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靜 游明倫 侯長林
當前,對能力的重視和培養,已提升到了教育戰略發展的高度。深化以能力為核心的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本領,已成為職業院校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緊迫任務和歷史使命。鑒于此,我院以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為契機,依據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思想與方法,對基于能力本位的專業內涵建設及其發展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逐步走出了一條個性化的專業發展道路。
專業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建設主體來看,涉及政府、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從建設內容來看,涉及專業設置、專業目標定位、專業師資、專業課程、專業教學基地、專業組織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專業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從建設層次上來看,涉及專業布局、專業結構、專業體系等宏觀層面的建設內容和某一具體專業等微觀層面的建設;從建設的關聯性來看,專業建設又與學科建設、產業需求、職業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加強對專業的理論學習,提升專業認知水平,正確認識、理解和把握專業建設的內涵及其與學科建設、產業需求、職業發展的關系,創新專業建設理念,樹立系統化的專業發展觀,了解專業發展規律,是提高專業建設質量的基礎和前提。
目前,從我們學院在專業建設中面臨的問題來看,專業、學科、職業、知識、能力、技術、技能、資格等一些基本概念及其專業發展理論需要重點學習。比如潘懋元教授提出的專業是課程的一種組織形式,社會學家布朗德士(Brandeis)提出的專業“三個屬性”(正式的全日制職業、擁有深奧的知識和技能、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以及專家們綜合提出的成熟專業的 “六條標準”(一個正式的全日制職業、專業組織和倫理法規、知識和教育、服務和社會利益定向、社區的支持和認可、高度自治)和從初學者到專家的專業人才職業成長規律就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領悟。這樣,才能正確把握專業與職業、學科之間以及專業定位與職業定位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提升專業要素、專業屬性、專業標準、技術文化等專業基本理論的認知水平,轉變專業建設理念。可以說,目前在專業建設上存在的概念認識和理解歧義、專業目標定位模糊、專業課程開設及其體系缺陷、專業教師隊伍培養與激勵不足、專業社會服務滯后等諸多問題,特別是對專業就業率、專業對口率、專業技能滿足率、專業與職業崗位工作的相關度等衡量和評價專業建設成效指標的認知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對專業理論及其與職業關系的認知不足,進而阻礙著專業建設的發展,影響和制約著專業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我們學院通過啟動實施 “教授培養工程”、“研究生培養工程”、“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工程”和“武陵學者培養計劃”等“教師培養工程”,建立青年教師導師培養制度、教師茶研會制度、新進教師上崗培訓制度和教師英語學習制度等多種校內教師培訓制度,采取大量選派管理干部外出考察學習、安排骨干教師外出進修培訓、聘請知名專家來校開展專題講座、要求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開展年度教學工作專題討論會等一系列辦法加強各級管理干部和教師的專業理論學習,為學院順利推進專業建設及其改革,積極探索符合專業自身發展規律的專業建設路徑,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專業發展思路是對專業發展問題的系統思考, 體現對專業建設的認識水平,是把握專業建設脈搏跳動的引擎。因此,明確什么樣的專業發展思路,關系著專業建設的出路。而要理清專業發展思路,必須對專業發展的目標、專業發展的主體、專業發展的內容、專業發展的模式、專業發展的要素、專業發展的規律、專業發展的保障條件等諸多要素有一個整體性的系統化認知,這樣,才能有效設計個性化的職業院校專業發展路徑。
當前,各職業院校對依托產業辦專業、推進專業校企合作共建、構建工學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等專業建設問題已基本形成共識,而在如何建立專業與產業對接平臺、如何構建校企合作共同體、如何設計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體系、如何選擇和設計專業特色要素、怎樣培養和建設師資等諸多方面存在認知差異,特別是如何開展技術文化創新,再造具有高職院校特征的物質文化生態,確立追求卓越的技術創新理想,樹立正確的技術價值觀,培育高職院校技術原創力,提升專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需要進一步的厘清和梳理。
我們堅持“急政府之所急,謀行業之所求,想企業之所利”的原則,遵循職業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提出了“強化學習、觀念先行;整體設計、適時調整;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完善機制、支撐服務;技術創新、文化引領;彰顯特色、打造品牌”的專業發展思路,明確了“政府導、需求引、產業拉、行業帶、服務推、技術幫”的專業發展路徑,從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個層面整體推進實施,構建政校企合作育人的格局,即以“人才培養貢獻”吸引政府和行業企業眼球,主動爭取政府和行業企業的支持;以“技術合作”實現政府和行業企業參與,積極推進專業合作共建;以“共同發展”推動政府和行業企業支持,著力構建政校企合作利益共同體,進而統領學校專業建設與發展。
專業不僅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單元,更是職業院校連接社會的中介。怎樣設置專業、設置什么專業、如何調整專業、構建什么專業體系、形成什么樣的專業布局,不僅直接體現職業院校專業發展的思路、專業發展的層次和專業發展的水平,而且反映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廣度和深度,表征職業院校發展的生命力,凸顯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因此,專業的設置、調整及其布局狀況是專業內涵建設質量和水平的重要體現,十分重要。
我國由于大多數職業院校主要采取三種專業設置模式,即根據院校條件設置專業模式、根據生源需求設置專業模式、以就業為導向設置專業模式,而未能完全根據本地區經濟結構、針對本地區行業企業需求設置專業,以至于各職業院校專業重復設置、專業布局結構失衡、專業發展不平衡、專業特色缺失等一系列問題還十分突出,職業院校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生源競爭異常激烈,專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面臨嚴峻挑戰。因此,如何立足職業院校專業資源,根據本地區經濟結構、針對本地區行業企業需求設置專業,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及時開發新型專業方向,不斷淘汰更新專業,彰顯具有地區和行業特色的專業結構和布局,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鏈的對接,增強專業建設的可持續性,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各職業院校推進專業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對此,我們學院從四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一是專業設置與調整上做到“三個堅持”,即堅持新專業申報前開展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堅持每年必須定期對各縣產業、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行調研;堅持依據人才需求調研報告及時調整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而主動與銅仁地區產業發展對接,增強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二是依據銅仁地區“兩帶兩圈”產業發展需求,構建以優勢專業為骨干、相關專業群為主干的“農、醫、管、工、藥、文”協調發展的全方位為農服務的專業結構體系,不斷促進學校專業鏈與地方產業鏈的銜接與融合,凸顯“貼農惠農”專業辦學特色。三是圍繞銅仁地區“中國營養健康產業示范區”民族藥業、生態畜牧業、生態農業、生態茶業四大支柱產業發展需要,重點建設藥物制劑技術、畜牧獸醫、設施農業技術、茶葉生產加工技術等特色專業。四是以國家骨干校建設為契機,構建國家級、省級和校級三級專業結構體系,形成以藥物制劑技術等6個國家級重點專業為品牌的以農為主,醫、藥、工相結合的專業重點發展布局,進而提升了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能力。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指構成人才培養諸要素的組合方式及其運行流程的范式,包括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特征、人才培養規格、人才培養內容、人才培養方式、人才培養評價等。通過校企合作平臺,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當前職業院校專業內涵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提升專業人才培養力、打造專業特色品牌的重要舉措。可以說,工學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質量,直接關系著以能力為本位的專業內涵建設的成敗。
我們樹立“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的教學理念,依據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圍繞著真實的“工作世界”,以校企合作為平臺,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表征,以工作項目為載體,按照凸顯教學過程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基本要求,抓住“實驗、實訓、實習”三個關鍵環節,融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和實踐”五個基本要素,設計和創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深入推進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其運行模式改革與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依據專業特點及其人才培養要求,在藥物制劑技術、畜牧獸醫、設施農業技術、茶葉生產加工技術等重點專業分別設計和構建“分劑分期、學研結合”、“分類教學、產學結合”、“按季分項、學用結合”、“依季分項、雙境交替”、“半工半讀、工學交替”、“以用導學、工學結合”、“項目帶動、任務驅動”等個性化的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凸顯專業辦學特色。
二是依據職業教育的開放教學特點與合作辦學要求,組建課程建設與改革小組,推行 課程負責人制度,吸納企業人才資源,與企業合作構建與職業崗位對接的“項目任務型”課程體系,實施任務驅動等課程教學模式,推進由教師個人教學為主向教師集體教學為主轉變,重建職業教育課程教學組織形式。
三是主動緊貼產業發展需求,融入梵凈山區域“旅游生態文化”、生物多樣性的“植物文化”、綠色無公害的“生態農業文化”和彰顯銅仁文化特色的“桃園文化”,整合政校企技術創新資源,與銅仁地區質量技術檢測中心合作創建“共建、共管、共享”的多功能實訓基地—“銅仁地區質量技術檢測中心”,建設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和茶園,探索“廠校融合”實訓基地共建模式,創設校企合作“實踐共同體”,不斷完善“專業+項目+農戶”、“教師+基地+學生”等產學結合形式,采取田間地頭、畜禽圈舍、工場車間等情境課堂形式,推進融“教、學、做”于一體的開放式情境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打造教學勝任力強的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實現政校企人才共育。
校企合作辦學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與實踐的難點。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給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開藥方時說: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致命弱點是什么?弱在校企合作。[1]那么校企合作又難在哪里呢?其實難在辦學體制機制,即改革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重點的職業院校封閉型辦學體制機制,建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的多元合作的開放型辦學體制機制。對此,《規劃綱要》作了明確的要求,即“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和試驗,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要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因此,如何加快推進辦學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政校企合作合作辦學,建立起穩定的基于利益共享的雙邊合作機制,轉變“學校熱、企業冷”的被動式合作局面,是目前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增強專業辦學活力、提升專業人才培養力的重中之重,刻不容緩。
我們學院在深化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中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樹立校企合作辦學思想,確立“立德樹人、以技立業、服務新農村”的辦學理念和“校地攜手、合作共建、多元結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工學結合專業教學改革,并以專業培訓服務為載體,與政府和行業企業尋求合作,與川主科技助農公司、銅仁聯通公司、本草制藥公司等多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構建院、系、專業、課程四級校企合作格局,推進校企深度合作。
二是依據開放合作辦學的需要,以政府為主導,以行業企業為依托,合作成立銅仁地區產業發展中心,建立產業調研機制、院縣合作對接機制、專業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畢業生跟蹤服務機制,完善人才需求調研、院縣企高層領導互訪、教師與技術人員互兼互聘、教師聯系企業村寨等制度,構建政校企利益共同體,全方位推進專業校企合作辦學。
三是依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需要,搭建校園數字化管理平臺,推進學院內部管理機構改革,建立“黨委統一領導、理事會民主決策、院長治校、專家治學”的內部管理體制,實行學院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和學院理事會領導下的二級學院院長負責制,探索黨委領導下的理事會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和完善以院縣合作為紐帶、校企合作為重點的開放型政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努力化解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瓶頸,進一步增強學院辦學活力。
[1]李劍平﹒教育部長給職業教育致命弱點開 “藥方”[EB/OL]﹒http://www.mingong123.com/news/12/201003/d220a47e89b94670.html,201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