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伯根
(作者系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副總裁)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吹響了向文化強國進軍的新號角”(李長春)。
文化強國是相比較而言的。一個國家的文化,在國內有很強的覆蓋率、吸引力、凝聚力、社會推動力,在國際有很強的輻射力、競爭力、影響力、吸附感召力,這樣的文化就是強勢文化,這樣的國家就是文化強國。
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從主題主線上說,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從指導思想上說,就是要做到四個“以”——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從方針政策上說,就是要做到五個“堅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和“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和“三貼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堅持改革開放、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從主要任務上說,包括六個方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全面貫徹“二為”方向“雙百”方針,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換一個角度說,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從內在要求、精神層面看,對內,要推動文化發展和繁榮,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民族文明素質;對外,要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從外在要求、產業層面看,就是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使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與綜合國力競爭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適應。
文化的涵義非常寬泛,大到社會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民族精神、宗教信仰,小到社會風尚、生活習俗、娛樂方式。其中,包括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這4個方面在內的文化,是可以作為“抓手”加以建設發展的、以有形達至無形的產業文化。
怎樣看待出版?出版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播學術理論、思想精神、文學藝術等其他文化的重要途徑。出版業作為古老的行業,在新時代新技術條件下,及時適應現代社會人們對各種信息、知識、文化、思想的渴求,獲得了新的更大的發展生機。實際上,在最近十來年的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出版業一直走在前列,是文化改革的排頭兵,文化發展的先鋒隊。
目前,我國出版業已經初步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格局、市場主體、經營機制、競爭態勢,初步具備了滿足人們文化需求、參與國際出版競爭的能力,可以稱得上是出版大國。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出版業還有很大差距,我們還不是出版強國。國家要崛起,文化要昌盛,作為文化基礎產業的出版業,必須要率先實現大發展、大繁榮,成為出版強國。出版強國的標志是什么?一是要有在國內外有強大影響力的精品圖書、精品出版物,二是要有在國內外有強大競爭力的品牌企業、跨國企業,三是要有在國內外有強大號召力的大作者、大出版家。
什么是精品?
舉例來說,我們認為,像《爾雅正義》《說文解字》《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歷代輿地圖》《歷代職官表》《康熙字典》《十三經注疏》《辭?!贰对~源》《二十四史(點校本)》《現代漢語詞典》《新英漢詞典》《新華字典》《世界地名錄》《中國大百科全書》那樣的集成性、工具性作品,是精品。我們對它們,信得過、用得著、離不開;它們是我們綜覽古今的鑰匙、吸納中外的平臺、相互溝通的橋梁。
我們認為,像《周易》《左傳》《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朱子語類》《明儒學案》《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本草綱目》《水經注》《獨秀文存》《魯迅全集》《錢鐘書集》《葉圣陶集》《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那樣的文化學術類著作,是精品。它們見前人所未見、發前人所未發、集前人所未集,看得準、想得深、說得透,它們參透世界、微言大義、獨步古今、影響深遠,從而撐起了中國人的思想天空。
我們認為,像《孔雀東南飛》《出師表》《桃花源記》《滕王閣序》《阿房宮賦》《答司馬諫議書》《登泰山記》《少年中國說》那樣,像《靜夜思》《將進酒》《黃鶴樓》《鸛雀樓》《念奴嬌·大江東去》《破陣子·醉里挑燈》《再別康橋》那樣的詩歌散文,像《封神榜》《西游記》《紅樓夢》《孔乙己》《家》《春》《秋》《子夜》《雷雨》《死水微瀾》《老張的哲學》《青春之歌》《鐵道游擊隊》《白鹿原》那樣的小說,都是精品。它們,或者豪情萬丈、或者柔情似水,人物活靈活現、故事神乎其神,讀之不忍釋卷、思之難以忘懷。它們有滋味、有趣味、有意味、有情味、有韻味、有品位,從而構成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對照前面所列舉的作品,當下,我們每年出版幾百種工具書,每年出版成千上萬種文化學術著作,每年出版數萬種文藝作品,每年出版30多萬種各類圖書,有多少算得上是精品呢?應當說,還是有一部分,有一小部分,但精品確實不多。
不是精品力作,讀者不愛看,看了也看不進去,勉強看進去了也得不到啟迪、甚至留不下印象,何來文化影響力呢?
今天的時代與過去不同,我們不祈求每一本圖書都成為精品,但我們還是希望精品的數量比例能夠多一些、再多一些。
精品的產生有什么規律呢?
我們發現,先秦諸子、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很多是精品;近現代、現當代,一流學者和作家的作品,通常是精品;經過一流編輯慧眼識珠、修磨打造、加工錘煉的作品,往往是精品;品牌出版社精心策劃、披沙揀金、編錄集成的作品,很多是精品。
我們進一步發現,那些飽蘸了作者的激情、披瀝了作者的智慧、浸透了作者心血的作品,才可能是精品。作為出版人,我們用同樣的激情、智慧、心血,去尋找、去發現、去打磨,才可能生產出精品。
我們再進一步發現,精品,可以從作品本身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知識含量、信息容量來衡量,還可以從編輯的質量、裝幀設計的質量、印刷的質量來衡量,甚至還可以從出版社的品牌影響力來推斷。
作為出版人,我們不可能代替作者進行內容創新,但我們可以發現和選擇有創新能力的作者;我們不能創新內容,但我們可以創新形式、創新作品的傳播方式,這也是生產精品的重要方面。
當我們的精品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的文化影響力也就會越來越大。
我們不光要打造一兩件精品,我們需要的是連續地打造源源不斷的精品。這就需要形成生成精品的小環境、小氣候、小空間,在這個精品生產空間里,有優秀的編輯出版隊伍、良好的編輯出版機制,能夠以自己的學識和服務,取得極少數一流學者的信賴,獲得大多數普通讀者的認可。這樣,長此以往,良性循環,出版的好作品越來越多,贏得的讀者就越來越多,吸引的優秀作者也就越來越多。于是,一個品牌企業就逐漸成型了。
像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人民文學出版社這樣的出版社,之所以能夠成為品牌企業,保持企業品牌,是與它們始終貼近時代要求,不斷獨自發掘新作者,維護老作者分不開的;也是與他們始終關注讀者需求,不斷滿足讀者的新需求、創造和引導讀者的新需求分不開的。這樣的品牌企業,無疑具有比其他企業更強的文化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力。
品牌企業的文化競爭力,從內在修為和文化追求上說,應當體現在:關注信息的提供,能讓讀者越來越多地了解世界;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傳播,能讓讀者越來越多地理解世界、改造世界;關注情感的傳遞、藝術的呈現,能讓讀者越來越好地熱愛生活、豐富生活;關注學理、哲理、智慧的滲透和浸潤,能讓讀者越來越好地適應社會、品味生活、享受人生。這樣的有文化追求的企業,才是有靈魂的企業,才有可能成為品牌企業,才有可能鑄就文化競爭力。
光有內在修為和追求是不夠的。品牌企業的文化競爭力,從戰略、組織和制度設計上說,還應當體現在:一是要有清晰的戰略設計和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產品線清晰,產品集群關聯度高,能夠不斷推出標志性產品,不斷強化品牌特色;二是要有良好的組織結構和制度安排,能夠適應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競爭的需要,不斷鞏固品牌優勢;三是要有先進的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保障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既有機銜接、又靈活運行,既有很強的執行力、又有很強的創造力,既能維持精品的復制性生產,又能促進精品的創新性生產;四是要有能夠傳承品牌文化精神的優秀的企業統帥和業務骨干,他們才是品牌的守護人、傳承人。
良好的內在修為和高遠的文化追求,良好的戰略、組織和制度設計,這是保持品牌優勢、弘揚企業品牌、成就文化影響力、造就文化競爭力的基本要求。
精品打造、品牌鑄造的最根本的要素,是人,是優秀的出版人、出版家。
文化強國背景下優秀出版家的內涵,應當包括“三大三全”:從立意和起點來看,擁有大胸懷;從工作視野來看,立足大文化;從時代要求來看,面向大時代;從縱向的生產環節來看,參與全流程;從橫向的表現手段、呈現方式、傳播路徑來看,涉及全媒體;從內在的素質和能力要求來看,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創造能力。
優秀出版家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選擇,第二是優化,第三是傳播。
選擇的過程,就是發現優秀作者,挖掘作者潛力,發掘市場的潛在需求,推出精品出版物的過程。好的作者,是好的出版家開發出來的;市場的需求,也是好的出版家發掘出來的。一般出版人追蹤市場需求,一流出版人創造市場需求,這個意思,蘋果公司的喬布斯就說過,“需求是創造出來的”。
優化的過程,就是把作者提供的原始稿件加工打磨成更具有閱讀性、欣賞性、收藏性的過程,更具有市場適應性、社會傳遞性的過程。世界上沒有一部書稿是完美無瑕的。所謂的優化,就是要為書稿“把脈、診斷、看病、開方”,不斷提高其水準和價值。這一過程,既是審稿、加工、校對、設計、印制復制、上網上線上終端閱讀器的過程,還是協同處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視聽效果的過程。
優化體現在審稿方面,是從大處著眼,側重解決稿件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藝術性、知識性、獨創性等問題,由此決定稿件的取舍、修改原則和基本品質。審稿過程至少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社會效益第一原則、質量第一原則、讀者至上原則、尊重作者原則。
優化體現在編輯加工、校對、設計、印制復制、上網上線上終端閱讀器的環節,是從小處著眼,側重解決體例、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的正誤、優劣問題,側重提高裝幀、表達、呈現和閱讀的效果。這些環節的要義,至少要做到“三改一提高”:改正錯訛、改進表達、改善質量、提高可讀性。
優化體現在協同處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視聽效果方面,以及前面所說的上網上線上終端閱讀器方面,還要從技術著眼,熟練運用各種編輯軟件和數字處理平臺,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綜合表現和綜合傳遞效果。這些方面的要義,在于做到三個結合:紙媒體表現與多媒體表現相結合,傳統編輯與數字化編輯相結合,傳統閱讀方式與現代閱讀方式相結合。
傳播的過程,就是發行、發布、宣傳、廣告、營銷和取得效益的過程,也是一個協調各種關系、優化配置資源的過程。為了讓出版物傳播成功,出版家必須當好“多面人”, 在不同的工作對象面前扮演好各種不同的職業角色,運籌好各種社會資源,統籌好媒體、讀者、作者、廣告商、渠道商、發行商之間的各種關系,努力實現出版物的5個最大化:傳播半徑最大化,讀者群體最大化,文化貢獻最大化,社會影響最大化,經濟效益最大化。
要培育具備以上內涵、發揮以上作用的出版家,應當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
一是思想政治素質,它決定著出版的境界和方向。意識形態性是全球出版業的共性。美國的《時代周刊》和好萊塢大片傳遞的是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我們追求的品牌企業,自然也要很好地傳播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二是科學文化素質,它決定出版的學術水平和品位。在人類文明史上,出版業肩負著普及知識、傳承文化、積累文明的重要使命。宋朝的張載曾說過四句話作為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商務印書館的創始人張元濟先生也曾說過:“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書林努力來。”因此,出版人首先應當是文化人,要有遠大的文化理想、崇高的文化追求和自覺的文化擔當。
三是信息加工能力,它決定著出版的技術水平和質量。在信息化時代,出版人不僅要掌握傳統出版的基本技能,還要掌握數字出版的相關技能、相關知識。在簽訂出版合同時,別忘了爭取簽下數字版權;在學習傳統的線性編輯業務時,也要學會如何做一名非線性編輯;在做營銷推廣時,也要積極嘗試把內容資源放到手機、移動閱讀器、iPad和網絡上,全方位地推廣運營。
四是生產作業能力,它決定著出版的效率。出版人應當了解出版生產的流程和環節,熟悉生產作業的程序和操作方法,熟悉生產設備和材料,熟練運用生產工具。
五是市場運作能力,它決定著出版的效益。出版企業不同于單純的學術研究和教學機構,不能夠只耕耘文化、不耕耘市場,而應當在贏得市場的同時贏得發展;出版人必須瞄準市場需要開發選題,按照市場規律開展營銷推廣,從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經濟效益好了,企業才能立足進而做強做大,企業的品牌優勢才能發揮,品牌企業的市場競爭才能增強,文化競爭力才能體現和擴大。
出版業是一個文化行業。出精品,做品牌,是出版人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追求。我們的目標,就是不斷超越自我,勇于創新開拓,瞄準當代海內外更多一流的專家學者,出版更多體現面向當代、面向現實、面向未來的精品力作,努力回答好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新課題、人民關注的新問題,讓人民獲取智力資源、享受文化成果,同時也提升思想文化素質;努力回答好世界矚目的新難題、人類關心的新話題,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更多的選項,讓世界了解中國、理解中國,同時,讓世界也適應中國!
我以為,能讓世界不得不適應的國家,就是文化強國;能讓世界不得不關注的文化,就是真正繁榮昌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