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環球時報》記者前不久受邀走進了英國國防智庫皇家三軍聯合研究所(RUSI),在這座同英國國防部比鄰而居、步行到唐寧街十號不過5分鐘路程的英國老牌國防研究機構里,聚集著大批研究世界各地軍情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網絡戰的專家。在牢不可破的盟國關系下,他們與美歐等國的同行們一道縫制著一張跨大西洋兩岸的嚴密防御網,而亞太地區的防務安全,特別是中國軍隊的軍事現代化,已經成為其中越來越有分量的課題。
RUSI折射英國百年軍事史
如果不是有一個1平方米見方、刻有RUSI字樣的金色牌匾,你很有可能找不到這座180多年前由當年在滑鐵盧一役擊敗拿破侖的英軍統帥惠靈頓一手打造的防務智庫,因為它周圍的建筑要么高高佇立,比如英國國防部、外交部;要么雖然建筑矮小但卻游人如織,比如唐寧街十號首相府、白金漢宮騎兵兵營。雖然RUSI所在建筑的外表低調,但180年來它提供的方針策略,卻一直大受周圍“鄰居”們看重。
RUSI的研究員亞歷山大·尼爾在該機構的狹小一樓大廳迎接《環球時報》記者,這里四周的墻壁上,貼滿一個多世紀以來,RUSI參與的各大戰役的照片和影印文獻,讓人感到如同身處在一所歐洲的軍事博物館里。走上維多利亞風格的白色轉角大理石臺階,記者被引進RUSI最重要的房間之一——軍史圖書館。尼爾介紹說,這里收藏著從18世紀到21世紀,從克里米亞戰爭到冷戰時代不同時期的軍事典藏。也正是因為擁有這些珍貴的文獻資料,RUSI的圖書館在業內一直享有名氣。
在軍史圖書館對面,是RUSI的會客廳,近百年來在這間房間里進出的,有英國首相、軍中元帥,還有來自各國的軍事專家。就在這間知名的會客廳里,尼克向記者介紹了RUSI的百年發展和它在軍事分析領域最受人矚目的研究成果。
1831年,擊敗拿破侖,后又登上英國首相寶座的惠靈頓在倫敦建立了RUSI,100多年來,它的宗旨始終不變——研究和報告所有有關國家和國際防務與安全的重大問題,推動相關辯論及政策選擇。
由于在英國和國際防務與安全問題上具有極高的權威性而享有良好的國際盛譽,RUSI對于英國國內和國際防務和安全環境的了解與客觀性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此外,它的歷史背景讓該機構的研究人員可以自由接觸英國國防部及其他政府機構的要員。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RUSI重要的贊助者之一。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也曾表示:“作為信息與思想的推動者,作為現在和未來決策者的教導者,RUSI都是獨一無二的”。
關注天平向亞太傾斜
尼爾說,他每天的工作很簡單,上班之后就上網查郵件,然后同其他同事一起開會,分析問題。不過這個開會往往會歷時很長時間,而且涉及的話題也紛繁復雜。RUSI長年的活動可以大致劃分為三類:首先是推動國內和國際防務與安全問題的研究,以對防務和國際安全政策做出獨立、原創的貢獻。其次是對“英國國內、國際防務與安全問題”的研究。為此RUSI專設了一個研究部和一個軍事科學部。RUSI還積極開展各類國際項目的研究,尼爾所處的亞洲項目組就是一個重要部門。
據介紹,尼爾早年畢業于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曾在英國國防部工作,因為看重他在中國軍事發展領域的研究能力,2005年他受邀成為該機構亞洲項目組的資深研究員。RUSI的亞洲項目組涵蓋整個亞太地區,主要關注亞太地區的防務與國際安全問題,并探討英國在該地區防務領域的角色。目前,該項目組已與新加坡“國防與戰略研究所”建立聯系,聯合召開年度會議。2003年, RUSI與日本的國家防務研究所也發展了一系列聯系。另外,亞洲項目組還與大量知名的英國國防公司、顧問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為它們的研究和地區市場開發提供政策指導,并為一些公司提供商業性服務。亞洲項目組還接待來自亞洲地區軍界和研究機構的訪問學者,曾同時接待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臺灣地區的代表。
尼爾說,他日常工作中一個重點課題就是研究解放軍的現代化進程,這其中既包括軍事技術,也包括軍事策略。他認為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軍力發展與外交關系一道,在與亞洲鄰國打交道時逐漸變化。在采訪中,他多次提到,西方其實沒有必要對解放軍的實力增強而感到驚訝,因為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他對外媒早前炒作“中國在動各種腦筋擺脫歐盟軍售禁令”的說法表示難以接受,因為根據他的研究,中國軍力發展在近些年其實是被西方輿論在一定層面上妖魔化了。除了解放軍的軍力發展外,尼爾和他的同事們還非常關注中國與日本以及朝鮮半島的外交關系,他們還傾力研究朝核問題各種可能的發展走勢。
此外,RUSI還有中東和北非項目組,重點關注相關地區的安全問題。 歐洲安全項目組是研究歐洲和平與安全問題、北約的作用、歐盟及其他致力于此的機構,促進英國與其盟國的防務發展。 跨大西洋項目組旨在推動美英歐防務和安全關系發展。 此外,國土安全與危機恢復項目是2002年開辟的新項目,重點研究預防、回應和修復潛在和實際的緊急狀況及災難。據悉,該智庫的成員包括軍官、外交官和更廣泛的政策界人士,總人數約有2000人。它出版過一系列期刊和圖書,其主要出版物是《RUSI期刊》。據尼爾介紹,RUSI 去年被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評為全球中國事務研究領域最佳智庫。
英美防務互動深度驚人
在本世紀初, 尼爾曾經作為交流項目成員前往美國國防部工作了3年半。在那里他深切感受到英美防務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并且對于美國人與歐洲人之間非常不同的“大國心態”有了深入了解。
尼爾說,他1998年加入英國國防部工作,主要參與亞太安全問題的分析和研究。他2001年被安排前往美國國防部工作,主要參與亞太地區軍情分析,其中涉及的國家包括中國和朝鮮。據他介紹,美英兩國國防部這樣的軍事交流項目早在二戰之前就建立了,一直沒有中斷過。雖然他來自英國,但美國國防部照樣要求他對美軍當下最關注的軍情動向給出意見。在美工作期間,尼爾自認感受到了美歐之間思維方式乃至國家心態上的差異。當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襲事件時,尼爾就在美國。回憶起那段時間的經歷,他感到美國人和歐洲人在對待恐怖襲擊事件后的反應體現出國家特色。“我的美國朋友說,這就是對美國的侵略,毫無疑問”,尼爾說:“但在歐洲人眼中,遭遇這樣的侵略,一定有著復雜的原因”。他認為,在2001年,他深切感受到了美國人心中的“大國心理”,并認為這同歐洲人的想法并不一樣。▲
環球時報201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