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鄒 松
“嘭!”船長肯·里德一掌拍在駕駛平臺的地板上。看得出來,這個外號“憎恨失敗”的美國人認為自己的船錯過了最好的趕超機會。“伙計們,不要放棄,我們還有50%的機會,讓我們和西班牙人在終點線前見!”伴著船長短促嘶啞的吼聲,彪馬號帆船上10名水手又忙碌起來,緊帆、導航、測風……船上的閑人只有3個——《環球時報》記者、沃爾沃集團高層和一名廣州老板。我們是這次沃爾沃環球帆船賽三亞站港內賽“彪馬號”上的看客,任務是:別掉到海里。
2月18日的三亞海面,灰蒙蒙,風陣陣。在船長里德眼里,這是個好天氣,“有風才能贏,而且看另外5艘船時不會晃眼”。里德有足夠的時間跟我廢話,因為從帆船出港到升帆到試航再到掐準時間沖過起點,足有半個多小時。這段時間對水手們來說只能算“醞釀情緒”,手上的各種活兒已經再熟悉不過。4個月來在海上的每一天,他們幾乎都是這樣度過的。唯一的區別是,港內賽他們能看見對手,而外海賽更多的是跟老天斗。
“時間”,“1分45秒”……“時間”,“30秒”……船長和水手們的對話變得急促。既不能搶跑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對帆船賽來說,搶跑者要調頭回來重新出發,而出發時落后意味著已輸了一半。這回欲速不達的似乎是“三亞號”,當另外5艘船迎風搏浪競速前行時,它卻帆旗掉轉船行左右,莫非是搶跑了只好回去?“不用管它,船長從不關心后面的船,他的眼里只有前面的目標。”27歲的“媒體船員”亞當對我說。這個27歲美國小伙的主要任務是用攝像機記錄船員們的生活,通過船載衛星信號傳回賽事總部。上千萬帆船迷則可通過這些畫面,了解這一歷時9個月,穿越5大洋4大洲的艱苦賽事的點滴。
跌倒、翻滾、爬起、再跌倒,水手們在近22米長的“彪馬號”甲板上“舞蹈”,“指揮者”是大海。所有人中最穩的是里德,這位兩屆“美國年度航海人物”在上屆沃爾沃帆船賽只拿了第二。里德憎恨第二,但他愛他的水手,在“彪馬號”跟著“西班牙電信隊”沖過終點后,他跟每個水手握手。他知道,在接下來5個月里,就是這些男人將和自己同吃同睡在同一條船上,或許他們還會同樣夢到愛爾蘭的高威,在那里舉起總冠軍的獎杯。▲
環球時報2012-02-22