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勤
瑞典有關方面終于有意對諾貝爾和平獎的評選是否違背諾貝爾本人遺愿展開調(diào)查了。這個消息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百年老店諾貝爾委員會(簡稱諾委會)既承受了世人太多期望,也給世人同樣多的失望。特別是近年來和平獎的評選,離“和平”越來越遠,卻離紛爭越來越近。這是不應當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在2011年諾委會把和平獎頒給劉曉波的儀式上,頒獎主席大庭廣眾之下高聲呼吁別國“必須接受批評”,似乎忘記要接受批評和改革的正是諾委會自己。
諾委會應當改革,諾委會必須改革。否則,它將走進一條越來越窄的死胡同。
諾委會和平獎評委會這次面臨的信任危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它長期以來高高在上、遠離民眾所致,尤其是它表現(xiàn)出的傲慢和自負,使它離真相越來越遠。離真相越遠,離謬誤就越近。這是諾獎遭到不斷質(zhì)疑的根本原因。
包括和平獎在內(nèi)的諾貝爾獎,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聲譽和尊敬,但由于少數(shù)人把該獎泛政治化,導致諾獎正在逐步走向武斷、專制和獨裁。對中國政府的多次交涉無動于衷,對中國公眾的不同意見嗤之以鼻。即使一些和平獎得主與“和平”毫不相干,甚至可能給其他國家制造不和平,也改變不了諾委會一些人的偏執(zhí)。和平獎制造不和平,這無論如何不會是諾貝爾先生的遺愿。諾委會評出的和平獎逐漸失去公信力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面對質(zhì)疑,諾獎評委并未表現(xiàn)出“民主”的修養(yǎng)。倫德斯塔回應質(zhì)疑時說,他們“對遺囑的解讀不限一種”,也就是說,他們對和平、人權(quán)和民主,都可以有不同于世界大多數(shù)民眾所認可的“解讀”,卻不接受擁有龐大人口數(shù)目的中國堅持自己對和平、民主的解讀。這是令人失望的辯解。
諾貝爾和平獎要想重新獲得人們的信任,必須進行體制和理念上的改革。體制上必須改變“獨立王國”的編制,吸收世界上懂得尊重、寬容、理解和真正熱愛和平的人參加。如果說當今世界上真的存在什么“獨立王國”,那么諾貝爾和平獎評委會就是一個標準的“袖珍獨立王國”,最終選誰完全取決于那5個評委,至于怎么選出獲獎者,則完全是歐洲人的口味了。要改變純歐洲人的口味,改變目前這個最符合歐洲人口味的組織機構(gòu)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一步。
此外,評委會要改變其多重標準的理念,要解決為什么評、為誰評和怎樣評的問題。和平獎的標準應當是世界公認的、一致的基本理念,不應當有隨意性,不能因政治分歧而隨心變化。避免爭議,不制造他國內(nèi)部分裂是必須關注的前提。而最主要的是不能帶有政治歧視和政治偏見,更不能成為任何利益集團的打人工具,也不能成為西方干涉其他國家事務的方便橋。所以它不適用于那些持不同意見者。只要諾獎做到公平公正和公信,就會有生命力。
諾貝爾和平獎不應當成為西方政治家在喝咖啡時的提味點心,更不能成為西方民主虛偽的遮羞布。它應當真正符合世界大多數(shù)人的口味。▲(作者是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環(huán)球時報201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