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21世紀,知識經濟出現端倪。人才資源成為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戰略性資源。因此,當今世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促進經濟騰飛的戰略選擇。職業教育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社會發展、為社會輸送具備高水平實踐動手能力的優秀人才的重要保障。然而,職業教育的成功與否與高水平的師資密切相關。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職業教育不同,是為生產建設培養具備扎實的動手操作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較強的實踐能力是高職人才的優勢所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培養出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性專門人才,具有較高水平的高職師資是關鍵因素。因此,高職教師的水平決定了高職教育的質量和高職學生的素質水平。經過文獻調查發現,最早提出“雙師型”概念的研究者是時任上海冶金專科學校的王義澄先生。《中國教育報》于1990年12月5日第3版刊載了他的文章《建設雙師型專科教師隊伍》。于是,雙師型教師第一次以專業概念的形式提出。隨后,針對我國職業教育師資普遍實踐能力不夠和缺乏生產實踐經驗的問題,國家教育部在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提出了職業學校要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此,“雙師型”教師的隊伍建設成為我國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雖然當前大多數都認識到“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對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但是學界對何為雙師型教師即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卻未達成共識。比較普遍的有三種提法。第一種來自于《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雙師型教師(即是教師,又是工程師、會計師)”。這種提法認為雙師型教師與工程師兩個職稱的疊加,即雙職稱。第二種認為雙師型教師是指專業課教師具有教師系列之外的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或行業特許的資格證書,即雙證書。此外,還有雙師型教師即“雙素質”的提法。筆者認為,前兩者都對雙師型教師的理解存在偏差,僅僅看到了雙師型教師的表面素質,然而,雙師型教師不僅僅是兩種職稱、兩種證書的線性疊加,而是基于高職院校教學目標所決定的。由于我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組成一開始就是非職業模式,高職院校的教師主要來自于普通高校。這種“半路出家”式的組建模式必然決定職業教師隊伍的非專業化和非職業化。由此可見,我國高職教師普遍存在著專業實踐能力較低和實踐經歷不足的問題,正可謂“理論有余,實踐不足。”因此,本文對雙師型教師概念的解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宏觀理解。從高職院校整個教師隊伍的組成結構來講,整個高職院校的師資組成來自兩部分。既有校內的專職教師,又有來自于企業的掛職教師;既有專長于專業理論教學的,又有專于專業技能教學的。這是一種宏觀的對于整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理解。第二種從教師個體來講,本文遵從雙素養的理解。即教師同時具有一定深度的專業的理論知識,同時具備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能進行技術應用的雙重素質。雙證或者雙職稱僅僅是“雙師型”教師素質的外部表征,雙師型教師更重要的是同時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本文從教師專業結構的角度來闡述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葉瀾在肯定教師職業專業性的基礎上,將教師專業素質結構分為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理念結構。因此,本文主要探討雙師型教師的知識、能力和理念。雙師型教師的知識雙師型教師的知識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專業理論知識、學科發展的前沿理論知識和現代企業運行中的實際知識。與本科院校的教師相比,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更側重于現代企業運行中的實際知識。雙師型教師的能力總體來看,雙師型教師的能力主要包括實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產、學、研相結合的科研能力、所教專業相關的實踐能力。較高水平的專業實踐能力是高職院校雙師教師必需的基本能力,也是其優勢所在。實驗能力主要指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能夠熟練地運用實驗儀器、設備、相關的實驗方法等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是高職院校雙師教師能力結構中最為重要的能力,也是當前雙師教師亟需提高的能力。產、學、研相結合的科研能力與本科院校的教師的科研能力有很大普通,相對而言,本科院校的教師的科研能力更加側重基礎理論研究,而高職院校由于培養的學生是面向生產建設一線,所以高職院校的雙師教師的科研能力要求更加側重于將所學的理論應用于實踐、科研開發的能力。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特殊性要求雙師型教師應該具備所教專業的較強實踐能力。總之,由于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所以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自身要具備本專業扎實的理論素養,高水平的實踐教學能力,更要具備所教專業的實踐經驗,能夠勝任職業教育的教學。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與普通教育不同的培養目標和普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高等職業教育努力為社會經濟建設直接輸送實用型、應用型人才的重任,要確保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培養雙師型教師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對高職院校的長遠規劃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我國高職院校教師多數畢業于普通高校,而且受政策、制度、經費的限制,從學校外部引進“雙師型”教師不是教師隊伍建設主力,因此,加強對高職院校內部專職教師的培訓,是強化高職院校“雙師型”隊伍建設的重要措施。
(一)高職院校教師應該注重終身學習,不斷夯實自身的雙師素養。雙師型教師的成熟和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因此,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不能僅僅注重職前的學歷教育培養。雙師教師的實踐能力的提升要貫穿教師整個職業生涯。所以高職院校教師應該在保證平時能夠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并有計劃地去國外或者校外實踐基地脫產學習,提升自己的雙師素養。此外,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緊跟社會需求的應用性教育,高職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應該時刻關注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和不斷涌現的高新技術,因此,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教師更需要終身學習。21世紀的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給教育帶來的影響已經深刻地反映在教育觀念、內容、方法和手段上。教師如果不重視終身學習,將無法適應未來的教育。高職院校的教師更如此,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使得先進儀器設備的更新速度加快,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師應該全方位地學習專業知識技能,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才能勝任高職教育的教學。
(二)高職院校應該經常聘請國內外企事業單位和知名職業院校的專家做學術報告和講座。職業教育的專業建設,不用于于傳統的高等教育象牙塔的“學科中心”模式。它要求的是以“能力定向”模式,這一模式的實施的成功離不開既有理論,又有實踐能力的“雙師型”專門人才。然而由于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始于80年代,起步較晚,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師資畢業與普通高校,缺乏雙師教師的專業培訓經歷,因此,我國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先天不足。然而,造就一支具有較高水平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除了高職院校本身要創造機會加強培養之外,而且高職院校可以聘請社會其他企事業單位、科研結構的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專家為校內教師做學術報告,指導校內教師的實驗教學、實訓和實習等。聆聽校外高水平專家的報告,接受校外先進單位專家的指導是快速提升雙師教師實踐能力素養的有效途徑。從校外具有較高實踐能力和水平的專家身上汲取經驗,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能夠加快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步伐。
(三)高職院校應有定期與國內外先進的高職院校進行學術交流和學習。高職院校應該定期派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教師到發達國家、地區進修學習為了提高全國職業學校的師資學歷水平,教育部于1999年在全國確定了約10所名牌大學作為在職研究生培訓基地,旨在培養一批年輕的具有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層次師資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應該積極支持校內教師一方面走出去學習其他院校、科研機構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逐步提升本校師資隊伍的職業教育素養。此外,高職院校也應該選派業務水平較高、有較強的敬業精神的教師到發達國家學習國外的高職教育教學經驗,觀摩國外的先進實驗儀器,并將學到的國外高職教育的最新經驗帶回學校,使得國內高職教育雙師型教師能與國際接軌。
(四)高職院校努力為教師創造機會,定期到校外的企業掛職訓練,提升實踐能力。例如在日本,日本的雙師型教師,必須先去企業工作,然后才有資格轉到教師崗位。因此,高職院校教師到企業、公司掛職鍛煉是提升其實踐能力和科研素養的有效途徑,也是必要手段。尤其是缺乏專業實踐的青年教師,更應該抓住到企業進行專業實踐的鍛煉機會,磨練和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教師通過到企業、公司掛職鍛煉一方面可以了解最新的科研動態和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將在企業所學到的新技術、新方法帶回課堂,融入平常的教學,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五)鼓勵教師參與產學研結合的科研項目。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貢獻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責,高職院校必須依托社會,加強與地方企業、公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之路。具體說來,高職院校可以依托實踐教學,依托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參與企業和地方性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工作。例如,高職院校可以將企業在生產一線遇到的科研難題納入學校的科研項目,一方面可以為學校爭取科研經費,另一方面可以深入企業一線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真正實現企業和學校的雙贏。
[1]劉寧.河南省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策略研究[D].河南大學,2010.
[2]劉潔.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為例[D].華南理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