關不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力量,而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主要功能是消除政治上的對立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極“左”路線,實行改革開放戰略,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這是在我國我黨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大轉折,從此中國經濟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在探索經濟發展規律時,我們黨沒有停止對黨的執政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是我們黨建黨理論的重大突破。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黨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所沒有的創舉。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進黨章,就是在思想理論上完成了由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革命黨與執政黨有本質的區別。革命黨要完成的是推翻舊的政治制度、奪取政權。中國共產黨作為革命黨在理論上要探索的是中國革命的規律,毛澤東同志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主要的方法就是分析階級矛盾和對立,發動農民參加革命。解放后我們還是以革命黨的理念、思維和方法來治黨治國,不斷地進行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革命,主要的方法就是不斷地發動群眾,每七八年來一次揪出反黨集團及其社會基礎的群眾運動,不斷地撕裂社會群體激化社會矛盾。這是古今中外歷史所沒有的,所以叫“史無前例”。而黨的十六大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后,作為執政黨要研究的是如何鞏固執政地位并長期執政,要探索的是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黨的工作不是整天折騰搞階級斗爭而是把重點放到經濟建設、改善民生、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上來。要長期執政就需要社會長期穩定,要長期穩定就要通過法律規范國民的行為,通過制度和法律解決各種利益糾紛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依國治國是鞏固并長期執政、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治國之策。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體現在法律的公正性和執法的公正性。法律的公正性體現在制定法律要體現大多數人的意愿,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這就要求我們的法律在制定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不同階層的聲音,而不是由少數專家坐在辦公室里參考外國法律起草出來,更要防止法律起草者把某些人某些階層的利益法律化,失去法律的公正性。執法的公正性要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絕對不能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如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法不公不嚴,法律就如同廢紙。在社會主義公安警察文化建設中嚴格公正文明執法是重中之重。公正執法文化理念的貫徹,其目的是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社會的公平正義,使公安機關具有公信力,取得社會各界的尊重和信任。
六是服務性。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的服務性特征是由公安機關是治安行政力量這一定性決定的。公安機關是政府的一個部門,與其他政府部門是并列關系,公安機關的警察是公務員,受公務員法的約束,又是半軍事化的組織,受嚴格警察紀律的約束。政府的職能是服務,所以公安機關也是為民服務的機關。我們現在出臺的一系列為民便民措施,下基層、下企業、“大接訪”、社區警務、警民懇談、“警務廣場”等都是公安機關服務職能的體現。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這既是我國人民警察性質決定的,也是世界先進警務工作的趨勢。履行好公安機關為民服務的職能,其目的是讓人民群眾滿意。
七是科技性。公安機關要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持良好的經濟秩序、治安秩序和社會秩序,就必須擁有現代化的科技知識、科技手段和科技裝備。隨著犯罪分子的高智商化、犯罪手段的科技化、犯罪活動的國際化,沒有高科技手段就束手無策。公安機關無論是情報信息的收集分析、刑事犯罪現場的勘驗和各類物證的鑒定、網上追逃、路面監控、網絡安全、網上服務等都需要科技手段。我們提出科技強警戰略、進行網上作戰,都是公安工作科技化的重要表現。對科技的運用和需求也是公安機關和公安警察與法警、獄警不同的鮮明特征。
政治性、強制性、紀律性、保密性、公正性、服務性、科技性是我國公安警察文化的主要特征,分別代表了公安機關是黨領導下的組織和隊伍,是預防打擊懲治各類犯罪活動的隊伍,是公正嚴明的執法隊伍,是為民便民的服務隊伍。實現上述四大職能的目的,就是要讓黨和政府放心,讓犯罪分子畏懼,讓社會各界信任,讓人民群眾滿意。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公安警察文化的目標和目的。
公安警察文化的七個方面特征不是筆者憑空想象的,而是各級公安機關和廣大民警根據法律法規和上級領導的要求目前正在做的。公安警察文化這七個方面的特征和要求,一旦落實到具體公安工作和具體民警身上,就難免會出現一些困惑和問題,公安工作實踐中政治性、強制性、保密性等要求與服務性、公正性等要求在很多情況下是很難做到平衡與統一的,這就使得基層公安機關和廣大民警左右為難、疲憊不堪,以至于陷入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的尷尬境地。筆者認為,基層公安機關和廣大民警出現這些困惑和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公安機關的職能定位與現行的公安體制機制嚴重不相適應。公安體制機制不理順,增加更多的警力也無濟于事。公安警察文化建設是一個復雜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不是某一個部門和警種的事,需要在公安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組織有關機構和專門人員,首先要對公安體制機制改革進行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以厘清輕重緩急并按階段分步驟予以實施,從而使公安體制機制建設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D631
A
1674-3040(2012)04-0032-07
2012-03-12
鄭德明,浙江省公安廳辦公室調研員,浙江省警察協會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蔣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