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靜宇
歷經2008年的大喜大悲,2009年的金融危機,2010年的冬去春又來,以及2011年的歐債危機、經濟復蘇乏力,風風雨雨磨練著物流企業的承受能力。
2011,對于大多數物流企業而言,有成長、有困惑、有迷茫,同時也有收獲,五味雜陳,悲喜交織。
回顧過去的一年,那些數不清理不順的問題仍糾結于內心,無法釋懷。糾結于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之間的外包,如走鋼絲,平衡雙方利益才是合作的關鍵。如履薄冰的鋼鐵流通貿易企業,遭遇了需求的寒冬,已無利潤可言。第三方物流企業,這個帶有現代物流味道稱謂的眾多企業,還在為利潤空間拼搏得頭破血流。物流業收購和控股的消息不斷傳來,食品安全、農產品漲價也與物流扯上了關系。更有那些利好的政策,似燃放的煙花著實讓人們看著歡喜,但接下來便是沉寂,期盼與等待,可能就是物流人2011年的心語。
2011年并不一帆風順。北京起重機機械設計研究院院長陸大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11年過得非常不容易,上半年應該還可以,但是到了下半年整個行業開始有些下滑。”雖然是簡短的一句話,但卻道出了這個行業所有物流設備商的真切感知。
有人說,物流有“恙”,但都是一些不足以斃命的“恙”,一切都被速度所遮蓋,抓住當前誰還去考慮未來?正如負責物流戰略的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王孝華先生所講,“電商實際上沒有模式,誰也不知道訂單在哪里,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怎么樣。更多的是簡單地看半年或者一年數據統計,馬上就可以決定在這地方建一個物流基地。是不是明年還會這樣?三年以后會不會仍是這樣?好像沒人靜下來考慮過。”在王孝華看來,現在整體發展速度太快,所以造成大家浮躁,不可能靜心去想這個問題。
近30多年來,“速度”與中國緊密聯系在一起。依賴于速度,癡迷于速度。尤其是當全世界都驚訝于這種“中國速度”的時候,我們似乎從那些羨慕與嫉妒的復雜目光中,為速度尋到了正當的根據。
物流更是如此,規模的擴張,隨之而來的卻是管理中的鞭長莫及。就像乳品安全事件一樣,中間強大兩端零散的管理體制,正是因為追求銷售速度的績效考核,使得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然而問題也就接踵而至。發生在冷鏈過程的細菌門事件讓我們對食品安全心驚肉跳,也喪失了起碼的信任,正如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陳明均所說,“對于高端產品(食品),我們不是沒有購買力,而是沒有被消費者所信任。”因此放下速度,扎扎實實地打造公信力才是今后要做的功課。
也正如陸大明院長所說:我們可能發展得太快了,帶來的一些問題和事情讓我們想不明白。為了要占據這個地盤,占據市場,必須得很快把攤子鋪開,對物流裝備企業來說更多的是根據客戶的需求趕快做一個,以后這個產品是不是合適,無人去想。一個具體的問題就是同質化,最終造成企業失去了方向。
企業盡管做了很多,業務量提升很大,但是實際利潤很低。這不僅是物流設備的現狀,同時也是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實況。市場蛋糕并沒有做大,而搶蛋糕的人卻在增多,于是滋生了許多烏七八糟的潛規則,實際上是一種無奈。比如,在外包過程中的運行規律,說明白些就是客戶找合作伙伴,往往都是先報價后談服務。北京眾德冷鏈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萬秋認為,這種模式下一再壓低的價格,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服務質量。也許那種“先談服務后報價”的模式還是一種理想吧,所以,當下難以改變的現狀讓物流人臉上總是透出無奈的凄涼。
總結2011年,有人用GDP來考量,有人用幸福指數來衡量,但我卻列舉了2011年留下的無奈,因為我希望2011年的無奈隨著新年的鐘聲一同逝去,2012年物流業站在一個新起點上輕裝前行。但愿我的希望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