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金 林 虹 康慧斌 張露霞
“頂崗實習”是學校安排在校學生實習的一種方式。它是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學生實現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學生向技術工人轉變的重要過程。
筆者結合主持的課題《基于網絡技術支持加強高職頂崗實習生職業危機指導能力的方法研究》探討如何通過網絡技術支持,及時發現高職生頂崗實習中遇到的職業危機,通過網絡技術平臺解決好危機,實現對學生職業危機干預的及時化、網絡化、貼身化和無縫化。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新浪新聞中心合作的一項調查顯示:有90.5%的人出現過職業危機。造成職業危機的主要原因依次是競爭壓力大(81.1%)、發展空間小 (77.3%)和超負荷工作(47.9%)。具體表現在:當為能不能獲得一份工作擔心時;當工作得不到成就感時;在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里不知何去何從時等等。對于剛剛從學校進入單位的頂崗實習生,在實習中碰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得職業危機的表現更為明顯。其有鮮明的特點:他們并不會為能否找到一份工作而操心,而是從學校相對寬松的環境一下子進入到企業嚴格的管理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會導致學生對工作的懼怕,有的學生甚至以后都不愿離開學校參加工作(戀校族);其次高強度的工作使學生對頂崗實習的初衷產生了懷疑。由于學生從未進行過如此強度的工作,一段時間后,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會對工作產生厭煩,質疑頂崗實習的必要性,發生學生集體罷工、離職等事件,為企業、學校、學生本人都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也讓校企合作難以繼續;再有每天簡單重復的工作讓學生對專業、職業產生了懷疑,喪失奮頭的信心,覺得前途渺茫。學生剛進入企業不可能擔當管理工作,而是要進入到一線去操作。現在很多企業都是流水線生產,每個人完成的工作相對簡單枯燥,時間一長,學生感到厭煩,對自己選擇這個專業感到后悔,沒有信心從事這個職業,覺得很迷茫。
那么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學校在頂崗實習前的職前教育力度不夠。很多學校甚至從未進行過職前教育,只是告知學生要進行頂崗實習、企業情況和工作情況,而并沒有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職前教育,比如:企業規章的介紹、實習制度的講解、發生問題的處理辦法等。所以學生在進入企業后感到不適應;第二,學生對自己的定位有偏差。學生對一線的工作很排斥,認為自己是大專生,一線的工作很簡單很枯燥,不適合自己,自己應該去擔當管理、技術研發等工作。第三,信息的不通暢造成指導工作無法進行。由于實習基地分散、師資力量等情況,學生在實習后處于一種“放羊”的狀態,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反饋、解決,從而不斷堆積,最終造成了各種惡劣事件的發生。
高職頂崗實習生職業危機的產生有特定的原因,若不進行干預,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傳統的處理方式,往往被動而且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表現在:接受信息的滯后(很多學生參加頂崗實習后的心理壓力不能及時反饋到老師處尋求幫助,而是積聚到一定程度后突然暴發);反應無法足夠迅速(實習基地遍布各地,在學生發生問題時無法第一時間趕到學生身邊去引導安慰他們,即使這樣也牽扯了老師大量的精力);無法給學生密切的關注 (離開學校后,學生也就走出了老師的視線);面對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不穩定,由于信息的不暢,學校采取方法往往是“堵”—用相關制度強力約束,而不是疏導,后果是可以保證一時的相對穩定,而學生一旦畢業就馬上跳槽,讓企業、學生個人和學校都受到了損失。
網絡技術的日趨成熟為現代化網絡教育提供了。有了網絡技術支持的職業危機指導具有交流及時、互動性強、處理方式多樣等特點,能夠快速有效地解決學生在頂崗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實現信息的通暢和對接。
筆者針對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和部分揚州環境資源職業技術學院10、11屆頂崗實習生為采樣樣本,對其實習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分析、研究,探索出網絡技術支持下對頂崗實習學生職業危機指導方法。
(一)建立以校園網或專業博客為基礎的交流平臺,實現高職頂崗實習生職業危機指導的網絡化。校園網和專業博客擁有發貼留言、咨詢反饋的功能,在校園網上增設就業指導平臺,經常發布一些關于就業方面的文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頂崗實習觀念,正視自己。在專業博客上有專門的老師負責解答學生在頂崗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將解答的內容公布在博客和校園網上,做到集體干預和及時干預。在解答學生問題的同時注意資料搜集、分析,查找出學生反映的熱點問題及可能產生的職業危機的苗頭,并以論壇的形式在校園網上進行討論,使已經出現職業危機苗頭的頂崗實習生得到指導,又可以防范其他學生出現相同情況。
(二)利用多樣的網絡資源,實現高職頂崗實習生職業危機指導的及時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多種普及的科技產物:網吧、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為交流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及時溝通方式,從而構建多位一體的及時危機干預體系。首先學生可以利用企業內或周邊的網吧上網,通過校園網及時了解就業動態、給老師留言得到指導,并通過網絡定期的上傳實習心得,使老師及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其次現在手機很普及,而且大多具有上網功能,既使學生所在的企業附近沒有網吧,學生也可以通過手機發短信、上網及時與老師取得聯系,得到相應的指導。老師可在在學生頂崗實習前將博客、電話、郵箱、QQ號等告知學生,使師生能及時互通;還可以通過建立QQ群、飛信群等方式,將所有頂崗實習生在網絡上組織起來不定期地與學生進行互動,主動關心、了解學生的現狀,避免職業危機的出現。
(三)利用多種即時通信工具,實現高職頂崗實習生職業危機指導的貼身化。近年來,多種即時通信工具的興起,使得網絡通信更加方便快捷。網絡微博、手機飛信、手機QQ、電子郵箱成為了師生及時溝通的橋梁。網絡通信不但具有集體性質,如QQ群、班級主頁等,同時又可以進行一對一的交流。通過發起單獨會話,老師可以和每個學生進行個別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因為每個學生的情況不盡相同,因此除了宏觀上集體性質的網絡指導外,一對一的個別指導也是非常必要的。這種微觀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生在頂崗實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對進行集體指導也有一定的影響,從個別折射到整體。另外有些學生情況特殊、自尊心強,不希望自己的問題被大家知道,不想參與集體討論,這種個別指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同時又能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解決問題,實現了指導的貼身化。
(四)與傳統方式相結合、取長補短,實現高職頂崗實習生職業危機指導的無縫化。有了網絡技術的支持,并不是要完全擯棄傳統方法。雖然傳統的指導方法有不足,但也有優勢。比如:學校會定期派指導老師到企業與學生坐談,聽取學生的意見,解決學生的問題。與網絡交流相比,這種交流形式更能全面地反映學生的情況,對學生的指導也更有針對性。因此,要將網絡技術與傳統方式相結合,發揮傳統方式面對面交流的優勢,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帶來的便捷,及時掌握學生動態,二者取長補短。筆者在10、11屆頂崗實習生中采取了這樣的一種結合模式。首先繼續使用傳統的指導模式,將實習學生分組,由組長定期匯報本小組情況;其次定期到企業走訪、坐談,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再者利用網絡技術支持,通過手機飛信、QQ群、網絡微博等形式實現與學生的及時交流。這種傳統與網絡的結合,使得對高職頂崗實習生的指導工作實現了無縫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有了網絡技術的支持,使得對高職頂崗實習生職業危機的指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筆者也發現了其中有些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如:如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科學的考核體系。現有的考核體系是建立在傳統指導方式基礎之上的,顯然不能適應網絡環境下的要求。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考核體系,對高職頂崗實習生職業危機的干預將得不到監督,也就不能發揮作用;還有如何健全師生在網絡環境下的法律法規意識。因為網絡的特殊性,匿名發表不良言論、散布虛假消息、惡意中傷等時有發生,這其中有很多已經觸及到了法律。所以如何對師生進行法律法規教育,建立健康網絡環境已經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基于網絡技術對高職頂崗實習生職業危機進行指導必將成為主流。通過網絡技術的應用實現教育引導方式的多元,以此實現對頂崗實習生和就業學生的無縫、及時、終生的指導和服務,把教育的觸角延伸到實習生的崗位和心里,實現教育功能的真正社會公益化,體現學校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我們也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成效。雖然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但這些都將促進我們不斷修正與完善,不斷努力實踐,更好地開展頂崗實習工作,促進職業指導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
[1]胡劍鋒.大學生職業指導:精彩人生 從此開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張艷.大學生職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李家祥.大學生職業指導[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