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錦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生態社會背景下的區域警務合作研究*
□王 錦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從生態社會的視角來研究區域警務合作有一定的意義。針對生態社會背景下區域警務合作的梗塞,從組織結構創新和機制創新兩個層面,提出區域警務合作的改進路徑。
生態社會;區域警務合作;整體性治理;多agent系統
(一)有關生態社會的綜述。默里·布克金在1970年發表的著作《生態學與革命思想》中,從社會生態學構建的角度正式提出社會生態學這一概念。羅伊·莫里森是最早正式提出 “生態文明”(Eco Civilization)概念的學者,他強調生態社會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去理解自然[1]。白志禮(2004)[2]基于生態哲學的角度提出,生態社會是指人類社會關系和諧化、生態化,并于2010年提出了生態和諧社會概念,認為生態和諧社會是一種高級的社會形態,是生態和諧與社會和諧二者的結合與統一[3]。包慶德(2011)[4]提出生態社會不是和物質社會相對應的概念,而是和工業社會相對應的概念。徐傳諶(2011)[5]認為,生態社會應該是以系統論為統領,以經濟學、生態學、社會學思想的綜合為理論依據,旨在改變工業社會的生產、消費方式和文化、制度觀念,高效合理地利用一切可再生的資源,“由以碳為主的經濟轉變為以氫為主的經濟”,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效合一的社會。
(二)有關區域警務合作的綜述。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社會理念的深入,區域警務合作也日益提上了研究日程。魏永忠(2004)[6]對西部跨區域警務協作機制作了深入研究,于2009年[7]出版了論著《跨區域警務合作論》,將區域警務合作的研究揭開了序幕。珠三角區域警務協作機制的研究者們(2009,吳沙[8];2008,廣州市公安局課題組[9];2010,珠海市公安局課題組[10]),針對珠三角的特殊的經濟社會地位,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生態社會理念在各個領域的運用,主要體現在經濟、社會、文化、政府等各個領域,具體的提法有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文化和生態政府。本文主要是將生態社會的理念移植到區域警務合作中,從而給正在成為一種趨勢的區域警務合作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
生態社會倡導節能減排,改變工業社會的生產、消費方式和文化、制度觀念,高效合理地利用一切可再生的資源,強調將生態責任納入自身責任體系之中;而區域警務合作強調資源的共享,提高警務工作效能。從最終的目的來說,兩者實現了高度的統一,所以從生態社會的視角來研究區域警務合作有一定的意義。
近年來,各地公安機關主動適應生態社會背景下治安一體化新形勢,逐步形成區域安全責任共擔的共識,積極倡導以溝通、合作、共贏為核心理念的協作機制。
1985年,江浙滬刑偵戰線為有效打擊日益猖獗的流竄犯罪,以刑事偵查工作為主題,以區域協作為紐帶,以提高整體打擊犯罪效能為目的,建立了江浙滬刑偵協作機制。
20世紀90年代初,徐州市會同周邊四省十市公安機關積極建立蘇魯豫皖協作機制,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對維護蘇魯豫皖交界地區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4年11月,泛珠三角省會市暨副省級市警務協作機制的建立,有效提高了泛珠三角地區公安機關區域聯動、整體作戰效能,促進了泛珠三角地區公安工作的共同發展。
在2010年6月26日至29日全國公安機關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座談會上,代表們提出了“建立區域警務合作、警種合作機制,形成社會管理整體合力”的建議,在公安部的大力推動下,地方公安機關積極響應,很快行動起來。9月1日,蘇浙皖滬公安經偵部門率先在全國公安經偵系統創新建立區域警務合作機制;9月10日,東北地區警務協作機制正式建立;9月26日,環首都7省區市區域警務合作機制建立;9月26日下午,蘇浙皖滬正式在刑偵、禁毒領域建立區域警務合作機制。10月12日、21日西北地區和泛西南地區先后建立了警務協作機制,這是自2010年9月以來公安機關簽署的第六個區域警務合作協議。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里,長三角4省市、東北地區、環首都7省區市、西北地區、泛西南地區相繼建立了區域警務合作機制,一浪接一浪,勢頭強勁,波及大半個中國。這一系列的動作表明,區域警務協作將成為未來警務發展的全新走向。
2010年11月,蘇浙皖滬公安機關主要負責人在上海簽署協議,三省一市區域警務合作由此揭開新篇章。這一合作的核心,是將由上海世博會建立的臨時安保措施轉變為常態警務協作機制,推動蘇浙皖滬公安機關“無縫隙”合作,協同解決區域間在維護穩定、治安管理、實戰指揮等方面的共性問題。
(一)資源共享存在壁壘。雖然在生態社會背景下要求各主體實現資源共享,但基于區域警務協作主體決策的理性角度,運用“囚徒困境”來對參與警務合作的主體進行博弈分析可知,當警務主體在決定自己的資源是否共享時,不知道其他參與者的選擇,雙方都從自身利益來考慮,資源不共享是他們的占優戰略選擇,都期待對方能夠選擇資源共享,雙方博弈的最終結果就是都采取保護措施。但顯然,這樣的選擇卻是最差的。對整個區域而言,將損失整個區域社會福利,違背生態社會發展宗旨。資源共享存在的壁壘是根深蒂固的,要想打破此壁壘的存在,需要從組織結構和激勵機制層面影響理性的警務主體的選擇。
(二)警務空間內耗過大。目前分兵把守、各自為戰的警務模式,帶來的是信息不對稱、打擊不合拍、管控不同步,造成的是治安防控上的重復投入、重復建設、重復配置,無形中加大了治安運行成本,也不符合生態社會的節約原則。由于客觀上存在的打防“縫隙”和“盲區”,也導致出現“蹺蹺板”、“游擊戰”等現象,違法犯罪的“海綿效應”十分明顯,往往一地部署開展嚴打整治集中行動,周邊城市違法犯罪活動就會冒頭、反彈,如果打防措施沒及時跟進,此消彼長極易淪為“治安洼地”。
(三)協作主體快速反應能力不足。多agent系統強調,協作主體的快速反應能力主要取決于參與主體的主動性、協作性和異構部件有機集成三方面[11]。但目前警務協作的運行狀況反映出,警務協作主體缺乏主動性,協作意識不強,異構部件有機集成不完善,要強調在生態社會背景下以生態理性代替純粹的經濟理性。
1.警務協作主體缺乏主動性。在生態社會中,社會系統論、整體論思想深入人心,真的世界觀會逐漸取代原有的現代性所提倡的“二元對立”。各警務協作區在這種生態社會思想的影響下,逐漸體現主動參與其中的愿望,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2.警務主體協作意識不強。目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警務協作,但是,這種協作是不充分的,各警務主體只解決各自領域內的問題,對那些處于問題領域邊緣,或者橫跨幾個問題領域的情況,各警務主體無法經過協商獲得滿意的結果。
3.警務協作異構部件有機集成不完善。異構部件集成是指允許各警務主體的功能、數據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但要求各警務主體通過標準接口與系統平臺保持聯系,并提供警務系統集成所需的共享數據。目前雖然已經有了公安大平臺的建設,但數據的共享仍存在諸多瓶頸。
根據上述現實困境的分析,在生態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從組織結構創新和機制創新兩個層面,探索性地提出區域警務協作的改進路徑。首先,在組織結構層面上解決統籌協調的問題;其次,在機制層面上提升各警務主體的積極性。
(一)組織結構層面上的創新。在組織結構層面上,宣傳生態社會和諧發展的理念,簽訂各警務協作主體的互助協議,成立由警務主體的代表組成的委員會,將制度化協作契約、網絡化協作機構和整體化協作流程包含在警務協作區的體制創新中,為警務協作的發展提供組織保障,從而在制度上打破資源共享的壁壘,避免了各警務主體之間的內耗。
1.制度化協作契約。作為一種區域間協作安排,簽訂各警務主體的互助協議,為區域警務協作提供了合法性機制——將區域警務協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為各警務主體創建了區域警務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推進警務協作走向制度化、程序化與整體化,有效地提升了警務協作行動的能力,有利于在必要時根據突發事件的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及損失大小快捷、有序調動和整合各方面的資源,真正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簽訂區域警務協作的互助協議的前提假設很簡單:沒有任何警務主體有應對所有突發事件的所有資源,區域警務協作比每個警務主體單獨行動更為有效。
2.網絡化協作機構。區域警務協作的互助協議是一種跨地區協作契約,它的執行不是依靠科層制組織,而由一個網絡化組織來進行管理,具體運行則由幾個警務主體的代表組成的委員會負責。在需要情況下,此網絡化組織和各警務主體聯合行動,確保各種信息順利暢通,警務協作工作順利進行。
3.整體化協作流程。區域警務協作運作過程中,求助主體向援助主體發出請求到接受援助的基本流程包括:準備、啟動、請求、調配和補償,此流程的成功運作依賴于警務主體之間的有效協作,強調通過網絡化協作機構來促進環太湖警務協作行動。
(二)機制層面上的創新。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認為,引起人們工作動機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激勵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勵因素才能夠給人們帶來滿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們的不滿,但不會帶來滿意感。根據此理論,通過利益協調和補償機制可以給警務主體帶來滿意感,而通過整體性治理的創新來消除各警務主體的不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減少內耗的目的。
1.利益協調和補償機制的創新。組織平衡論指出,組織發展的關鍵是,通過組織不斷的發展壯大來掌握更多的誘因,而這些誘因主要是通過利益協調和補償體制,實現各警務主體利益的再分配,從而實現各方共贏,這也成為了推動區域警務協作區的根本動力和內在原因。區域警務協作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歸根到底主要是由于利益協調體制不暢所造成的,在警務協作區內所有資源的轉移都會改變各警務主體的成本和收益。各警務主體要本著利益協調的原則,互通有無,盡量做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查倫·斯普瑞特奈克說過,“在地球共同體上,每一個宇宙生命的形式都是以它自己的方式來到世上的,然而它們之中沒有一個是孤立地到來的。無論有生命的,沒有生命的,都是我們的親戚,都在我們周圍存在。”[12]。在生態社會“世界是整體的”觀點的影響下,有時為了整體利益的考慮不得已犧牲自身利益,但是在觀點影響的同時還必須建立相應的補償機制和扶持政策。一個運轉良好的利益協調和補償機制,能夠從根本上提高跨區域合作的穩定性和長效性。
2.整體性治理的創新。整體性治理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傳統合作理論和整體主義思維方式的一種復興,強調用“整合化”的組織形式,以“問題的解決”為一切活動的邏輯起點,通過正式的組織管理關系和各種伙伴關系、網絡化結構等方式,實現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對協作問題的共同解決[13]。整體性治理強調“整體性”合作的氛圍和價值,以整體價值作為最基本的價值追求,強調整體效果的最優和公共利益整體最佳。同時,整體性治理強調地方利益在合作中的實現。“協同治理的信任關系建立最終取決于協同主體間利益的同構性,只有利益需求一致,各個治理主體才能繼續合作并有了更深的信任。”
[1]羅伊·莫里森.走向生態社會[J].明空譯.中國社會科學學報,2010(4).
[2]白志禮.新發展觀催生生態社會[J].生態經濟,2004(12).
[3]白志禮.生態和諧社會:社會觀的創新[J].生態經濟,2010(1).
[4]包慶德.從“工業社會”到“生態社會”:生態現代化研究進展[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5]徐傳諶.從工業社會到生態社會:政府的功能與定位.中國行政管理,2011(1).
[6]魏永忠.關于西部跨區域警務協作機制的初步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4(6).
[7]魏永忠.跨區域警務合作論[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
[8]吳沙.關于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警務協作機制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公安研究,2009(7).
[9]廣東省珠海市公安局課題組.關于推進珠江口西岸區域警務合作的實踐與思考[J].公安研究,2010(2).
[10]廣州公安局課題組.關于區域警務聯動機制的實踐與思考[J].公安研究,2008(1).
[11]伍爾德里奇.多Agent系統引論[M].石純一等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12]查倫·斯普瑞特奈克.真實之復興:極度現代的世界中的身體、自然和地方[M].張妮妮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233.
[13]高建華.區域公共管理視域下的整體性治理:跨界治理的一個分析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2010(11).
D631.1
A
1674-3040(2012)04-0057-03
2012-04-25
王錦,江蘇警官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廳資助項目“多中心治理理論視角下輔警管理模式之探討”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0SJB630019。同時為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的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王玉葉)
編后語:此作系“中國警學期刊方陣”合作交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