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赴美國特派記者 盧長銀 黃 蕾
“占領”無疑是當下美國最熱門的政治詞匯之一。自去年“占領華爾街”運動由紐約燃起,這股平民怒火便迅速燒到美國各地,至今仍不時在一些城市上演激烈對抗的火暴場面。但同時,占領運動也一直因為沒有明確目標、缺乏統一領導而受到美國主流媒體及精英層的質疑。春節期間,《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采訪時,就感受到了占領者們的散漫無序,期間還被一名占領者“訛”了一道。這樣的占領運動的確難說能否撼動美國不公平的分配機制,但在離白宮咫尺之地豎起的這一個個塑料布帳篷,卻是令一向榮耀無比的美國難堪的風景。
地處華盛頓市中心的麥弗森廣場是“占領華盛頓”運動的大本營,它毗鄰白宮,挨著著名的游說街——K街,是華盛頓的政治、商務區,因此歷來是抗議示威活動的首選之地。而此輪示威已占據這里4個月了。還沒進入麥弗森廣場,《環球時報》記者就看到路邊停著一輛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轉播車,顯然,這里仍是美國輿論的焦點。走進這個街心廣場后,記者看到不大的廣場上扎著四五十頂帳篷,上面寫滿各種示威口號,但大部分帳篷里并沒有人,示威者三五成群地聚在一塊,看上去更像是社會底層群體在開派對。看到記者過來,一名衣著邋遢的示威者趕緊吹起口琴,并跳起舞來。記者以為他不過是想吸引注意力,也沒多想就湊了過去。這名占領者于是興奮地表演起來,一邊吹,一邊接連數次雜耍般地把口琴拋起再接住,隨即他把頭上的帽子摘下來,捧到記者面前。記者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吹口琴是為了要小費!沒辦法,記者只好從兜里掏出一點零錢給他,然后抽身而去。
被占領的麥弗森廣場看上去很凌亂,垃圾桶里塞滿廢棄物,空氣中彌漫著一股難聞的味道。沿著帳篷隔出的小路往前走,記者看到有一群人圍在一起喝啤酒吃東西,遠處,一名女占領者正往樹枝搭起的桿子上晾衣服,在另一處,兩名占領者悠閑地下著象棋,周圍還有一些人觀戰。有的人衣著邋遢,也有的相對整潔。記者走到一名文質彬彬的年輕男子身邊,他自我介紹說,他是一名還沒有畢業的大學生,來到這里是為了抗議學費太高,讓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債務。“這個國家的整個體系都出了問題,社會越來越不公平。政府必須采取行動,必須讓學生們能夠應付債務。”這名示威者說。旁邊一名黑人男子回應道:“你說得太對了,奧巴馬必須采取行動。”
1月30日是華盛頓當局為麥弗森廣場占領者下達撤離通告的最后期限,但至本報截稿時,警方尚未強行驅逐示威者,不少人仍在廣場持續抗議。去年11月,紐約市已完成對占領華爾街運動大本營祖科蒂公園的清場。《環球時報》記者在紐約路過祖科蒂公園時,發現那里已空無一人,不遠處的華爾街銅牛也被警方用鐵欄桿圍起來,只留一個小口供游人進入拍照,邊上則停著一輛閃爍著警燈的警車。麥弗森廣場的結局又將如何呢?
在離麥弗森廣場不遠的白宮后門附近,記者見到了一名“資深占領者”,她就是有“總統鄰居”之稱的美國老太皮琪歐朵,她從1981年開始就在白宮對面搭起帳篷,進行反核、反戰示威,至今已持續31年。看到記者是中國人,她隨手拿起一個用漢字寫著“世界和平”的牌子,并用中文念給記者聽。她還從文件夾里找出一張復印紙送給記者,上面是多年前《人民日報》關于她的一篇報道。記者問道:“您打算一直這樣抗議下去嗎?”皮琪歐朵點頭稱是,她說:“中國不是問題,美國才是問題,美國不斷發動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美國在破壞世界和平。”她的這番韌勁,恐怕是祖科蒂、麥弗森的占領者們比不了的。
記者向一位當地華人問起對占領運動的看法,他直言不諱地說,有些占領者更像流氓無產者。記者心想,或許正是這種魚龍混雜和組織不善削弱了示威運動的力量,使得美國許多地方政府敢于向占領者下清場令。但同時,這場運動更應該被視為一場資本主義深陷危機時代的啟蒙運動,它所引發的世界性反思遠比運動本身更值得珍視。▲
環球時報201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