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甫的“成名作”,是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萬家嶺位于江西省德安城西北20公里處,74年前,那里曾經是中國軍人抗擊日軍的主戰場。
1938年10月7日,萬家嶺戰役正式打響。國民黨第4軍、第66軍、第74軍向日軍發起了總攻。為了殲滅106 師團,就必須拿下已被敵軍先行占領的高地——張古山。張靈甫主動請纓,雙方經過反復拉鋸,鏖戰五日五夜。最后,張靈甫部傷亡慘重,他本人也多次負傷。但張靈甫挺到了最后。
由于張古山的勝利,終使日寇 106 師團在萬家嶺幾乎被全殲(只有師團長淞浦中將帶幾百殘兵逃脫),這在整個抗戰史上是唯一的一次,萬家嶺大捷也因此成為著名的抗戰三大捷之一。遺憾的是,盡管取得了萬家嶺戰役的勝利,但在整個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過分強調“寸土必爭”,與敵人打陣地戰、拼消耗,節節敗退。到10月下旬,武漢三鎮全部淪于敵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萬家嶺戰役雖然成果巨大,可現在的知名度遠遠不如平型關大捷和臺兒莊大捷。
當時郭沫若擔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他委派劇作家田漢前來采訪張靈甫等人,以他們的事跡為藍本編寫了話劇《德安大捷》。張靈甫以真名真姓在劇中出現,從此名震天下。
除此之外,田漢還揮筆作詞,與著名作曲家任光一起創作了74軍(1946年,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軍歌:
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
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
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
這首激昂如戰鼓般的軍歌,如今早已消散在歷史的煙霧中,但當年它曾鼓舞無數熱血青年奔赴前線奮勇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